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土法熬糖的日子

内江日报 2013-11-24 04:12 大字

◇张津

一九六二年,我高中毕业,到郊区的高桥糖厂打临工。

高桥糖厂位于小青龙河旁,背靠老母山般若寺。当年,小青龙河两岸的甘蔗长势良好,公路两旁甘蔗成林。高桥糖厂是半机械化糖厂,机械榨蔗,土法熬糖,主产红糖、红片糖等。我们进厂后,担负甘蔗储备场的整理、熬糖锅灶的维护、燃料煤的转运等。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在熬糖师傅杨绍清的指导下,当了两天土法熬糖匠。

十一月的一天,初冬的太阳升起,我和杨师傅拉着架子车去十多里远的民主公社正子坝(现东兴区田家镇境内)拉猪血旺(当时猪杀得少,血旺也凭计划调拨)。沿途,杨师傅给我介绍了一些土法熬糖的方法。我们把猪血旺拉回来后,他把血旺兑入粘土中,将几十口锅的锅牙子糊好。杨师傅告诉我,机榨蔗汁的熬煮,就是在这个糖灶房内进行的。

糖灶房的主要设备是十一口连环“一条枪”的熬糖锅。熬糖锅从灶门起,依次是“灶门锅”、“泡锅”、“盆锅”、“井锅”、上下“腰锅”各二、上下“糖锅”各一、“熟糖锅”等。熬糖的技术很讲究经验积累,非熟练技工不能担此重任。杨师傅说,过去最早是梅花型灶(安放5口、7口或9口铁锅的灶),演绎到现在,是11口铁锅的“一条枪”长灶。砖土砌的一个长灶上,由大到小砌了11个灶眼,安放着11口从大到小的铁锅,最大的铁锅直径近一米,最小的铁锅直径近60厘米。糖工将榨出的蔗汁经粗滤布过滤后,倒入第一个大熬糖锅加热,然后放在木桶里沉淀。一小时后,把沉淀后的甘蔗汁倒入第二口锅熬煮。

11口铁锅依次代表了熬糖的各个蒸馏阶段,每口锅里都热气腾腾。最大的那口锅里汁水最多,滗出来的杂质也最多。最后也是最小的那口锅里的汁水最稠,熬到一定时候,就变成了金黄色的糖浆。翻着气泡的糖浆被舀到一个木质平台上,糖浆一边冷却,糖工一边用木棒使劲搅动。过了一会儿,糖浆便成了色泽黄白的土糖(红糖)。

内江甘蔗的含糖率为百分之十左右,蔗汁与红糖之比是6:1,即6公斤蔗汁能熬1公斤红糖。“作坊里的糖工都是技术好的,技术不好的,进不了作坊。”40多岁的杨绍清师傅拿着大勺子站在第4口铁锅前,一边和我聊天,一边搅动锅里的甘蔗汁。熬糖时,要往甘蔗汁里放石灰和清油脚子(一种混浊的菜油),什么时候放石灰、点清油,以及如何控制火候,都是决定红糖质量的关键。一溜灶的糖工有7个,有烧火的、烧糖的(即掌锅)、舀糖的、滗糖的,分工不同,但每个人都很重要。无论哪个环节出了一点错,熬制出来的红糖品质就不好。杨绍清师傅16岁就成了一名熬糖工,经过20多年的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熬糖匠,成为农村人人羡慕的正式工人。说到这里,杨师傅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在最后一口锅里,将糖清熬至95℃至97℃,成赤色膏状,装于篾垫上或篾包中冷却,即为红糖。倒入木盆子模型冷却后,翻出为盆红糖;倒入垫有纸的木制长方盒中,用刮子将糖膏刮平,在完全冷却前用木尺比划切为四方片,冷却后分开,即为片糖。

熬了两天土糖,我就到厂里做其他工作。51年过去了,那热气腾腾的熬糖场景,却历历在目。

新闻推荐

让“生态内江”畅通呼吸—— 内江市积极防治大气污染掠影

◇本报实习生徐艳梅张小丽张辰文/图当前,大气污染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为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内江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土法熬糖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