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朋好友冬至设宴欢聚,弘扬尊老爱幼、鼓励勤学耕读 上林祭冬:祈福好愿景 相聚凝乡情
?村委代表为考上大学的学生家长发放“帮学谷”以资鼓励?(上林县文化馆供图)
■本报记者林显威通讯员韦妍杏
气温渐渐下降,人们终于感受到了季节的变换。在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一个与“冬天”有关的条目,那就是南宁市上林县祭冬民俗——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欢聚设宴、祭祖祈福,寄托美好愿景。活动中还融入弘扬尊老爱幼、鼓励勤学耕读的含义,成为上林县一张内容丰富、寓意积极的民俗名片。而作为一项季节性的民俗活动,上林县祭冬民俗也包含着浓浓的思乡情。
隆重祭祀传美德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作为我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在壮乡上林县同样得到传承,各家各户在这一天都会准备好美食祭祖过节,形成浓厚的上林祭冬民俗氛围,而其中最具有特色、内容更为丰富的当属该县巷贤镇的磨庄。
磨庄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祭冬活动从清朝开始流传至今。每年冬至,磨庄都要在村里的祠堂举行祭祀活动,不仅场面热闹延续祭祖祈福的传统,还蕴含弘扬尊老爱幼、鼓励勤学耕读的含义。
据悉,在乾隆初年,磨庄先祖磨弘积、磨弘培两兄弟互相资助,勉励子孙勤奋读书。两人在祖业中增设了以稻谷计数的“帮学谷”,每年冬至敬祖合议,按科级发放给读书的子弟。光绪八年(1882年),磨氏祖堂建成,全庄以及外庄前来求学的孩子都集中在祖堂上座房屋读书。
磨氏祖堂同时也是磨氏居民祭冬和议事活动的场所。所以,每当冬至,庄民们都会聚集在磨氏祖堂周围,忙着做各色酿豆腐、五色糯米饭、艾糍、炸鱼等美食。祭祖仪式上,由庄民推选出来的长辈做主祭,按照辈分长幼依次祭拜,行三献礼,读祭文,给花甲老人、添丁的庄户以及考上高校的学子派发红包,鼓励大家勤奋读书,忠孝持家,弘扬尊老爱幼、勤学耕读的传统美德。
祭祀仪式结束后,庄民们齐聚在百年高山榕树下聚餐,探望在磨庄落籍的亲朋,归宗认族、联络感情。
诱人美食系乡情
磨庄祭冬活动因独具特色成为上林县祭冬民俗的代表,近年来其内容还在不断增加中,比如外嫁女集体回家省亲,就让该活动更具温情。
大江南北,过冬至的形式多种多样,流传最广的当属“冬至吃饺子”。在上林,也有这样的“说法”,只不过此饺子非彼饺子。在上林县明亮镇,每当冬至将至,人们都会将糯米碾成粉和成面,炒好馅料。冬至当天,做成形状如北方饺子但个头更大的糍粑,或水煮或煎食,美味至极。现在,这一民俗美食平日里也在南宁一些小吃摊点出现,但不在冬至那天食用,总让人感觉似乎少了些什么。
年轻时就到深圳打拼的林海萍时常想念家乡的这一美食。每年冬至前,母亲都会做上糍粑,一个个细心包装好,邮寄给林海萍。“现在大家生活都好起来了,可以吃到更丰富的食物,但糍粑的重要性还是不能取代,里面有妈妈的味道,有思乡的情感。今年冬至快到了,妈妈应该准备又要忙起来了。”林海萍说道。
民间祭祀,最初的目的是寄托美好愿景。古人眼中,祭祀能够沟通今人与先祖的灵魂,更起到连接人与山川河海、风云雷电、上下四方各种神明的作用,关系到家族成败、农事丰歉、国运兴衰。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祭祀风俗虽不似古时那般神秘,但仍旧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也演变成一种乡情的载体,如一根细绳,一头系着故乡,一头牵着游子心。民俗之日总会勾起浓浓的乡情,这一点同样在上林县祭冬民俗中得到体现。
新闻推荐
南宁24岁消防员为救古树受伤 在病房里苏醒后,他反而不断安慰家人
南国早报记者黄乒宾文/图10月29日,南宁市兴宁区应急救援综合大队森林消防队员蒙可从ICU转到普通病房。几天前,24岁的蒙可在...
上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上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