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域旅游发展的突破口 ——加快南宁乡村旅游的思考

广西日报 2016-12-28 00:00 大字

刘岱青

日前,南宁市通过了“十三五”旅游规划。这是南宁市加大力度,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提出的“发展旅游业,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国家旅游局的指导支持下,把全域旅游作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方向,以创建特色旅游名县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大力推动广西旅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其具有“旅游资源无限制、旅游行为无框架、旅游体验无穷尽、旅游消费无止境、旅游产业无边界、旅游发展无约束”六大特点。如何推动南宁全域旅游的发展?从南宁的实际看,落实好《南宁市“十三五”旅游规划》应抓住乡村这个基础和根本。乡村旅游抓好了,抓出了特色,就会激活全域旅游一盘棋,推动全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从乡村旅游中找根源,实现旅游资源价值利用的最大化,促进全域旅游有效发展

南宁是壮乡首府,两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山清水秀生态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经过多年的摸索,旅游业发展很快,国家3A级以上景区达到了家,也有了国家5A级景区,乡村旅游突飞猛进,全国和广西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达到家,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家、星级农家乐家。但我们也应看到,在这些景区景点中,只有家在南宁市建成区范围内。由此可见,全市旅游重头戏还是在农村,乡村旅游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部分已经转化为旅游业的骨干,如“美丽南方”、乡村大世界等等。但是,由于南宁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资源分散,开发利用没有形成合力,存在“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绿水青山还没有能够变成“金山银山”造福于民;乡村旅游产品大都还停留在观光向休闲过渡阶段,旅游产品多有雷同,精品旅游线路断断续续,没有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大循环,难以推出在全国乃至更广范围内有影响的产品,导致乡村旅游的发展远未达到其在全市旅游业中应有的地位。

因此,要规划从全局出发,实施从县域做起,坚持发展空间全域规划、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打破行业门槛,强化旅游与交通、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在此前提下,指导区、县抓好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治理全域覆盖,帮助县(区)政府跳出“各自为阵”“围墙管理”等狭隘思维,推动旅游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扶贫规划有效衔接,确保乡村旅游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已经迫在眉睫。

二、从乡村旅游中找创意,刺激全域旅游引爆点发力,推动全域旅游全面发展

纵观当前旅游发展趋势,旅游市场正在从“大众观光市场”向“大众休闲市场”和“个性体验市场”转变。打造适应现代市场发展趋势的全新旅游模式,跟上市场形势,甚至引领市场潮流,需要从创意的视角,去寻找刺激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引爆点。

全域旅游并非无景点旅游,而是以特色景区为骨干构架起的区域性旅游。南宁有多年打造景区的探索和实践,相对于大型主题乐园和大型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要进一步从景区设计、大型演出、节庆活动到主题公园、目的地形象、旅游文化、旅游产品、宣传品,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加强策划,全方位、多角度地散发创意思维;在旅游景区的策划、旅游产品的布局、旅游线路的组合、旅游方式的选择、旅游市场的开拓等方面,进一步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思维束缚,整体上实现产业价值体系增值策略,解决旅游产业自身发展和升级的内在要求,找到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引爆点,推动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涵盖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专项旅游产品的复合型旅游转型,构建“大旅游”“旅游+”发展新格局。

三、从乡村旅游中找特色,抓好差异化发展,以创建特色旅游名县带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

特色是旅游的生命。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的要求,找准主攻方向,把丰富的文化内涵、多彩的民族风情与秀美的自然风光有机结合起来,把县域的自然风貌、民族特色、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结合好、展示好,突出个性特点,提升旅游目的地品位。

南宁辖5县7区,旅游资源禀赋深厚,类型多样。如横县的茉莉花和西津湖、西乡塘区的“美丽南方”土改文化、宾阳的连片稻荷及炮龙文化、上林的三里洋渡山水及渡河公民俗、马山的石漠化还绿及三声部民歌等等,差异性大,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渊源。年以来,上林县开始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实现了旅游景区和星级宾馆的从无到有。到年底,“壮族老家”旅游品牌基本形成,全县拥有国家4A级景区1家、3A景区4家,星级乡村旅游区两家,星级农家乐9家,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万人次,旅游总消费多亿元,创建特色旅游名县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认真总结创建经验,对乡村历史文化进行认真的阅读和提炼,准确而深刻地总结乡村的基本风格,特别是重点对乡村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特征、民族民俗文化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才能提炼乡村旅游的主题,运用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组合,打造出不同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应引导乡镇、村寨积极开展创建特色旅游名镇名村、打造名点名线,努力形成各自的特色,用特色占领乡村旅游市场。

