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法在身边 与法同行

南宁日报 2015-09-08 09:21 大字

向“六五”普法讲师团代表颁发聘书。2015年科技周普法宣传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向群众发放法制宣传资料。普法进社区活动现场,律师向社区群众讲课。天桃实验学校(荣和校区)开展“模拟法庭”法制实践教育活动。六景工业园区法律服务团成立。上林县镇圩瑶族乡排岜庄法治文化漫画长廊。

本报记者 朱新韬 通讯员 周自力 伍坤富

用山歌普法,入脑入心;用故事普法,群众喜闻乐见;用漫画普法,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用案例释法,能提升普法实效……

自2011年“六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南宁市采取群众看得懂、记得住的方式方法,向广大市民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法在身边,与法同行”,令普法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通过“六五”普法,南宁市领导干部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形成常态,市民遇到困惑找法、解决诉求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习惯,社会文明、法治程度得到大幅提升,各项事业管理步入法治轨道。

建章立制 加强普法工作领导保障

南宁市坚持把普法工作纳入全局统筹谋划,做到领导重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督促指导到位、保障支持到位。

2011年,“六五”普法拉开序幕。南宁市和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挂帅、全社会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和领导工作机制,保证了“六五”普法规划有序开展。

有效普法重在科学规划。市委、市政府把“六五”普法规划实施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全国平安建设、文明城市的创建内容;市人大、市政协把“六五”普法和法治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视察监督事项;市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对南宁市“六五”普法各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明确考核内容、办法和标准,使“六五”普法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管理轨道。

2014年3月,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节目,用最直接、最犀利的方式向各职能部门“一把手”发问,达到“从问政到问责,从承诺到兑现,从落实看长效”的效果,强化了各部门服务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推动了市委、市政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从而保证了“六五”普法规划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六五”普法期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普法工作高度重视,每年安排法治建设、法律宣传等专项经费。5年全市共投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5959.55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法治宣传教育、法律“六进”示范点、法治文化和基层法治基础建设等各项经费2812万元,保障了全市“六五”普法规划全面有效推进。

全员覆盖 提高全民法律综合素质

在南宁市,学法知法、依法办事、守法用法的理念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变化源自于全市把“法律六进”作为重要载体和抓手,将普法工作向纵深推进。

“法律进机关”,实现领导干部、公务人员学法由“要我学”向“必须学”转变。南宁市“六五”普法期间,制定了《南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考试办法》《南宁市非人大常委会任命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办法》《南宁市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开展了新提拔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工作。2013年以来,市人大组织10次105名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加法律知识考试;市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等六部门联合组织了2批次全市共1816名新提拔领导干部进行了无纸化闭卷法律知识考试,及格率为98.3%。领导干部任前参加法律知识考试,被《人民日报》先后3次深入报道,在区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同时,建立“法治南宁讲堂”,成立了由39位高等院校法学教师等组成的“六五”普法讲师团,定期开展法治宣讲活动。市委、市政府坚持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制度,市委组织部把法治教育纳入市委党校领导干部培训内容,市依法治市办坚持每年举办1—2次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5年来,全市举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96期,10万人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了培训学习,在市党校举办领导干部法律培训班80期。

为有效提高公务员队伍依法行政和执法队伍的公正司法水平,组织全市公职人员开展“学法律、讲权力、讲义务、讲责任、讲奉献”的学法用法活动。执法人员除参加市党校统一培训外,还参加市法制办组织开展的部门

法、专业法培训和资格考试。5年来举办各类公务员法律培训班975期,8.28万人次参加了法律知识学习。

“法律进乡村(社区)”,实现城乡居民学法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南宁市利用重大节日和节点,举行义务咨询、巡回宣讲、法治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对涉及农民工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等案件,降低援助门槛,简化受理程序,打造了“1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让农民工在内的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

