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财政支农惠民生 科技引领致富路——内江市财政支农工作纪实

内江日报 2015-02-10 01:25 大字

◇本报实习生 伍雪梅 文/图

2月4日上午,笔者与椑木镇团结村78岁农民老人吴贤才攀谈,他饶有兴致地盘点过去与现在,为自己的“小金库”算了一笔账……

谈谈个人收入。以前,种田、种地要交农业税,水产养殖和果木生产要交特产税,算下来,每年要交不少税费,一年忙到头,成本价加上人工劳动力,往往是入不敷出;如今不一样了,不仅不交税费,农民还能享受各种补贴,这不,前不久吴贤才刚刚从村上领取了花生种子、薄膜、肥料等生产用品,这都得益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措施的施行,“看似不多,一进一出,对于咱农民来说就是实在”,财政惠民生,细微之处见真知,吴贤才谈起了自己的感受。

看看家乡变化。道路宽了,没有了雨天的泥泞小路;房子美了,农村面貌得到改善;人开心了,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说起这些变化,吴贤才表现得很淡然,却也难掩内心激动,“政策越来越好,享受财政福利越来越多”,让老百姓拍手叫好。

旧家乡、梦一场、今变化、细思量。如今农村变化之大让不少农民称:“曾经是想也不敢想。”而今,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科技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得有声有色,细数农村之今夕嬗变,百姓无不竖起大拇指,无形中映衬出财政改革发展的巨大变化,这便是内江市财政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惠及民生的财政精神凸显。

扩规模 四面开花上台阶

踏着茶马古道,欣赏青青芳草,感受农耕趣作,住进新家别苑……这便是如今很多城市人都羡慕不已的乡村生活,此般“三农”发展,让百姓真真切切得到了实惠,内江市财政局坚持农业基础不动摇,促农增收不松劲,为了加快全市“三农”发展,各级财政部门抓重点、干实事,2014年,全市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达到11.79亿元。

“改革春风吹满地,家家户户穿新衣,农村变化大了去,上下一心皆欢喜”。财政强大的资金支持,保障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连片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让老百姓信任财政不犹豫。

大地无语,却有万物为它谱写生命的乐章,财政无言,但有努力付出后蜂飞蝶舞的锦簇花团。内江市财政局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农业财政工作一等奖(全省唯一市州),农业财政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此外,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获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奖励;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获全省绩效考评奖励、扶贫成效奖励;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项目获全省绩效考评奖励;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获全省绩效考评优秀;土地治理项目报表编制工作获全省三等奖……农业财政管理工作迈出新步伐,呈现出四面开花局势。

惠民生 亮点项目获点赞

“重农、强农、惠农、富农”主题号角一吹响,市财政局将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财政支农项目建设,全面涉足“三农”领域,让百姓真切感知惠民之政策,实得福祉之改善。

在财政人看来,拥有即要付出,那么,究竟财政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具体的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福祉?

从扶贫角度而言,我们都知道“大水漫灌”式扶贫好比细流汇聚大海一般,为防止“打水漂”,市财政局大力实施“精准滴灌”式扶贫,成效显著,数据显示,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83万人,贫困对象人均纯收入达到3995元,比项目实施前人均增收1397元。

基础设施档次得提升。过去,农民有田有地,可是成效并不乐观,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主因,只有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市财政局筹集资金建立综合示范片和全域灌溉小区及高标准农田,让百姓可更好的耕种,增受益。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治理项目实现所辖县(区)全覆盖,治理面积达到3.14万亩;并启动中型灌区建设,将更好地改善市中区黄河镇水库灌区和资中县龙江水库灌区灌溉条件,“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是农业之基,绝不可少”。

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建设幸福美丽内江,围绕“兴业、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要求,内江市新农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新农村变化日新月异,走进威远县、隆昌县,七里冲、都堂、船石、幸福古宇等新农村综合体及新村落,那些总是充满生机,统一色调的楼房,齐全的健身设施,加之村民的笑脸,这都是市财政局筹措巨资建设所换取的。