四、从乡村旅游中找优势,打造旅游品牌,撬动全域旅游快速发展

品牌,意指一个称号、标志、符号或是这些要素的组合,它可以使消费者辨识某一特定产品的特征,以便与竞争者有所区别,在很大程度上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品牌效应是品牌在产品上的运用,为品牌的运用者所带来的效益和影响,是品牌运用的作用。

在如今“好酒也怕巷子深”的时代,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变化,旅游形象品牌的打造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好的品牌,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好客山东”“爽爽的贵阳”等。旅游品牌决定着旅游产品定位、运营形式、消费族群和对经济拉动效果。

在创建特色旅游名县的过程中,各地都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实效。如上林的“壮族老家”、马山的“石漠化国家公园”等。从整个广西来看,资源的“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阳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巴马的长寿养生之旅、大新的中越德天(板约)跨国大瀑布等已成为广西旅游的知名品牌,县域旅游逐渐成为广西旅游发展的新载体、新亮点。但是,由于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旅游服务设施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南宁的品牌打造还没有达到预想效果。这就必须在服务功能、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产品种类、旅游营销手段等方面,采取更加新颖的、富有活力和感召力的措施,紧紧抓住“绿色环保”“原生态”“边、海、山一体”等优势,以文化为底蕴、以资源创品牌、以宣传树形象、以创意吸引人,找出名山名水、名镇名村、名居名人、名节名俗、名物名产等与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 “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精准脱贫工作、南宁园博园建设、“高铁经济带”建设的最佳结合点,推出真正属于南宁的旅游品牌。

五、从乡村旅游中找弱点,有的放矢,确保全域旅游顺利发展

近年来,南宁乡村旅游发展迅猛,但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旅游、特种旅游四大类旅游产品的分类来看,发展的内涵还存在很大不足,特别是商务和特种旅游凸显不足。发展较好的观光类旅游产品还存在规模小、布局散、品质雷同等问题。究其原因,除了气候温热潮湿不可改变外,农村卫生习惯和环境条件均有很大改善提升空间。加上南宁农村经济后发展欠发达,贫困地区所占比重大,基础设施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乡村旅游策划与规划建设脱节,产品粗放雷同,投入不足;农民的旅游和商业意识不强,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不高等,成为南宁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

因此,各地应结合实际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从四个方面化解问题。一是从完善机构入手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组织一支既能传播上级决策、讲透政策、帮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又能指导群众开展乡村旅游的工作队伍是关键;二是从建立激励机制入手解决从业积极性问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旅游发展机制,支持激励旅游从业者和管理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是从明确发展思路入手解决半途而废的问题。各级政府应保持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扶持政策的长期稳定,不达目的不罢休;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帮助群众改造乡村旅游大环境。在此基础上还应做好四件事:发动群众。乡村旅游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应帮助群众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摆脱“小富即安”“农不言商”的陈旧思维方式,树立起“旅游意识”和“商业意识”,发动他们进入乡村旅游担当主角,确保群策群力上下联动一盘棋;表率引路。通过抓典型,以点带面,让广大群众看到发展乡村旅游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经营管理。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积极帮助乡村旅游管理者认真探索经营管理模式,避免自杀式经营重复上演,确保乡村旅游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移风易俗。帮助群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和提升优秀习俗,让游客入村既能够品味出乡愁,更能记得住乡愁。

(作者为南宁市旅发委副主任)

新闻推荐

下水源之行 □肖 菊

上林的“布达拉宫”(资料图)下水源美景(资料图)有些旅游酝酿了很久方才出行,有些旅游说走就走,比如这次的上林县下水源之行。初识下水源,是在朋友的微信圈中,一派山清水秀,山腰上依山而建的民居远远望去像...

上林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上林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