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之花盛开甜城—— 内江市体育工作纪实
这里是唐琳、巫丹、邱波、喻丹等多位耳熟能详的体育明星的美丽故乡,这里是多次承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的“最佳赛区”,这里是“盘破门”武术门派的发祥地。如今,在这里,每四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市运动会,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大型龙舟赛,每天全民健身运动都在开展……近年来,内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业界的名气也越来越响。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爱岗敬业,勇争一流”,正是凭借着这种体育精神,内江体育人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报实习生 包中强
体育精神
吹响前进号角
有着“大千故里,书画之乡”美誉的内江,还有着另一个响亮的名字——“体育内江”。自古以来,内江民间体育盛行,练拳习武、舞龙竞舟、弈棋放鸽等等,可谓百花齐放。而如今,全市运动会、大型龙舟赛、全民健身运动已成为甜城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多内江人的脑海里,改革开放后内江体育曾有过辉煌,1990年不仅成功承办过四川省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参赛成绩居全省第三,同年还获得了“全国田径之乡”殊荣。而且,乒乓球国手陈平西、女排国手巫丹、“亚洲女飞人”刘晓梅、奥运柔道冠军唐琳等体育明星都是从内江走向了世界。
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自1998年内江区划调整后的十余年间,内江体育陷入了困境:市财政每年对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只有10~20万元,加之体育场馆老化、设施陈旧,内江体育工作曾一度走向低迷,运动成绩长期徘徊在全省八、九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匮乏,国际、国内赛场上没有了内江人的身影,内江体育的影响力逐渐淡薄。
“有为才有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内江市体育局班子成员的共识。
没有跳水池,就搭起简易的陆上训练棚;买不起射击枪和子弹,运动员长期放空枪训练,比赛时借枪参赛;买不起体操器材,自置简易平衡木开展基础训练;没有运动员食堂,教练员兼职“炊事员”……
即使条件如此困难,内江依旧培养出了世界杯冠军、伦敦奥运会亚军的跳水运动员邱波,亚运会冠军、伦敦奥运会铜牌得主的射击运动员喻丹等一大批体育精英。全市业余训练项目也从行政区划后的13个增加到20个,常年在训运动员1000人以上,专(兼)职教练员有70余人。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爱岗敬业,勇争一流”,正是凭借着这种体育精神,内江体育人坚守着业余训练这块阵地没有退缩,不断做大业余训练的“量”,并力求“质”的飞跃,一次又一次战胜困难,培养出众多体育英才,不断书写着内江体育的辉煌篇章。
解放思想
狠抓业余训练
2008年,一股思想大解放潮流席卷了内江体育界。内江体育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探索,锐意创新,细心谋划,寻求发展,率先在全省开拓出了业余训练发展的新思路,内江体育在全省实现了“六个率先”:率先在全省将业余体校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率先实行举市体制与市场、社会结合办业训的路子;率先在全省提出了“大人才观”的理念,认为业余训练不仅仅是培养专业运动方面的人才,而是只要培养出对社会有用之才都是人才;率先在全省业余训练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率先恢复和完善了业余体校的运行机制;率先在全省扭转只重省运会参赛成绩,忽视人才输送的做法。通过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内江市体育业余训练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
“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荣誉留人”,这是内江体育业余训练得以坚守的根本。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一切从实际出发,借助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优势开设三大球、棒垒球、田径项目;借助社会力量开设跆拳道、散打、足球项目;每年设立“集训奖”、“输送奖”、“优秀新苗奖”;在解决好教练员福利待遇的同时,为教练员争取政治荣誉,每个省运会周期都有5~8人被评为“内江市劳动模范”,有10人左右荣记“二等功”;坚持走体教结合之路,提出“大人才观”理念,明确运动员身份为学生运动员,合办“奥林匹克学校”等等,较好地解决了学训矛盾。
“能者上庸者下”成为内江体育系统的管理常态,“干实事、巧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是内江体育人的写照。
内江市体育局上下风正、心齐、气顺、劲足,人人讲奉献,人人讲实干,“白加黑”、“五加二”,内江体育事业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实现了一次次突破。
内江体育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在什么环境,有什么待遇,始终坚持体育人的本色,吃苦耐劳、真抓实干,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在各自的岗位充分展现着自我价值,内江的业余训练工作,也铸就了内江体育及体育人的辉煌。据统计,20多年来,内江市体育系统有41人次获得“内江市劳动模范”称号,40人次获记个人“二等功”,2人次获得“四川省劳动模范”,1人次获得“四川青年五四奖章”称号,内江市业余体校、东兴区业余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省仅有15个单位,7个市州获此殊荣)。2012年内江市体育局被内江市人民政府记集体二等功一次。
夯实基础
健全健身网络
1995年《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提出了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的工作目标。2009年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再次把开展全民健身网络体系建设作为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提高公民身体素质的重要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内江市体育局紧紧抓住建立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开展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三大环节,艰苦奋斗,开拓进取,通过近20年的努力,内江市全民健身网络体系建设卓有成效,为提高人民体质,促进内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日趋完善。一是在市、县(区)级群众体育组织得到加强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的建设,尽量把组织建设的重点向基层延伸,着重加强街道、社区、乡镇、行政村的组织建设,全力推动群众体育组织向群众身边、向基层发展。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内江市建立群众性体育组织的街道、乡镇、社区基本达到了100%。目前,内江市已基本形成了共分为六个层级,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二是利用体育社团贴近群众、专业专项的特点,制定体育社团管理考核办法,扶持、鼓励、推动各级各类单项体育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助手、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全民健身“管办分离”格局和“社会体育社会办”理念的形成。目前全市共建成14个市级和近100个县(区)级单项体育协会,各类群众性体育竞赛和活动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三是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级各类裁判员等全民健身骨干队伍建设。全市坚持每年培训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近400名。利用承办省级以上比赛和举办市级比赛的机会,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每年均培训、审批二级、三级裁判员500余人,为内江市全民健身活动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全民健身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内江市体育基础设施短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是阻碍内江市全民健身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短板。为了尽可能的改变这一状况,内江市积极谋求新体育中心立项建设;同时,每年从市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支出几十万元,为群众体育工作开展较好的街道、社区、乡镇、经济适用房小区、单位、学校等,捐赠体育器材、捐建全民健身路径;此外,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资金,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近年来内江市共争取“雪碳工程”1个,创建国家级社区体育俱乐部1个,省级乡镇农民体育健身试点工程3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83个,新建全民健身路径300余条;四是广泛发动和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体育设施建设,全市年均建成门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小型体育设施100余个。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内江市目前人均体育占地面积已从原来的人均0.46平方米增长到现在的0.6平方米左右,有效缓解了内江市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与人民群众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
