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百姓养老走向“春天里”——市中区创新举措破解中国式养老困局纪实

内江日报 2013-10-04 04:33 大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孟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状态的描述;“养儿防老”,是我国百姓家庭传统的养老定义。而在当今中国快速步入老龄社会之际,内江市市中区立足区情,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养老机构为补充,给予了其更为丰富的现实内涵,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而不懈奋斗。

◇本报实习生 韦小梅 文/图

率先引进“543社工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今年6月24日,市中区率先引进“543社工服务”,在玉溪街道翔龙社区、新华路社区试点,采取“社工+社区”服务模式,为创新社会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三个月过去了,试点进展怎样,效果如何?

9月23日,记者来到翔龙社区探访。当天,社区的“543社工服务”活动主题是“蔬菜与健康——赢在餐桌”。通知时间是下午3点10分,但不少老年人早早便来了。79岁的邹大银说,“上午买菜、做饭时间过得快,下午日子‘不好混\’,以前是搓麻将打发时间,现在大家聚在一起学知识、搞活动,感觉一会儿就过了。”

在热身游戏“我是厨师”中,老人们分别挑选了一个菜名或作料作为自己的代号,第一轮由社工王洪当“厨师”,带领大家做挠痒、弯腰、蹲跳等动作,一声令下“起锅”,老人们迅速找座位坐下,唯独周婆婆没有坐下,在大家的鼓励下她唱了一首歌,赢得大家的掌声,她开心极了。接下来是观看“健康之路”视频环节,介绍了几种常见蔬菜的营养价值和不同吃法,让老人们明白同样的蔬菜吃法不同,营养价值也不同。

为了防止老年人视觉、听觉疲劳,中途,社工王洪还带领老人们做“小蜜蜂”趣味游戏,活跃现场气氛;互动环节,老年人踊跃发言说出自己平时喜欢的蔬菜及烹调方法。一个半小时的活动,老人们感触良多,“以前听说生菜含有致癌物质不能吃,但刚刚视频中讲生菜有降低胆固醇、消除多余脂肪等功效,根本不含致癌物质,所以小道消息信不得,要讲究科学……”

若不是身临其境,很难想象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有多灿烂,很难理解这些社工究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在这里,寂寞、孤独,与他们不沾边。然而,这仅是社工服务老年人的一个掠影。三个月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入户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主动倾听老年人心声,掌握不同老年人所需所求、所急所盼,制定科学完善的爱老计划,并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及时总结、调整。 

“试点、推广社工工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社工小李坦言,社区老年人觉得活动好,也愿意来参加活动,但对“社工”及“社工工作”了解甚少。搜索543社工中心的官方网站,记者了解到,“543”谐音“我慈善”,全名“543社工中心”,是一家公益社工机构,宗旨为“我助人,我快乐”,通过承担资源枢纽角色,为社会提供可持续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的综合社工服务。

今年以来,市中区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成都543社工服务点考察、沟通、交流、了解,于6月24日正式引进,开启了三线城市引进543社工开展社工服务的先河。市中区希望通过试点示范合作,重点在社会养老方面,积极探索出专业社工与社区自治相结合、广覆盖、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具有内生动力、可持续的社会自助养老模式。

三个月的耳濡目染,社区书记张晓梅深有体会:市中区引进543社工是务实之举。一方面,社工针对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让社区老年人更有归属感,拉近了老年人与邻居,与党委、政府的距离,增强了凝聚力。另一方面,社工是科班出身,持证上岗、经验丰富,组织策划能力强,专业服务能力强,弥补了社区工作的不足。

市中区民政局局长刘俊刚接受采访时说,引进社工组织是市中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借鉴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的好方式,是倡导为民服务、自我奉献精神,义务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的好模式,对市中区来说是一件利好事情,对民政部门来说开拓了老年人服务的理念和思路,对社区来说拓展了社区工作,扩大了社区影响力,促进了社区和谐;543社工入驻市中区全方位地为社区群众开展专业服务,使民声在一线倾听、矛盾在一线破解、感情在一线融洽、形象在一线塑造,为社区专职干部分了忧,为区委、区政府解了难。

