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粮食生产主动在握
本报记者 袁 琳 本报通讯员 贺亮军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广西上半年粮食增收17.3万吨,其中春收粮食增产7万吨,早稻增产10.3万吨,总增产量比全年粮食增产任务15万吨超出了2.3万吨,这意味着我区已牢牢掌握了全年粮食生产的主动权。
马铃薯对春收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五成。近年,我区从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双重意义出发,充分利用冬闲田大力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仅去年自治区本级财政就安排1500万元用于扶持冬种马铃薯生产,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94万亩,同比增加26.9万亩,增长40%,产量26万吨,增产7.2万吨。春粮增产主要得益于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壮大。
今年我区早稻单产创十年来的新高,在全国5个早稻总产超过200万吨的省(区)中位居第一。据统计,全区早稻平均单产达398.9公斤,同比提高8.2公斤,提高2.1%。
“三大增粮工程”是我区依靠科技促粮增收的关键举措——
良种增粮工程。自治区农业厅在全区适宜地区大力推广超级稻和玉米优良品种,全区早稻超级稻面积767万亩,比去年增加51万亩。
合理密植增粮工程。在全区建立“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示范样板面积300多万亩,引导群众正确理解水稻、玉米的密植技术,做到播种密度合理,示范区亩均增产50公斤左右。
高产创建增粮工程。认真抓好国家级255个高产创建示范片及陆川县、桂平市和武鸣县9个乡(镇)整建制高产创建示范建设。同时,自治区整合财政资金4000万元,创新实施80个自治区级粮食高产创建项目,推进高产创建与扶持种粮大户有机结合。今年粮油高产创建面积150多万亩,同比多30多万亩。据了解,陆川县高产示范片的早稻平均亩产503公斤,比去年增产22.7公斤,增长4.73%;单产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04.1公斤,单产增长率是全区的两倍多。
同时,自治区农业厅与自治区农机局在设施装备建设上推陈出新,实施水稻全程生产机械化突破工程,建设贵港浔郁平原“十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南宁“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和20个“千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立育秧工厂19个,育秧插大田面积1.87万亩;早稻机插面积289万亩,同比增加91万亩,早稻机插率16%,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
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逐步为30万户农民配备新型彩钢板粮仓,改变农民储粮方式。今年,自治区本级财政配套资金2250万元,计划实施10万户,目前已实施4万户。
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重点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等集中,培育壮大新型规模种粮主体。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160户、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31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67万个。
目前,我区晚稻生产正在稳步推进,据农情统计,全区实插晚稻面积1472.21万亩,占计划面积的100.42%。
新闻推荐
“谈、帮、融”酿出浓郁“三味” ——武鸣县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小记
本报记者曾永联本报通讯员朱讲卫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武鸣县坚持“谈、帮、融”三字方针,谈出真诚“老友味”,帮出暖暖“亲人味”,呈现浓郁“壮乡味”。谈心交心,谈出真诚“老友味”“开展谈...
武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