打造品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坚守中的内江体育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是摆在体育局班子面前的难题。要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关键是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和发挥出来。
“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近年来,内江市通过整合资源、塑造品牌,以开展体育竞赛的形式,形成了全民健身热潮,不仅丰富了市民的体育生活,也增强了市民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城市活力。
内江市率先在全省创办“市党政领导干部运动会”、“市党外领导干部运动会”,开办“市老年人运动会”、“市中小学生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指导政协、公检法、教育等机关和企业,举办各类行业性或单项比赛,整合“职工运动会”和“农民运动会”,举办影响更大“市运动会”;各县区对应举办各类竞赛,均由政府行文开展,确保了“年年有盛会、层层有比赛”的效果。
近年来,在开展各类群众体育工作的基础上,内江市着力打造群众体育特色品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自2005年“周末快乐体育”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年平均组织大小活动近1000余次,参加人数达100万人次以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内江市群众周末的文体生活,调动了中青年这一年龄阶段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从麻将桌、电脑旁走了出来,投入到了全民健身的队伍当中,有效增加了内江市体育人口,提高了城市活力。“周末快乐体育”已成为省体育局认可的全省三大群众体育工作品牌之一,在《中国体育报》等主流媒体上得到宣传。
2009年,内江市又推出了以“剪刀、石头、布”大赛为主要内容,结合健身项目展示、健身气功表演的“内江市趣味体育大赛”,全市五个赛区近万名参赛选手的规模,创造了内江市文化体育活动的新纪录。同时,这一活动还得到了近100家中央、省级媒体的宣传报导,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为宣传内江、提高内江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内江市媒体与职能部门成功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又一成功典范。
从2010年开始,内江市在省体育局、省社体中心的支持帮助下,于每年端午节期间举办声势浩大的“中国内江·大千龙舟经贸文化节”,截至今年已成功举办了四届。通过定点跳伞、彩船游江、弄潮沱江、动力伞表演、四川省龙舟公开赛、滑水表演、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抢鸭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每年均吸引本市及周边省市观众超过30万人,得到了各级领导、嘉宾和人民群众的交口赞誉。目前,“中国内江·大千龙舟经贸文化节”已成为内江市唯一被省委、省政府认可的节庆活动。
在全市体育工作者和群众体育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克服经费少、场地缺的困难,创新性地开展全民健身工作。内江市群众体育工作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充分认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近年的全省群众体育工作评估中均荣获一等奖,在去年的评估中更是名列第三,创历史最好成绩;2010年,市体育局、市直机关工委等单位荣获“四川省‘十一五\’期间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今年又有包括市体育局在内的5个单位和3名个人,荣获国家体育总局“2009-2012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
继往开来
谱写体育新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体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彩票管理条例》等体育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内江体育的新一轮大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内江体育人紧紧抓住机遇,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全市体育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截至目前,内江市共分六个层级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全面建成,群众体育工作“三纳入”全面实现;全市体育锻炼人口较区划前提高了一倍,人均体育占地面积从2003年的0.46平方米提高到0.6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已占全市总人口的1‰;在2010年的第十一届省运会上,获得代表团奖牌总数、团体总分第四名和重点项目金牌总数、团体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在国际、国内赛场上,邱波、喻丹等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异军崛起,捷报频传;2012年,内江体育彩票销售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体育产业产值已占全市GDP的0.95%。
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是建设“三个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将“成渝经济区新高地”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把内江建设成“川南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决定,为内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十二五”期间,内江市将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农民健身工程建设,改善群众体育活动的条件,力争建成200条全民健身路径,农民健身工程250个,农民健身工程试点乡镇5个,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个。
市本级在东兴区规划一个新的体育中心,包括标准体育场、多功能体育馆、综合训练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及附属设施,共占地300余亩,预计投资近9.5亿元;各县(区)也规划了相应的县(区)级体育中心或全民健身指导中心。
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队伍,全市国家级以上裁判员要达到20人,培训及审批各级裁判员达到800人以上,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0人,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要达到3万人以上。
重点抓好6~10个优势项目的训练工作,力争新创1~2个国家级、2~3个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1~2所省级体育幼儿基地;各县(区)各承训单位重点开展2~3个项目的训练。
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预计2015年达到全市GDP的1.5%以上,体育产业产值达8亿元以上。
秉承“内江体育精神”,内江市体育局将着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走内江特色体育之路,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跳起摸高、高位求进的姿态,不断开拓创新,克难攻坚,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内江体育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绚丽的辉煌!
新闻推荐
各位卷烟零售户:因2008版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将于2013年12月31日有效期届满,为维护广大卷烟经营户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