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节水农业的“广西速度” ——我区快速推广普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纪实

广西日报 2014-07-23 17:37 大字

本报记者 唐广生

7月16日,位于隆安县那桐镇的广西金穗公司连片3.6万亩香蕉林,枝叶繁茂,果实累累。“由于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节肥省劳力,在这里一个人可以管理1000亩香蕉地。”公司董事长卢义贞说。

据介绍,他包租旱地种植的香蕉,原来主要采用微喷灌技术,在接触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后,从2009年起投资三四千万元,把3万多亩香蕉全部改为自动化控制的滴灌施肥,可节水50%以上,节肥30%左右。同时还解决了香蕉裂果难题,每年可多得2000多万元纯利润。

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宾士友告诉记者,广西从2006年开始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当年只有0.78万亩,到了2014年上半年,已示范推广35万亩。“这一技术在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率、农业增产增收效果方面显示出强大的支撑能力,已成为广西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和热点。”

1

季节性缺水催生节水农业新技术

自治区水利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谈到,广西常年水资源总量188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四位。“但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可用的水资源量仅为300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率平均为0.68公斤/立方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30%左右,降水利用率仅为9%。”

据介绍,广西耕地仅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1.2%,全区旱涝保收水田面积仅占水田总面积的70%,水浇旱地面积仅占总旱地面积的5.3%。由于复种指数高,“平均每亩可用水量只有300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人们节水意识普遍淡薄,农民种田长期大水漫灌、超量灌溉,其中占农业用水90%以上的农田灌溉耗水率达70%。

广西土肥站高级农艺师陆兴伦坦言,尽管广西降雨量丰富,但全区降雨70%集中在夏季,不少地方常年发生秋、冬、春三季连旱,季节性缺水加剧了一些地区的干旱程度,旱灾造成的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60%,严重制约了我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因此,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让每一滴水服务农产品生产,已成为我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特别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比较切合广西实际。”宾士友说,水肥一体化是将施肥和灌溉结合在一起的农业新技术,通过压力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兑而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它具有节水、节肥、改善微生物环境、减轻病虫害发生、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的作用。

2

近百示范片涵盖广西优势经济作物

资料显示,2006年,广西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不足1万亩,2012年突破30万亩,2013年35.38万亩,而2014年仅上半年就示范推广了35万亩。“水肥一体化每亩投资超1000元,在这么高投入的情况下,能实现如此高速发展,这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中相当罕见。”日前,前来考察的农业部一位专家感叹。

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自治区土肥站于2008年初成立了节水科,配备了专门的技术骨干。从2009年开始,水肥一体化项目正式列入自治区农业部门预算,每年财政投入稳定在375万元以上,最高年达720万元。几年来,全区其他农业项目和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业主用于发展水肥一体化的资金超过2亿元。

全区先后建立了近百个水肥一体化示范片(基地),作物涵盖了水果、蔬菜、甘蔗、茶叶等十多种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全区共举办132期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班,总培训人数达1.3万多人次。全区土肥系统每个单位负责联系一个示范村屯,每个技术干部负责联系一个示范户,提高了技术的到位率和入户率。

自治区土肥站还先后与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农科院、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等院校和企业开展了技术交流与合作,为水肥一体化的示范推广增加技术力量。

这些成功的探索和做法,迎来了2012年全国农田节水项目验收暨现场观摩会在广西召开。与会的农业部一位领导在大会上说:“广西水肥一体化探索了南方地区发展节水农业的新路子,经验值得推广。”

3

“不靠天,不靠地,就靠水肥加科技”

日前,记者走进武鸣县双桥镇水果种植户杨绍文的果园,见到一条白色的塑料管道沿着地面横穿果林,每列砂糖桔果树拉着拇指般大小、隔一段距离装有两个冒着水的支管。连接支管的水管从位于果园中心、两个一大一小的圆形密封水池拉出来。大的是蓄水池,小的是配肥池,旁边是抽水房。

这是自治区土肥站的一个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

杨绍文的话有些得意:“我从来不因为老天爷干旱而发愁,想浇水的时候就开蓄水池的开关,需要施肥就在配肥池配好再输出去。两个池子都有总阀,只要打开阀门,就可以轻松地把山上的100亩果树浇个透。”

“还可以节肥60%、节水60%、节约人工费70%,果树产量提高30-40%。”在杨绍文的影响和带动下,周围的种植大户学有榜样,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扩大到400多亩。

“上靠天,下靠地,中间靠空气;不靠天,不靠地,就靠水肥加科技。”崇左市江州区的山歌,道出了水肥一体化给当地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江州区新和镇、罗白乡和驮卢镇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所在地,伸向连绵蔗地的一条条细水管,将分属千家万户的蔗地“一网打尽”,由电脑控制的水肥药一滴滴渗入甘蔗根部,雨水不帮忙照样能增产;蔗农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干活变轻松,收入还稳增。

据该区农业局测算,采用传统的方式种植甘蔗,每亩也就是4吨左右。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每亩达到近10吨。2013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45元,比非项目区农民高出2478元。

广西66个项目县示范点的统计表明,水肥一体化与常规灌溉相比,每亩节水率为30-75%,节肥率达20.8-60%,增产幅度为5.1-41.8%,用工减少1-8个工日,每亩增收428-2260元。2014年上半年,广西各项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605万亩,“其中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速度最快、最受农民欢迎。”宾士友说。

新闻推荐

农机合作社上演“1+1>2”好戏

本报武鸣讯(记者/曾永联通讯员/张华勇)“突突突……”9月30日上午,武鸣县宁武镇万亩甘蔗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里,6头“铁牛”在施肥、除草、培土。机手唐明新说:“这片甘蔗地的机械化作业,由我们南糖农机...

武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