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君度:一个值得桂林人永远铭记的雕塑大家
黄君度在创作中。
黄君度的遗孀刘血花向记者展示《三脚羊提壶》。
黄君度创作的晨读雕塑。
个人简介
黄君度:
1937年生于广西武鸣县,中国知名雕塑家。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1962年来到桂林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桂林美陶厂厂长,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等职。
□本报记者景碧锋
普陀山下的草坪上
矗立着一座红军小号手的雕塑
春天里
青山绿水间
鼓号长鸣、歌声嘹亮
孩子们
在这里庄严宣誓
祭扫烈士墓地
然后就在竹林里
追逐嬉戏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有一位老桂林人对1974年建成、矗立于桂林市七星公园沙洲游乐场上的小号手雕塑仍然念念不忘,写下了上面这一段话。小号手以小兵张嘎为原型,身背大刀一手叉腰,向前跨出半步正在吹号,这一形象深深印在许多桂林人的脑海里,影响了几代人。
今天,小号手仍然静静地矗立在普陀山下的双拱桥头竹林边上,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连同小号手一同被人们遗忘的是它的作者———黄君度,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雕塑家。
5月11日下午,在桂林城南漓江边,记者寻访到黄君度的遗孀刘血花,听她讲述这位壮族人民优秀的儿子,不该被遗忘的艺术大家。
无师自通的“壮族青年雕塑家”黄君度,引人瞩目
1937年6月18日,黄君度出生在广西武鸣县双桥镇平陆坛村。父亲黄朝琥,母亲黄曼娇共生育子女九人,黄君度排行第六。
解放初期,黄朝琥去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一大家人过得很是艰难,黄君度不得不寄居在南宁的叔叔家。失怙之痛像一把刀一样深深地扎在了黄君度的心底,他刻苦努力,发奋求学。
1955年,为迎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需要做一组雕塑作品。当时,能写会画的人有,却找不到搞雕塑的人。而当时正在读高中的黄君度,无师自通地做了一组雕塑———《丰收在望》。后来,这组雕塑参加了自治区成立展览,轰动了全国,先后被《民族画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刊载。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雕塑可谓冷门中的冷门。黄君度因此而备受关注。当时的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他拍摄专访。黄君度在国内被广泛报道,壮乡冒出了一个名不见经传,年仅18岁的雕塑青年,甚至引起了当时苏联媒体的关注,黄君度被称作“壮族青年雕塑家”。
1956年,黄君度考入位于武汉的中南美专雕塑系(今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他非常珍惜读书上学的机会,在校时以惊人的刻苦勤奋努力向学,跟随蔡里安、曾新泉等老师学习雕塑之余,兼修中国古典文学。
四年后临近毕业创作,黄君度随老师潘鹤到广西北海渔村采风。他以十多分钟的时间塑造了一个渔民形象而轰动一时,被广州少年宫珍藏。黄君度创作的作品《南海渔歌》,以极其简捷的方式表现人物神韵的雕塑手法,广受好评。
此前,中国大陆艺坛受苏联创作模式的影响,常常是模型式的图解法作某种政治观念的解释。黄君度毕业创作的《南海渔歌》却能捕捉生活中的新鲜气息,以装饰美丽的手法,表达他心中的愉悦。这位平素不露锋芒的青年,当时就以独立不倚的思想和才华横溢的技巧引人瞩目。
大学毕业后,黄君度被邀请到柳州创作达6米高的刘三姐大型雕塑和歌台浮雕。1963年中秋节,雕塑在柳州鱼峰山竖立。黄君度创作的刘三姐塑像,形神兼备,似歌仙下凡,柳州的老百姓把这个雕像当作歌仙膜拜。
上世纪60年代,黄君度为桂林七星公园创作的12米高的毛泽东塑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被认为是全国众多主席像中最有领袖风采的佳作之一。
此外,黄君度的作品还有桂林花木公司的《浇花女》,南门桥边上的《晨读》,以及旅游专科学校(现桂林旅游学院)的《铜奔马》,玉桂饭店门前的《嫦娥》,邮电疗养院的《信使》等等,还有作品先后被安置在陕西、湖南、广东等地。
然而,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制约,黄君度创作的许多优秀雕塑作品遭遇被毁的命运,他后来慢慢转向了陶瓷设计制作。
从事陶艺设计制作,设计创作了《三脚羊提壶》等一大批闻名国内外的艺术品
让黄君度没有想到的是,因为他的转向,使得桂林的美陶作品一时风靡全国,上百件陶艺佳作问世,作品被送往法国、日本、意大利、菲律宾等世界各国展出,受到极高的评价。而《三脚羊提壶》就是上百件工艺品中的佼佼者和代表作。
1979年2月,中国工艺美术展览在日本东京举办。专营工艺美术的高桥和秘书铃木在寻找一把叫做“三脚羊”的提壶,他们是看了译本杂志的介绍慕名而来的。这本杂志在一张漂亮的照片下面介绍说:“三脚羊提壶,这是铝质流动新釉陶器,造型吸取了山羊典型形状,大胆取舍和变形,以适应陶器成型的工艺要求,并使陶壶符合适用的需要。器型简练,色彩明快,用笔豪放、潇洒。”
高桥和铃木终于在展厅的一角看到了这把《三脚羊提壶》。那是一只色彩斑斓的小山羊,它的脚微微张开,昂头对着前方,放佛准备经受将要来临的一切考验。它塑造了山羊典型的倔强形象。高桥端详良久,不禁啧啧称赞:“好,确是珍品,造型新颖朴实,釉彩与众不同,色泽比古代的鲜艳。可贵的是,既可欣赏,又可实用,二者兼备。日本人民一定会喜欢它的。”
