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出现新亮点 照片当中见端倪
■本报记者 杨麦 赵洋 龙天传/文
在梧州茶厂保存的照片集里,有一张照片非常特殊。那是一张拍摄于1953年4月的照片,也是梧州茶厂发现的迄今为止该厂最早的照片。
这张老照片是梧州茶厂建厂之初,前去六堡乡(现为苍梧县六堡镇)参与扩建六堡茶原料收购站人员的合照。照片里,7名工作人员风华正茂,脸上都洋溢着青春、自信、奋进的气息,就像他们所处的时代状态:新的社会、新的希望、新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州茶叶进出口公司为了扩展业务,成立驻梧州办事处,并进入六堡开展茶叶收购。与此同时,该公司又与梧州市政府联手,筹建茶叶加工厂(即现梧州茶厂前身)。以此为起点,六堡茶的产业逐渐走入计划经济的国家统购统销状态,六堡茶的输出品种也逐渐从传统工艺的初制茶转向采用现代工艺的精制茶,而“茶船古道”的线路走向与运作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
产业复苏交易多
在参与六堡茶原料收购站扩建的人员合照中,右边第一个年轻人叫刘福生,拍照时年仅25岁,却是参与茶厂组建工作的“军管干部”。
回忆往事,今年已是88岁高龄的刘福生老人,脸上依然不禁流露出自豪的神色,毕竟,作为老一辈的茶厂职工,为了这个企业的建设,为了六堡茶产业的发展,他和同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刘福生告诉我们,梧州茶厂的历史,最早还要追溯到1951年。当时,广西省政府正大力推动茶产业发展,于是,由广州茶叶公司与梧州市政府合力组建的梧州茶厂很快拉开了建设帷幕。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建厂与生产,辛苦可想而知。但是,无论再苦再累,他们都觉得是那样的开心与充实,因为,在那个百废待兴而又充满希望的时代中,他们的心中满怀着建设的豪情。“为了给国家早作贡献多作贡献,我们在厂区内搭建了一个临时的生产车间,一边生产茶叶一边建厂。1953年,转由中国茶叶公司梧州支公司管理的梧州茶厂正式建成,厂里立即对广州茶叶公司梧州办事处设在六堡乡里的茶叶收购站进行重组和扩建。”
经过抗战期间的摧残,梧州的六堡茶产业曾凋敝不堪,“茶船古道”也随之一度衰落。1950年过后,民生趋稳,百废待兴,由于茶叶产销能获取高额利润,为地方重建提供快速有效的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得到了广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广西省政府还专门组建了多个茶叶改进工作组,深入广西各个产茶区摸底,研究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此后,六堡茶的产量得到了恢复。据当时的《省茶叶改进工作组工作报告》记载,“自解放后至1951年,茶叶产量逐渐增加……在五堡、六堡的五个乡中……年产量约80万斤,由六堡输出约50万斤,由狮寨输出约35万斤。”
产量回稳后,六堡茶区的茶叶交易也立即活跃起来,在六堡茶产区里,国营部门、集体单位和私营茶商之间也展开了茶叶收购战。据《省茶叶改进工作组工作报告》中记载,1951年的时候,合口圩茶叶市场有私营茶商14家,收购茶叶25万斤,当地的供销合作社和国营贸易部门收购茶叶25万斤;狮寨市场则有私营茶商11家,收购茶叶将近10万斤,当地供销合作社收购茶叶将近28万斤;而长发圩市场的12000斤茶叶则全部由当地的供销合作社统一收购。
对于当年的茶叶收购战,今年已经86岁的黄昏深有感触。黄昏是原广州茶叶公司工人,1951年,广州茶叶公司驻梧办事处在六堡乡设立茶叶收购站,当时,才20来岁的黄昏当上了该收购站的负责人。老人告诉我们:“当时,六堡镇里茶叶收购竞争很激烈。不仅是我们收茶,当地还有三家私人茶庄和六堡镇供销社也在收茶。哪家的收购价高,茶农们就把茶叶卖给哪家。”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各方合力下,作为国营单位的梧州茶厂,实现了快速发展,其收购的茶叶数量也迅猛增长。根据梧州专署计委、苍梧县计委经济调查工作组和苍梧县外贸局1965年修撰的《关于茶叶生产情况报告》,以及中共苍梧县委1955年转发的《省农业厅陈爱新等同志关于“苍梧县茶叶生产情况与问题》文件,我们可以了解到,1951年,供销合作社和国营贸易部门在六堡镇合口圩收购毛茶共计125吨;1953年,从六堡镇和狮寨镇两地收购毛茶则达到了400吨。
生产采用新工艺
1953年,中国茶叶公司在梧州成立支公司。不久,该公司重组的茶叶加工厂(即梧州茶厂)建设完成,开始专注于六堡茶的收购和制作,而广州茶叶公司也将原驻梧州办事处的人员划归梧州茶厂。随后,梧州茶厂又对广州茶叶公司梧州办事处设在六堡乡里的茶叶收购站进行重组和扩建。梧州,开始书写六堡茶产业大发展的新篇章。
当年,梧州进入六堡的交通很不便利,没有汽车通行,进六堡最快的方式就是搭乘自行车和步行相结合,就是这样,单程也得花上一天半的时间。1953年4月,为了给正在六堡乡进行茶叶收购站扩建工作的同事鼓劲,刘福生决定和厂里的同事进收购站一趟,参与扩建工作,同时也为收购站建设补充物资。
“当时,我觉得那个收购站扩建对于茶厂发展有促进作用,而且我们又是第一次进六堡镇收购站参加建设,如果能够照个相留个影的话会很有意义。”刘福生说,在进六堡之前,他特意到梧州市区大南路的一家照相馆联系,希望能有摄影师随行进六堡茶区帮拍一张照片,结果被照相馆老板以“太远了,很辛苦”为由拒绝。最后,刘福生使尽浑身解数,才把照相馆老板“哄”进了六堡。不过,为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厂里也付出了5元钱的高价。
