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庄环境美 村民口袋鼓

南宁日报 2015-06-04 03:30 大字

上林县塘红乡石逢村山清水绿,村民生活安逸舒适。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15个自然屯个个到处是硬化路,每个村都硬化了,绿化了。群众感觉这就是幸福。特别是开展“生态乡村”建设活动以后,群众自觉性非常高,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村民素质也逐步提高。随着产业调整,群众收入比以前翻了几倍。日前,记者走进了中国美丽的村庄。

在进村道路上,记者一路上还看到运牛车、运猪车,一路通畅地从村里运往县城。曾因烂路摔得不轻的村民覃英东开心地说,现在人均年收入能比以前高多了,这都仰赖村里修好的道路。

说起以前的进村烂路,村民蓝海洪皱起了眉头。以前道路坑坑洼洼,1995年以前,山路只有1米宽,且都是泥路,很难走。骑摩托车、单车摔跤是常有的事。特别是遇到下雨,几乎走不了,一脚踩下去烂泥就没过了脚面。村委干部、党员带领群众去修路,每年都要修几次,这一修就修了十几年了,路况没有根本改变。路不好,还影响到村民建房热情。因为建筑材料运不进来,即使运进来所花的运费实在太高。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桑养蚕,因为路不好,产品出山很难,人家收购也难进来。村里跟山外面相比,平均收购价格都要低1至2元。

以前,石逢村只靠种桑养蚕,村民收入很低。于是,村民希望扩大养殖业和养殖种类,以增加收入。虽然有技术,但养出来的猪、羊却很难卖出去,就因为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

在整个上林县,石逢村是最苦的,上泽庄又是最苦的一个庄。2006年,石逢村上泽庄村民蓝文仕在村里发展养殖业。蓝文仕说,由于路不好走,外面的商贩都不愿意进来收购。即使勉强进来收购,开的价钱也跟外面的相差很远。外面卖每斤6元,到村里最多给4元。而且猪还要5到6个人抬出去,要花费几个钟头100多块的人工钱……看着辛辛苦苦养大的猪没人要。

自从去年进村道路硬化后,村民明显感觉到日子好过起来了。蓝文仕说,路修好以后,商贩都主动进来收购,价钱也上去了。后来,他把养殖规模扩大了,除了猪,黑山羊、黄牛也养起来了。“ 现在我们什么都不烦了,因为水有了,路有了,电也有了,我们什么都有,生活过得越来越好。”石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长覃佳昌说,以前村里的山都是石山,光秃秃的。现在山上已经种满绿树,猴子也成群结队地回来了。目前,山上绿树覆盖率已经达到95%以上,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以前群众因为穷,都是上山砍柴烧火。产业调整以后,很多村民通过种桑养蚕,有了桑树当燃料。村里还发动群众建沼气池,改用沼气、煤气、电来煮饭,再也不用上山打柴,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村庄绿化上,村里争取到“绿满八桂”项目资金17万元,再加上群众自筹资金1万元,绿化经费基本不成问题。目前,村里庄道种上了850多株桂花树、白玉兰等树种。2月份以来,每家每户还在山上、山下种植核桃,总共800亩,最少的一户有3亩,最多的四五十亩。核桃不仅绿化了村屯,还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该村在亮化工程上,争取到上级资金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万多元,安装了节能灯115多盏,每晚照明5个小时左右。电源开关采用电脑控制,也可以人工控制照明时间,无论阴天晴天,均可正常照明。现在有5个庄安装上路灯,接下来没有安装的庄也会慢慢覆盖。

覃佳昌说,2012年路没修通之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为2000元左右。去年,修好5米宽的水泥路后,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今年的收入可望再上新台阶。

种桑养蚕已经形成规模,村里还打算调整产业结构,继续带领村民致富。“我们争取明年脱贫。”覃佳昌对此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云姚保洁员有“家”啦!

本报讯(通讯员蓝洲)“回到咱‘家\’,心里就特别舒坦!”6月21日傍晚,自愿到汇水桥畔清理前一天端午“渡河公”节庆遗留垃圾的上林县三里镇云姚村保洁员覃世新带着老伴,走进“云姚村保洁协会”办公室,美美...

上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上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