“法律进学校”,实现青少年学法由“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南宁市把法治教育列入学生课堂的必修课,在小学五年级开设了法律课,七、八年级以上每周安排3个课时学习法律知识。在各年度学生中考中,增加了法律知识考试内容,法律知识考题占政治科试分值比例50%,保证了法治教育计划、课时、教材、教师“四落实”。同时,在抓好学生课堂法治教育基础上,重点强化社会、家庭第二课堂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活动,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普法教育模式。

“法律进单位、进企业”,实现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由“泛泛学”向“针对学”转变。全市采取送政策法规上门、举办法制培训班、开展法律咨询等方法,强化企事业普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市依法治市办每年组织年度普法考试,全市每年有11万多人参加普法考试,涵盖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内的在职在编人员。全市政法部门和法律工作者围绕企业稳增长,经常深入重点国企、民企,就如何应对和化解金融危机,从法律层面与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进行深层次探讨,针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为企业预防风险、减少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开拓创新 让普法变得通俗易懂

诉热线》等普法栏目,通过与群众互动评论,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帮助解决各类民生问题。

将普法知识与通俗易懂的艺术表演相融合,让居民群众在娱乐中接受教育,使普法宣传效果事半功倍。依托“三月三”歌圩日,武鸣县将普法教育与“三月三”传统山歌文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农村普法新渠道;马山县根据当地壮族民众爱用山歌交流的特点,成立了壮族三声部普法山歌队,将常用法律知识编成山歌来传唱;宾阳、邕宁、良庆等县(区)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山歌资源,打造了普法山歌品牌……

将普法和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培育了一批法治文化示范县区,建立了一批法治文化宣传队伍,创作了一批法治文化艺术精品。其中,《迷宫区》《什么意思》《女儿的日记》《多比和垃圾袋》《心界》等多部作品先后在全国法治漫画、动画、微电影作品征集比赛中获奖,小品《换角儿》《爱·仁》荣获第八届广西剧展小戏、小品展演桂花银奖和铜奖。2015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和县区两级财政投入2724万元,在全市127个乡镇(街道)254个村(社区)建设电子法治宣传栏和15个县区(开发区)建设30个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并将其列入201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性、普惠式、均等化的法治宣传服务。

新形势下,传统单一的法治宣传已不再适应群众需要,如何创新方式方法使普法工作更有成效,成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六五”普法以来,南宁市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南宁市各县区编印了《青少年法律漫画》《中小学生法制故事会》《法制小报》等书刊,内容涵盖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领域的相关知识,以漫画和故事的形式来解读各项青少年应该了解或掌握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普法教育。

拓展普法和法治文化阵地。南宁市将“六五”普法、平安建设、法治诗歌及法治名言警句等普法元素贯穿始终,以贴近群众、贴近民生、解民所疑、诠释法律为指针,在武鸣县红岭社区、大皇后村,邕宁区城区,上林县镇圩瑶族乡,以及青秀区桂雅社区和南湖公园等,创建了一批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园、法治长廊为代表的法治文化阵地,让居民群众在茶余饭后能近距离感受法治精神,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创新宣传载体。在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等传统普法载体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网络、微博、微信、电影等新兴普法载体,构建立体宣传模式。开通了南宁普法网、南宁法制网、南宁巡警便衣雏鹰平安导航、警方传真、南宁交警等微信,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邕城少年审判”的官方微博,《政法在线》《小黑说交通》《“岩岩”讲法》《看法》《政法之声》《政风行风热线》《1074投

依法行政 深入推进法治实践工作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打造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南宁市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法律法规的表率作用,切实推进政府法治建设进程,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公务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意识,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南宁市建立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每年春节过后的第一次政府常务会议,领导班子主动学法成为常态。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的需要,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法律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保障了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决策合法有效,保证了城市管理有法可依。

南宁市各级政府及部门建立和完善了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听证制度、合法性审查制度、集体决策制度等,凡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先交由政府专家组进行合法性审查、举行听证会,增强了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证了决策科学、民主、合法。

