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原始记录——圣水寺清代房梁文字探秘
◇李建友 文/图
圣水寺始建于唐,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进行过增修,明末遭兵燹毁损,清康雍年间再次进行大规模复建,大致形成今日寺庙之宏深建筑群,列四川八大丛林之一。
2013年3月,圣水寺进行维修,拆建西廊。3月9日,从五观堂(即食堂)及厨房拆下的两根大梁上,人们发现了毛笔书写的楷书文字,笔者照录于后。
其一,五观堂大梁:
“皇清雍正三年岁次乙巳仲冬月朔十日吉时鼎建。”
大梁材质为柏木,朱红漆(已部分褪色),全长5.37米,直径0.31米。
文中“雍正三年”,即1725年,正是可拙和尚“励志精勤、斩荆棘、扫蒙尘、大修经楼……”(清·刘汉健《圣水寺修造序》)等寺庙的复建时期,今寺内中轴线的藏经楼大梁上还尚存楷书“临济宋第三十四世沙门圣水一代可拙中兴重建”和“‘丙午\’十一月陆日”字样可佐证。“丙午”即雍正四年(1726),“仲冬月”即十一月,“朔”指初夏每年初一,“吉”,黄道吉日,根据太阳的规律来安排时间。从上述文字可知,五观堂的复建时间为1725年11月10日,至今已288年了。这段文字记述,也与内江古时建房造屋、破土等基础建设要先看期、看时的习俗相符。
其二,大厨房大梁,该文字字体较小,分别从梁的两端向中书写:
一端为“成都府城守左营右哨头司加一级高督捕厅陈。”
另一端书写有“成都府内江县记录三次王琛儒学教谕涂。”
大厨房与五观堂大梁材质和漆色相同,全长5.30米,直径0.23米。不同的是,两行文字分别以黑、红两种颜色书写,如在加一级后面的“高”、督捕厅后的“陈”、另一端记录三次后的“王琛”、儒学教谕后的“涂”等字,均用朱砂,呈红色。
1925年改修清光绪三十一年版《内江县志》载:“明洪武四年(1371),废州为资县与内江,并属成都府。清初,因之后改棣资州。雍正五年(1727)升资县为州,内江棣之。”方志资料表明,当时内江属成都府辖最后两年,之后便归资州管辖。此梁文字记述特别之处,是以文字形式将参与此项工程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人员,以红色字体署“姓”于梁,以存史。如城守左营分驻汛防的把总;负责缉捕之责的督捕厅;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的教谕等职官。透过大梁文字,可知佛教和儒学在明清时期传统教育中所占的突出位置,包括庙宇在内的内江公共建筑与民宅等私人建筑在记述文字上的异同(清至民国,内江建修民宅,抬“梁”时,除记录抬梁时的年、月、日外,另署掌墨师的名字),还可感悟到内江宗教、庙宇建筑等传统文化的久远信息。
新闻推荐
(上接一版)跟随生产厂长蹇永军,我们参观了单晶铜键合引线车间、成品押出车间、线材车间以及组装车间等。在成品押出车间,数十台押出机正在不停地运转着,几个工人在车间来回走动,时刻监控着...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