1954年以后,中茶梧州支公司代表国家对茶叶进行统购统销,并委托供销合作社收购六堡产区的茶叶,运送到梧州茶厂加工,再由中茶梧州支公司出口到东南亚地区。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六堡茶产区的运茶船不再停靠广东江口和都城的码头,而是直接上达梧州三角嘴码头,卸运入梧州茶厂。梧州茶厂吸纳了从六堡河、贺江后经西江,以及从狮寨和夏郢经桂江这两条线路运来的茶叶后,产量飞增。
不仅如此,中茶广西支公司更是调动区内各茶厂的资源,全力生产六堡茶,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手工作坊式制作的六堡茶逐渐进入到工业化生产的现代工艺精细加工状态。苍梧县人委农业科在1955年撰写的《苍梧县茶叶生产情况工作报告》中记述,中茶广西支公司对统购后的毛茶加工业进行了明确分类,“梧州加工厂加工六堡茶为主,另外加制青茶(贺县与上林县所收),横县茶厂加工青茶、细茶为主。另外灵山与横县所收六堡茶集中横县茶厂加工,其他各县均运梧州厂加工”。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梧州茶厂更形成了“冷水发酵、双蒸双压、干仓陈化”的现代特色生产工艺。
在计划经济的大潮推动下,“茶船古道”的运输画卷也倍添新意:线路走向变化了,运输模式也在嬗变。以往自由调节的私营船只,已被注重计划与调度的国营性质的航运局船队,以及集体性质的水运公司船队、公交船队和供销社船队所代替,机动船也取代传统的木帆船成为了西江主河段运输的主力军。“解放以后,梧州出产的六堡茶大部分都是通过航运局的船队外运到广州、香港和澳门等地。其中,梧州茶厂是与我们航运局有最多运输业务联系的茶叶企业。”今年84 岁,曾担任过梧州市航运局办公室主任的黄贤富告诉记者,如果茶厂外运的茶叶量较少,茶厂自己会派人将茶叶运到梧州市航运局客运码头装船,航运局再用既装乘客也装各种货的“花尾渡”运输。如果是大宗的茶叶运单,航运局则会用驳船代替“花尾渡”运输,且不再兼运其他货物,驳船还会提前停靠在梧州茶厂对开的码头等候。
多措并举促出口
为了扩大茶叶的出口创汇能力,从1962年起,广西的茶叶经营管理权由自治区商业厅移交给了自治区外贸局。外贸局多措并举,对茶叶的征购实施配给粮食、化肥,甚至棉布、工业品购货券等物质奖励措施,使1964年全广西茶叶收购达到了1904吨,自然,出口量也在不断增加。
“在1962年,梧州市土特产公司出口的六堡茶就有117吨,创汇20多万美元。”曾担任广西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总经理的熊燕萍,接受我们采访时说,出口的六堡茶以“桂青茶”为主,港澳地区的茶商购进后,自己再加工成“蒸压茶”销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外,出口的一些“陈茶”,则被茶商拼配到普洱茶之中销售。这种状况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后才逐渐改变。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马来西亚锡矿产业的衰落,六堡茶的出口大受影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广西六堡茶的年出口量由原来的1500吨下降到了1981年的444吨。而随着国内消费者饮茶口味的转变,原来生产六堡茶的一些茶厂也转去制作花茶了。双重因素的作用,令梧州的六堡茶出口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从原来的过千吨跌到了700吨(当时,梧州六堡茶除在广西出口外,还通过广东等其他省出口)。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梧州六堡茶的出口量出现回升。而在这一时期,采用现代工艺生产的精制六堡茶还远销到了日本,熊燕萍清楚记得,当时广西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每年出口日本的六堡茶有80至100吨……
当年六堡乡茶叶收购站前所照的一张相,定格下了一段值得铭记的建设岁月。在刘福生的记忆里,六堡茶产销从分到合,从初制到精制,从传统工艺到现代工艺的渐进变化,都沉淀在了这段岁月之中。而“茶船古道”在最后一个活跃期到衰落期里的变化,也始于这一个时期。
走过了63年的漫长岁月,黑白的照片早已泛黄,照片里的7名年轻人也多已故去,即便身板硬朗的刘福生,也已经年近九旬。但是,当年亲历者的缓缓述说,仍让我们为那段建设岁月而心潮澎湃,也让我们对那些把青春与汗水奉献给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的老茶人心生敬意。
新闻推荐
今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玉兰路小学本报记者赖有光摄(上接3版)B提案聚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致公党南宁市委会在《关于加快推进南宁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中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上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上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