仅仅修好是不够的——农村公路:日常管养不可缺
◇本报记者 易平 文/图
公路通,百业兴。路的通达程度,已成为当前评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优劣的标准之一。三年交通大会战、五年攻坚战、“康庄惠民工程”……2002年以来,内江市绝大多数乡镇、村组公路已完成建设和改造,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农村公路建设可圈可点,成绩喜人。当前,内江市正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打通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也为打造三个“30分钟内江交通圈”(即内江到成都、重庆各“30分钟”,各县城到内江城区“30分钟”,各乡镇到县城“30分钟”的大交通圈)搭建起牢实的框架。
春节临近,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返乡过年或返乡创业,他们在惊叹家乡发生巨大变化快速进步的同时,也对农村公路现有的建设、管理和养护状况,特别是体制方面存在着一些困惑,他们期待家乡的公路更加平坦、安全、舒适——
现场:“村村通”时有不通
大货车成“罪魁祸首”?
截至2014年年底,内江市已基本完成“村村通”公路建设。但一些农村公路的路面因受大中型货车碾压,出现了网状、坍塌、坑凼等现象,影响过往车辆及行人的安全通行。
资中县宋家镇有一条经由资中县陈家镇、市中区全安镇和龚家乡到内江城区的公路,全长约40多公里。当地群众反映资中段公路破烂不堪、通行不畅的声音非常强烈。近日记者在宋家镇场镇上看到,有一块指示牌写着“内(江)资(中)公路”,几位受访驾驶员告诉记者,以前宋家到内江城区都是走这条路,需大概1小时,后来道路太烂只得绕道资中县城再到内江城区,需要两个小时。
记者随后到全安镇至陈家镇公路交界处,前后望去犹如两个世界:全安镇方向是水泥路、柏油路;陈家镇方向为泥土路、烂路,基本上看不到小车经过。几位到全安镇赶场的陈家镇村民都说,只要进入资中县境内,班车就开始“跳”,“有时车速一快,心脏都像快要抖出来了。”
东兴区白合镇—高梁镇公路全长9公里,路况较差,一直处于修修补补的状态中,路面凹凸不平,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补丁”。“这段路主要是遭超载大货车压烂的,太可惜了。”白合镇白合村村民们如是说。
东兴区高梁镇—大治乡—双桥乡,约20公里的道路路面多处被载重货车压烂,坑坑洼洼。记者看到,公路沿线正有十余名工人在修补公路,路面到处都留下了修补后的痕迹。几名修路工人说:“这种柏油路一般都比较薄,客运班车、轿车、面包车、摩托车随便跑都不会压烂,但一二十吨或更重的货车碾压后,一般一两年就烂了,即使修补好了,到处都是厚薄不均的补丁,既不好看,也不耐用。”
工人们表示,要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必须加强公路的监管,禁止超重车行驶。记者了解到,威远县—资中县公路长50公里,其中在威远县高石镇有一个超载超重检查站,大货车一般都绕道而行,因而威远段公路保护较好。而资中县境内没有超载超重检查站,不时有大型载重货车运行,导致资中段公路多处损毁。
市中区白马镇—沱江乡公路长约10公里,部分路段路面也已严重破损。沱江乡甘家渡村的村民们说:“这些年,沱江乡周边乡镇在搞建设,每天都有大量的载重货车通过白沱路。马上就要过年了,希望有关部门对烂公路进行修补,方便返乡游子回家过年。”
乡镇公路不堪重负、“伤痕”累累,村级公路也难逃“毒手”。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村级公路一般为宽约3.5-4.5米、厚0.2米左右的水泥路面,技术等级低,并不具备承受超重货车反复碾压的能力。为了保护村级公路,各地村民想了不少办法。如在县区(乡镇)公路到村级公路的入口处设置限宽墩和有关提醒标志等。但有不少限宽墩被人为拆除,一些超载货车仍然随意进出,导致不少村级水泥公路遭到损坏。
东兴区高梁镇清溪村村民刘大爷就指着路边一个被拆除的限宽墩对记者说:“这里原来有两个限宽墩禁止载重货车进入,去年被人拆除后,经常有一些载重货车经过这里到杨家镇,如果有关部门再不进行限制的话,估计要不了多久,村道就会被压烂。”
探因
“管养”相对滞后
农村公路通而不畅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年底,内江市公路总里程为10145.907公里,农村公路为9614.988公里,其中县(区)道2170.33公里,乡(镇)道1404.152公里,村道6040.506公里,从路网结构看,村级公路数量已占公路总里程的59.5%。
