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老照片
◇张津
不久前,笔者在内江甘泉寺古玩市场淘得一些老照片,其中有1957年拍摄的梅家山工人纪念堂民工纪念碑、1960年拍摄的威远黄荆沟、1964年拍摄的内江市人民公园大门、1963年拍摄的内江中央路民办小学等,引起内江收藏界和老照片藏友的兴趣。
近十多年来,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拍照已变成很简单的事情。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拍摄、洗印照片还是比较奢侈的事。笔者三年初中、三年高中的时光,仅照过6次毕业照和个人照,每人每次3角钱左右。
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瞬间,成为收藏界和文史界的新宠。笔者认为,收藏研究老照片,就是收藏历史。收藏研究老照片既是一种美学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收藏界偏重老照片的质量,文史界更注重老照片的内容。笔者收藏的1935年版的“广西一览”画册,就有300多张广西各城市上世纪三十年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城市建筑的老照片,已经成为研究民国时期广西各城市历史的珍贵史料。
几年前,笔者在广州发现了拍摄于1918年的有关内江的3张照片:内江县城河坝街全景、资中城全景、隆昌城全景。照片使用碘化银方式成像,十分清晰,深受收藏界和文史界青睐。这三张老照片已成为这三座城市近百年前最为生动的写照,有关部门认为填补了内江历史的空白。
老照片该如何定义呢?国外的定义是1953年之前的作品,国内定义的时间暂不明确。有专家认为,应以20年为界,即把20年以前的照片定义为老照片。笔者认为,胶卷相机退出市场前的照片都应为老照片。
老照片是历史某种程度的还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 老照片作为某个时代、某个事件、某位人物、某处景物、某种时尚的真实记录,成为一种珍藏品。
收藏界和文史界一致认为:老照片是过去社会生活真实的写照,是用摄影的语言来记录时事。照片的主题越是明确,就越具有代表性。文史界有这个说法:一幅主题突出、有地标、有题跋、有成像时间的老照片,胜过十篇见闻实录的文字史料。笔者认为,收藏研究老照片,是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抢救。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老照片褪色、腐蚀甚至损坏,有的老照片中的人物去世和地标拆毁,给研究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如内江市收藏家协会原副会长张麟先生收藏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内江县实业局成立时同仁合影的老照片,由于照片上的人基本都去世了,无人辨认,加之无史料记载,使这一史实无法得到诠释和考证。就连笔者1986年参与编辑的全市第一本印刷精美的彩色画册《今日内江》, 其中一些老照片也因当事人去世或事由模糊,能诠释的人都不多了。
川北宣汉县有一座文昌塔,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毁坏,有关方面计划重建这座塔,因没有照片,只得请知情人和画家合作,凭记忆重现塔景,但不准确。笔者得知这个情况后,将一幅1918年美国人拍摄的宣汉文昌塔照片传给宣汉政协文史委,为重建文昌塔提供了有力依据。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泸州与内江:沪州网友“蜀中客”在网上展示了一幅内江正南门及高氏父子进士牌坊的照片,对内江相关部门和文史爱好者研究上南街的历史演变提供了证据。
老照片尺寸越大,人和景物越清晰,显示的内容就越丰富。收藏界和文史界都很关注老照片的大小,由于早期照相技术的限制,大尺寸照片冲印不多,加之照片尺寸越大越不易保存,品相完好的大尺寸老照片就成为稀有品。
题跋也是老照片的重要内容。就收藏而言,题跋能够给老照片增加一定价值;就文史价值而言,题跋能给诠释、研究、考证照片内容提供一定依据。相片的题跋有两种:一种是印在底片上的,一种是手写在照片上或相纸背面的。这些题跋真实、准确地说明了照片拍摄年代、地点和照片内容,有些题跋结合了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也给照片增添了艺术特性和事由依据。有这样题跋的老照片,价值更是上一个台阶。笔者收藏的1957年梅家山工人纪念堂、纪念碑照片,以及1960年威远黄荆沟和1964年内江市人民公园大门等近十张老照片,就用题跋的方式真实、准确地说明了照片拍摄年代、事由,加之地标现在仍存,为研究那个年代的历史提供了有力佐证。
笔者还收藏了几幅1982年内江市第一次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老照片,其中有内江饮食公司青年职工在街心花园为市民义务理发、磨刀的新闻图片,展现了当时内江青年的精神风貌。从照片上可以看出,那时的市民服装俭朴,面容淳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内江的公交车由于缺油,均在车顶背一个天然气包,笔者保存的一组“气包车”照片,成为独特的历史景观。
新闻推荐
厦环(湖)罚决字[2016]B17号行政处罚书,违法排放企业被罚“捌角”针对日前引发关注的低至“8毛钱”的“超低金额环保罚单”,2018年1月4日上午,厦门市环保局湖里分局环保科一位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表示,“...
隆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隆昌市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