今年7月,市中区被确定为民政部新增加的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代表。这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到试点社区调研,详细了解543社工工作情况、成效及调度中心筹备情况,表示会全力支持543社工工作,使社区工作和543社工工作最大化地互补,携手打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幸福社区。市中区民政部门给予2万元保障其办公经费,每半月主动参与活动至少一次,跟踪督促、指导协调社工工作的开展。

当前,市中区试点社区的硬软件服务还在进一步完善中,记者看到,翔龙社区的“543呼叫中心”已完成硬件安装,正在调试软件设备,投入使用后将给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带来不可小觑的服务力量——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迅速、准确的信息咨询以及心理问题疏导、悲伤辅导,解决家庭关系问题、常规生活类问题、社区工作问题等诸多服务。

构筑养老体系

打造“有温度”的社区

据不完全统计,市中区现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77000余人,占总人口的16.55%。有公办养老公寓19所,床位1800张,入住老年人1650人;民办养老公寓17所,床位800张,代养社会老年人680人。预计未来几年,老年人入住民办养老机构的人数将大幅增加,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面对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重叠,急剧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老龄事业发展滞后等矛盾,且看今年以来市中区如何应势而动、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启动建设市中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年初,市中区从省民政厅、省发改委争取到“市中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综合考虑各乡镇土地情况、人员结构、交通等因素,确定在白马镇双河村1组(原双河小学)修建,缓解养老设施落后导致的供需矛盾。

该项目总投资1300万元,于今年9月动工,预计明年10月可入住。届时,一座建筑面积达5200平方米,容纳300余人,综合宿舍、食堂、活动室、储藏室等设施为一体的三层式养老服务中心将面世,满足全区社会孤老(持非农业户口的“三无人员”,即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养老需求。

毗邻市中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还有市中区争取到的省市民政部门民生工程项目之白马镇中心敬老院,投入资金350万元,床位120张,内建卫生间、绿地、院坝、活动室、会议室、管理人员办公室等,均安装天然气,可谓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建成后全区敬老院集中供养率可达到45%。

此外,市中区争取到省市民政部门专项资金36万元,将在部分农村修建农村养老互助院,对农村孤寡老人、独居空巢老人进行集中供养。预计明年春节前即可入住。

★率先试点“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针对居家养老、不便出行的老年人,市中区引进民政部的养老服务项目,在全市、全省率先试点“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有需求的老年人(特别是针对低保、重点优抚对象、高龄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优质、低价、规范的服务。目前已在全区34个社区投入运行,入网用户已达1000人,日均电话咨询近100余次。

具体来讲,市中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他们免费发放“一键通”定位手机,并给予居家养老信息服务费补贴。例如老年人紧急救助功能,利用老年人救助终端的紧急按键,连通老年人救助指挥中心、老年人家属、社区和急救医院,实现多方通话,协调指挥救助;例如便民服务功能,利用便民服务中心的多渠道载体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居家生活服务、家政物业、商品物业、商品配送、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

★成功打造3个省级养老服务示范社区

投入120万元,以户籍在辖区且居住在辖区的60岁以上老年人为服务范围,先后在新华路社区、牌楼路社区、马鞍山社区打造3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被省民政厅命名为“省级养老服务示范社区”。改善了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开创了全省、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典范。

中心根据老年人需求设立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化教育等7大类服务项目,如:提供托老、购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的服务;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临终关怀、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健身团队等服务;提供邻里互助、谈心交流、精神慰藉等服务;每天9:00~18:00提供学习、娱乐、健身、餐饮、休息等系列服务。受到社区老年人的好评。

★给高龄老人发放生活补贴

目前全区已有13000余名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落实了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发放政策。其中80 ~94岁老年人发放标准为120元/年,95~99岁老年人发放标准为200元/年,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标准为200元/月。

关爱老年人,关爱他们的今天,就是关爱我们的明天。下一步,市中区将以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导向,围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服务周到”的基本思路,多方面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实际问题,确保到2017年,全区基本形成规模适度、机构合理、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专业、运行高效、投资多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新闻推荐

古建筑的原始记录——圣水寺清代房梁文字探秘

◇李建友文/图圣水寺始建于唐,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进行过增修,明末遭兵燹毁损,清康雍年间再次进行大规模复建,大致形成今日寺庙之宏深建筑群,列四川八大丛林之一。2013年3月,圣水寺进行维修...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