市人大紧紧围绕南宁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关切、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计划、有重点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加强对“一府两院”工作的评议和监督,促进了法律正确实施,维护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市政协坚持组织常委、委员组成视察组,对南宁市重大危险源安全防范、居民医保、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和法制宣传等工作进行专项视察。通过调研、提案、大会发言、对口协商、民主监督等途径,积极为“六五”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城市创建工作献计出力。

南宁市还建立了以政务公开为龙头、行风评议为手段、效能监察为载体的监督体系。市人大常委会将政府依法行政、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等工作列入人大监督内容;市政府建立了覆盖南宁市四大班子及部门和十二县区的政务公开网络,将各职能部门的办事指南在网上公布,扩大市民参政议政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了办事透明度。通过推行政务公开、行风评议、效能监察和社会、群众及舆论的监督,有效防止了因滥用权力、行政专断以及随意行政而导致行政过错的现象。

南宁市各级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牢固树立依法执政理念,努力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2009—2014年,南宁市依法行政考核得分连续六年获得全区第一。据《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4)》显示,南宁市法治政府建设在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其他地级市共100个城市中名列第八。

普治结合 法治南宁建设成效显著

今年是“六五”普法收官之年,在加快推进法治南宁建设工作中,南宁市整合各单位、部门职能优势,充分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实现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效能的最大化,获得了良好成效。

南宁市各级人民法院坚持学法、用法与司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维护法律尊严;各级人民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批捕起诉职能作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严重暴力、涉枪涉毒、拐卖妇女儿童、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

市公安局出台《对存在治安及消防隐患问题的娱乐场所及责任人开展约谈活动的工作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宾馆、酒店、娱乐城等租赁场所有关治安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暂住人口登记、办证和租赁房屋审批等具体规定和办法,对用工单位和出租房屋户主进行了规范管理。每年结合打击“黄、赌、毒”、打击传销等活动,对流动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进行不定期的整治。

全市法律服务工作者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等中心工作,积极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当好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的参谋。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律师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6060件,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全方位的法律服务,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市纪委、卫计委、公安、工商、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部门加大了对行业依法治理工作力度,针对医药行业购销中的不正之风、非法行医、乱收红包的现象,建筑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食品行业违法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以及企业违法排污等现象进行了整治。

市工商局以失信惩戒管理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建诚信市场及诚信守法企业等活动,通过诚信经营户、星级市场、最美市场管理员、流动红旗、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系列评比活动,增强诚信自律意识,同时建立市场失信惩戒标准,并纳入全市信用征信评价系统,全面提升了市场、企业管理水平。

各县区、各部门扎实开展“12·4”宪法宣传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三八妇女维权周活动”“防震减灾宣传周”“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月”“税法宣传月”等与民生相关的主题宣传活动,增强了广大市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组织各部门、各单位深入基层开展“大调研”“大接访”“大化解”活动,充分发挥12345市长热线、12348法律服务热线、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等热线电话的作用,依法及时处理群众的合法诉求,彰显了社会公平正义。

此外,南宁市把深化地方依法治理同文明城、卫生城、平安城和法治城市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在城市实施“市容环境、交通畅通、文明有序”三大工程,严厉整治酒后驾驶、无证驾驶、不讲卫生、不讲文明、不讲秩序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和“摊点乱摆”“ 广告乱贴”“渣土乱放”等“五乱”现象。通过开展“尊重行人,礼让斑马线”、准驾人员文明交通引导体验、文明交通进校园、万名青年志愿者文明交通劝导系列法治宣传活动、强化市民“告别陋习、文明出行”的交通意识,全市交通事故明显下降,交通环境明显改善,市民的文明素质大幅提升。

(本版图片由南宁市司法局提供)

新闻推荐

针对性整改落后村屯

本报讯(记者胡光磊通讯员潘献华)连日来,武鸣县陆斡镇组织全体挂村镇干部对全镇24个村(社区)的“三清洁”工作进行了交叉互查评比,并对评比排名最后的6个村屯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治。 据了解,随着“生态...

武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鸣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