高桥于是派铃木到桂林,找到位于十字街附近的桂林美术陶瓷厂,找到《三脚羊提壶》的创作者、艺术家黄君度,了解他创作的情况。
原来,在1974年,柳州美术陶瓷厂要设计一批外销产品,邀请黄君度等一些艺术家前去做参谋。在回桂林的火车上,黄君度想到桂林作为旅游胜地,却没有像样的旅游纪念品,于是产生了设计旅游纪念品的想法。
一回到桂林,黄君度就开始四处挖陶土,制模型,拌泥巴,烧窑。黄君度认为设计制造的产品一定要围绕新、美、奇、巧下功夫,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其特色应该来源于桂林山水,来源于现实生活。
“我们每件产品从构思、设计到艺术的造型,都要把桂林山水的特色体现到美陶上来。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不仅是瓷器的故乡,而且是美丽的国家。”黄君度一面自己动手,做出些造型式样给别人看,一面发动同事来参与造型设计。
经过反复的设计和釉彩的调试,将中国古鼎造型演变成现代器皿的《三脚羊提壶》问世了。这件特殊的工艺品既具有实用性,又兼具艺术性。一经问世,广受各方欢迎。
1987年8月26日,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工艺美术》,全套10枚,其中就有《三脚羊提壶》,邮票的设计者是邓锡清。该枚邮票的图案是一只彩色陶瓷提壶,壶的提手部位,设计者独出心裁地做成了一只弯曲的羊角。羊的头部就是壶嘴,壶身造型是三只棕色的羊脚(寓意“三阳开泰”)。这把提壶色彩绚丽、造形独特,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
时光荏苒,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文创产品的呼声此起彼伏。当我们再回首,制作精美、极具艺术特色的《三脚羊提壶》仍然是我国工艺美术作品中的佼佼者。
这一时期,黄君度还主持完成了桂林山水釉、钟乳石釉、彩陶釉的研制工作。同时还设计制作了《象山瓶》《驼峰壶》等美陶造型100余种。
他创作的佛教题材雕塑被专家誉为“好像不是用泥做的,而是用血肉和心做的”
历史原因,桂林的一些石刻佛像遭到破坏。1972年,黄君度被派去修复伏波山佛像。在修复的过程中,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修复石雕的方法,使得修复后的佛像天衣无缝,引起全国文管部门的重视,全国各地派出人员前来学习此法。
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特别是从修复佛像开始,黄君度发现佛教中的人物更能表现人的本质。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黄君度的创作重心转到佛教艺术上,90年代前后创作出了《十八罗汉》,使他的艺术生涯达到顶峰。
黄君度选择罗汉进行造型,是因为罗汉是没成佛的修行者,必然有许多人的情感,更便于艺术家进行创作。
在创作中,黄君度极力地表现每个罗汉的不同个性,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现罗汉深刻的思想感情。他在十八罗汉身上留下的好像是一首首震撼人心的乐曲。
这些罗汉造像,有的似在长歌当哭,有的眉须掩盖着眼睛,好似一口古井,无限深远。那些经受着源源不断人生痛苦的修行者,印证了佛教所谓的苦海无边。
黄君度塑造的罗汉实质上表现出了生命的沉重和无奈。他把痛苦表现得如此美妙,可以说也是源自他特有的身世和潜在的内心表达,以及对人和世界的感悟。
“罗汉虽有醒悟,却不忘怀于世情,故常以其尘俗的人性,对于世间的善恶因果表现出强烈的爱憎。这些罗汉各自显示的人生哲理,具有广泛的概括力,而他们的情感又极为鲜明强烈,痛快淋漓。《金刚藏尊者》决不妥协的傲骨,《不空不有尊者》百思不得其解的苦苦思索,《飒陀怒尊者》捶胸顿足、哭天抢地的愤恨。这些罗汉形象中凝聚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经历和感受,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性与哲理性。”国内著名的艺术理论家迟轲在评价黄君度的罗汉造像时说。
有评论者甚至说:“中国所有寺庙中的罗汉没有一个超过黄君度做的。他的作品好像不是用泥做的,而是用血肉和心做的。《十八罗汉》可以说是旷世奇作,它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然而,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黄君度的大多数作品没有被保留下来。
1995年10月16日上午,黄君度在给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上课时病倒去世,年仅58岁。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黄君度,这位杰出的艺术家离开我们20多年了,但他的作品、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仍在影响着桂林,为桂林这座城市发光发热。
(图片均为记者景碧锋摄或翻拍)
新闻推荐
女子与家人赌气携两孩子出走 坐地铁“兜风” 去派出所“躲避”
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何定坚)南宁市吴圩镇一女子因家庭琐事与家人闹矛盾,赌气带着两个孩子(一个4岁小男孩,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
武鸣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鸣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