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到万达茂参观移动壮医博物馆 可以现场学三气养生操,做壮药香囊

南国早报 2018-12-07 17:50 大字

南国早报记者张若凡

早在2800多年前,壮族先民就开始用壮医药治病救人,流传千年的智慧结晶,绝对是广西人的骄傲。想要亲身体验壮医药的神奇,12月8日(星期六)下午,到南宁万达茂参观壮医移动博物馆吧,丰富的活动不但养眼,还能学到不少养生知识。

1观壮医历史,长民族自信

12月8日,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移动壮医博物馆活动正式启动,将连续五个周末分别在万达茂、玉洞村、大沙田美丽城广场、南宁市科技馆四地举办。

1985年,在武鸣马头乡元龙坡一处约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葬中,挖掘出两枚青铜浅刺针,壮医药2800多年的发展历史尘埃落定。

商周时期,壮族先民已经创用了针刺疗法,成为最早使用这种疗法的族群之一。到了秦汉时期,壮族先民已掌握药材加工技术,并于隋唐时期迅速发展,壮医方剂学开始萌芽。目前,壮瑶医药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体系。

记者从广西国际壮医医院了解到,“布洛陀”是壮民族人文始祖,布洛陀文化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中,有医学词语约400个,药物词语120余个,为壮医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语言文字资料;布洛陀文化中的创世神话,为壮医药“天地人三气同步”的核心理论奠定了基础。

这些与壮族相关的往事,并没有如烟尘般消散在历史长河中,而是被一代代人保存、整理并发扬,如今都能在移动壮医博物馆看到。

当天在现场,主办方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将利用古色屏风等载体,向公众展现壮医的千年历史。如果您有空,不妨参与这场壮族子孙的溯源寻根之旅。

2“非遗”传承,一位医生就是一座博物馆

自治区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广西在党的民族医药政策指引下,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壮医药文化进行了发掘和整理,产生了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一部分壮瑶医药技法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技法采用壮药泡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和预防疾病,尤其对瘙痒、疼痛、发热、肿块、痿痹有独特疗效。

事实上,壮医作为一种以“传承人”形式保留下来的医学,每一位壮医医生,都堪称一个“壮医博物馆”。当天,移动壮医博物馆特别设置了壮医特色诊疗体验区,让市民体验壮医刺血疗法、壮医火攻疗法、壮医目诊、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等。

3亲手做香囊,学跳养生操

涨了知识,开了眼界,接下来还有动手环节。移动壮医博物馆准备了10种由壮药养生药方配制而成的香囊,医护人员会在现场手把手教市民制作。

10种香囊各有不同的养生功效。比如“通气道壮医香囊”,由藿香、艾叶、香茅、桂枝、山萘、八角茴香等药材组成,具有通气道、化浊辟秽等功效,可用于预防流感、四时感冒等。市民可通过亲手制作香囊,了解壮药香囊的功效,近距离了解壮医药文化。凡是参与制作的市民,均可免费制作并领取1个香囊。

壮医药提供的养生手段多种多样,除了香囊,养生操也是其中一种。活动现场,医护人员还将表演壮药绣球操、壮医三气养生操。其中,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医护人员借鉴花山壁画元素,根据壮医“三道两路理论”和“三气同步理论”自创的壮医三气养生操,常练可通调气血,增强体质,养生保健。

新闻推荐

设立北部湾大学 广西师范学院更名为南宁师范大学

本报讯(记者陈媚)近日,教育部批准广西在钦州学院基础上设立北部湾大学,批准广西师范学院更名为南宁师范大学。至此,广西冠名“...

武鸣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鸣,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