据市路政支队负责人介绍,内江市农村公路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而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却相对滞后,仍有一些乡镇未真正成立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公室,无专职人员开展工作,致使村级公路大部分处于“真空”失管状态。这也是导致内江市部分乡村道路路况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虽然村级公路实行村民自治,但是农村绝大部分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遇到有人破坏路障,或有超载车行驶,也不能有效阻止。况且超限行驶车辆还有因道路不可能全天候全路域实施监控的空子可钻。”市路政支队负责人说,农村村级公路的问题很现实,需要摆上“台面”来研究解决,“否则,要不了三五年,全市一些村级公路就有可能动‘大手术\’,与其日后花巨额资金修建改造,不如现在花点小钱管好养好。”
据了解,内江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如个别县区未成立专门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各项养护管理制度未建立,农村公路养护采取临时突击的办法,缺乏公路养护的长效机制;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不足,落实还不到位,如一些县区对村级公路的“7351”(县道、乡道、村道的养护资金标准分别不低于每年每公里7000元、3500元、1000元)养护资金还未完全落实,通村水泥路的补助标准只有700元/年·公里,达不到省厅要求的1000元/年·公里。
部分县乡道损毁严重,养护管理未跟上,部分路段路面坑凼多、沉陷深,严重影响行车安全;村级公路养护工作还需加强,大部分村道还只停留在季节性和突击性养护层面,水沟清理、路肩培置、水泥面板沥青灌缝等还不到位;个别乡镇交管办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未上墙、无巡查记录,村级公路管养资料收集整理不齐全、不规范。如资中县、东兴区、经开区部分村道养护公示牌还未设立。
此外,全市村级公路路政管理薄弱,乡、村公路管理的责任主体在乡镇、村委会,但由于乡、村两级没有路政执法权,路政管理还是空白,对损毁公路、超载车辆上路行驶等问题难以进行有效制止。
建议
三分建七分管养 保障“村村通”名副其实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内江市农村公路养护力量不足,长期存在“重建轻养”的问题。那么,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如何才能实现“三合一”呢?
市政协委员、市农村能源管理局工程师王明斯多年来一直关注内江市农村公路发展状况,多次深入农村调研,写出提案和建议。他分析:内江市农村公路存在设计技术等级低,部分通村公路不能满足现有的车辆通行;使用寿命已达到大、中修年限;运输量大,公路不堪重负;“建好一个工程,毁坏一条公路”的现象时有发生;自然灾害损毁,恢复性工程不足;日常养护资金缺口大,配套资金不足;路政执法力量弱,导致执法力度不强,存在大量的管理空白。
“我们需要树立‘建设是发展,管理和养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议把加强管养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内容,作为延长农村公路使用寿命、降低资源消耗的具体举措,作为履行政府公共服务的实际体现。”为此,王明斯建议:
按照《内江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县(区)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以达到内江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的目的;
发挥公路沿线的镇(乡)党委、政府的作用,并将路政管理工作纳入到县(区)、镇(乡)党委、政府常年工作内容中。交警、国土、水务、环保、运政等部门也应通力配合,形成多部门、多渠道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乡(镇)、村级人民政府要把整治农村公路环境工作纳入日常议事日程,要加强对地方材料生产企业、砂石货场、重载货物运输单位的监管,在全市范围内加强超限运输危害性和治超重要性的宣传活动,营造文明和谐运输氛围;
按照“谁受益,谁管养”的原则,村道受益村民应以“一事一议”的方式筹集养护资金,但应该辅以县(区)、乡(镇)政府定期或特殊的资金补助和技术管理及指导、服务;
为保证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长期性、连续性,养护队伍必须保持相对稳定,配备一定数量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人员;村道养路员补助原则上由村委会负责落实,有条件的村由村集体承担,经济困难的村由县(区)、乡(镇)财政补助。
新闻推荐
春节将至,众盼团圆。近日来,本报报道了多起老人走失的事件,原因各异。一时间,老人走失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团圆之际,如何让老年人“幸福回家”,已经成为了市民热议的话题。那...
威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