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水神”陈国南的“大隐”人生

广西日报 2013-05-08 18:31 大字

本报记者 唐群峰 文/图

他是清华大学地球物理系的毕业生,历经磨难后,自愿从山东的工作单位回玉林老家务农,过着平静的农耕生活;他有一项神奇的本领,仅凭一个饼干大小的指北针就能洞悉地下暗河走向,找到打井水源,28年来,足迹遍布区内外,探查水源4万多个,分文不取,被誉为“水神”;他生活拮据,却几乎把所有的退休金施于贫困者,每个月只给自己留下300元作开销——————

1“水神”与“义务工”

——陈国南指着地上一个位置说,“60米出水”。果然钻头打到约60米处就有地下水涌出。旁观村民无不称奇。

4月下旬的一个凌晨,位于六万大山脚下的玉林市福绵管理区成均镇岭肚村晨光微露。一辆小汽车缓缓停在一户农家的大门口,一个黑影走下车,小心翼翼地敲响了大门。

敲门男子姓潘,武鸣县文合村村民,慕名前来请“水神”陈国南。前几日村里搞人饮工程,请来的地质队钻探数处仍不见水,村民只好让他来请陈老出马。连夜赶来是因为有人告诉他,“超过7点钟,陈老就会被别人请走了。”

当天,陈国南再次展现了他的神奇本领。潘某说,陈老在村里掏出一个饼干大小的指北针,左瞄瞄、右看看,很快就找到了一处打井点,他指着地上说,“60米出水”。果然钻头打到约60米处就有地下水涌出。旁观村民无不称奇。

自1985年起,陈国南就利用他的“神奇本领”为群众寻找打井水源,准确率高达90%以上。据老人说,每天平均都有4、5个,有时只需10来分钟就能找到出水点。28年中,老人已探到水源达4万余个。

老人的勘探工作全部免费,最多只是在村民家喝口水、吃顿便饭。就这样,在过去的28年里,他夏迎烈日,冬沐风霜,跋山涉水,穿村过寨,足迹遍及广西各地,甚至还曾去到云贵高原、华北平原。

上世纪80、90年代,交通还不发达时,陈国南只能徒步或骑自行车。他还记得,一次去北流市白马镇一个边远山村看水井,行到半路自行车掉链,附近没有村庄,只好推车步行几十公里,天黑才赶到村里。

平时求陈老找打井点的电话络绎不绝,但他从不拒绝。结果就是每天清早出门,天黑回家,几乎每天如此,甚至大年初二就有人来敲门。

陈国南长年的义务劳动令许多人感到费解。“如果每个井收100元,他已经有400万元收入了。”隔壁的陈老伯感慨道,“活了几十年,还从未见过这样一辈子愿意白干活的人!”

2“党员”与“专家”

——陈国南常说:“水是生命之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不应该被用来牟利。”

带着对“水神”的好奇,记者驱车来到岭肚村,找到了陈国南的农家小院。

大门缓缓打开,里面是一个老人的瘦削身影。细看时,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竟满头墨发、目光炯炯,毫无龙钟之态。

刚在木凳上坐下,老人便倒来一碗水,说是昨日从六万大山中取来的山泉。入口,甘甜如饴。“这种好水现在越来越少了。”老人感叹。

一说到水,他立刻变得滔滔不绝,从地球暗河分布,说到我国水资源状况,再说到当前养殖场等对水源的污染。

1956年,22岁的陈国南从玉林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地球物理系。1962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之后,国家从各名校挑选精英开设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科研新课目,还有赴苏留学机会,品行兼优的陈国南被选中。大好前程就要像画卷一样展开。

不料出发前夕局势突变,中苏交恶,陈国南的深造梦就此蒸发。不久后,他被调配到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探局。接下来在“文革”中,他被扣上“技术权威”的帽子,在没完没了的批斗和检讨书中度过了漫长而痛苦的10年。

到1975年7月被平反时,他已是心力交瘁,于是申请回乡务农。

从此,陈国南就在岭肚村过着平静的农耕生活,闲暇时利用满腹的地质知识,义务帮人看水井找水源,此后声名日盛。

问起为什么看水井分文不取,他的回答十分朴素:“水是生命之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不应该被用来牟利。再说我是共产党员,应该为人民服务。”

说这话时,他眼神清澈,闪烁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真诚。

3“慈善家”与“隐士”

——“生活中多余的东西都可以放弃。简单也是一种快乐,付出也是一种收获。”陈国南这样说,也这样做。

“解甲归田”后,陈国南的档案仍留在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探局。单位每月发放的一笔生活费,成为他的惟一依靠。

但陈国南认为,对于他的生活来说,这笔钱“太多了”。

多年来,几乎每个月,他都会留下一张清单。记者面前的一摞厚厚的清单上,清晰地记录了他资助的贫困学子和孤寡老人。

随便抽出一张——“2011年5月:汇给陈玉200元、汇给林丽和200元、送陈远100元、送陈伟200元加猪肉钱26元、送钟观牛肉钱21元……”

粗略一算,除去清单上的开销,老人的生活费已所剩无几。“平时吃饭穿衣也花不了几个钱,每个月留下300来块就够了。”老人微笑着说。

记者参观了这个每月只需开销300元的家。这是一栋农村旧式老宅,包括一间堂屋、一个厨房以及数间杂物房。堂屋里的一台旧电视机是惟一的现代物品。

令人惊讶的是,老人竟将卧室安置在近3米高的小阁楼里,仅靠一把可移动的木梯进出。记者小心翼翼爬上这把颤悠悠的木梯,一个狭小卧房的内部顿时呈现:两条高木凳架上数块木板搭成的床上,吊着发黄的棉纱蚊帐,磨损严重的木地板上堆着几摞旧书。

屋后有一个小花园,形态各异的花草盆景错落有致地摆在地上,几株不知名的红花正在怒放,一棵龙眼树下放着两把木剑。

每天清晨,老人先是练上一会功,然后就简单做点早餐。通常是早餐刚吃完,请他看水源的人就来敲门了。偶尔闲暇的日子,他便在家看看书,侍弄花草。

对于生活,陈国南有他自己的理解——“生活中多余的东西都可以放弃。简单也是一种快乐,付出也是一种收获。”

尽管身居山村,但陈国南却一直通过那台旧电视机密切关注外界信息。2008年5月,他从电视得知北方大旱,水源奇缺,竟不远千里北上探水。20多天里,他不惧烈日酷暑,差不多跑遍了北京市周边8个县(市),探到水井20余口,解了当地的燃眉之急。这一年,他已是75岁高龄。

新闻推荐

包案化解信访积案成效明显

本报南宁讯(记者/李贤)2007年,灵山县烟墩镇因一起交通事故赔偿争议问题,引发村民械斗,双方群众对政府处理和有关赔偿均不满意,案件一直悬而未决。今年,自治区纪委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推行...

武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鸣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