强农惠农让百姓得实惠。据透露,2014年,全市下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畜牧良种、造林补贴等多项补贴,切实增加了农民转移性收入,家住东兴区椑木镇团结村的梁祥芝如今每年可领取粮食直补金,她自称自己便是受惠的一员。

此外,市财政局还加大力度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如威远县无花果深加工改扩建、资中县莲藕种植基地改扩建等,在资中县实施万吨生猪粪污循环利用新建项目,通过养殖场粪污处理沼气工程、沼渣沼液管网和田间储存输灌设施工程、村民集中供气工程的建设等一系列项目,不仅使环境得到改善,还增加了农民收入,让百姓乐开颜。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各级财政部门的举措,我们感之、受之。近年来,内江市农业产业化项目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我们看得见,农民专合社带动群众大力发展种养业,有效调整了农村产业化结构,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这些我们都感受得到,老百姓认为,“这是财政资金使用得当,用之有效的结果”。

讲科技 产业发展增效益

科技强国,科技强市,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科技对产业发展,对增收的作用不容小觑,市财政在支持科技促农方面亦是下足功夫。

据了解,2014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00多万元,用于支持农业科研事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同时鼓励和引导县(区)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含量提升和科技成果转化,在市、县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资中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初步形成了资中血橙、绿色蔬菜、内江黑猪、特色水产等主导产业,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23亿元;支持现代农机具推广,提升农作物播种、收割机械化水平,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800多万元;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安排四川农产品数据化智能供应链平台和市水产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建设资金500多万元,助推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科技促进发展,科技增加效益。市财政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筹集资金1.49亿元,大力实施水稻、小家禽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全市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成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30万亩,启动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5个,新发展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39个,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9个。

素有“中国无花果之乡”之美誉的威远县,在“财政支持,业主建设、有限年限经营、无偿移交”的“农业BOT”经营模式下成效显著,无花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实现年产值3.56亿元,种植农户人均增收1800元; 此外,隆昌县大力发展粮经复合产业,通过“稻菜轮作”提高土地综合效益,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000-3000元,经济效益显著。在全市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粮经复合发展模式得到大力推广,全市新建成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7.41万亩。

出实招 资金监管新常态

财政资金“ 取之有据,用之有道”才是硬道理,内江市财政局切实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内江市财政局始终坚持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不放松,将2014年作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年,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制度体系,建立了以项目管理为平台、以资金使用为核心、以资金流向为主线的监管模式,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工作步入“常”“长”融合,“监”“管”同步的新常态:

——“重监管”理念明显增强:通过开展财政支农资金专项检查、实行以检查和绩效考评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逐渐改变了项目实施部门和县(区)对支农项目的认识,“重资金争取、轻资金管理,重分配权力、轻监管责任”的现象得到明显改观,实现了从“争”项目资金到“管”项目资金的转变。

——“规范化”运行逐步建立:通过财政部门参与和引导支农项目的论证,逐渐形成了符合内江市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及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政策的项目库,从源头上加强了项目和资金整合。将支农资金的安排由零星追加转变为预算编制环节直接支持,有效增强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前瞻性。

——“全过程”监管提升效益:通过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机制,对资金运行的申报、立项、分配、运行的整个流程实行跟踪问效、监督检查,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减少了资金浪费,促进了财政支农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促发展”惠及万千农民:严格的监督、过硬的管理,有力助推了支农项目建设,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基地规模推进,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新村建设加快实施。

采访手记:从百姓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其背后财政力量的有力支撑,现在百姓日子越过越好,这真切地体现了全市财政人,努力做人民公仆之本色,观大局,重细节,始终将促发展、惠民生放在首位,内江市财政工作必能蒸蒸日上。

目前,财政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市财政局深知所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相信市财政局将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特点与规律,以过硬的素质、优良的作风、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为“三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闻推荐

“金融引擎”助力经济“稳中有进”——2014年全市金融工作综述

有这样一组金融数据——2014年,全市各项贷款余额610.14亿元,新增贷款95.79亿元。全市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36.16亿元。全市直接融资完成22亿元。新引进2家域外金融机构到内江设立分公司...

威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威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