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上林:扶贫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广西日报 2015-04-03 17:04 大字

本报上林讯 (记者/文彩云 见习记者/孟振兴 通讯员/覃华腾)“政府做事公道,我虽然没成为扶贫对象,但心里舒服。”3月26日落选扶贫对象后,上林县白圩镇狮螺村村民覃奇南说。

6年前,覃奇南的堂侄成了孤儿,一直由他抚养。以往,左邻右舍会送个人情。如今则不同,他的硬指标与贫困户标准不符——负担虽重,但能力强,家住楼房,收入也不低。

“一户一票的民主评议是第一关,然后是屯、村、乡镇三级公示和走访抽查,严格的标准和制度,堵住了造假的漏洞,夯实了扶贫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基础。”上林县委书记韦志鹏介绍,去年7月至今,全县开展了全方位的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经过上百场村民大会和各级公示后,全县65个贫困村、3.1882万户12.1225万名扶贫对象得到精准确认。

为实现***,上林县对扶贫项目的选择和实施,也由村民说了算。

“以往,扶贫项目种什么、养什么,上面说了算。现在,贫困户有了自主权,对项目上心,让政府省心。”白圩镇塘尾庄村民韦小团感慨道。该村35户贫困户跟着“大户”成立合作社,自主选择种植红心蜜柚,种苗由合作社负责采购,不再由上级“一刀切”。

村民自主选择、政府宏观把控,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贫:在大石山区,推广种植可遏制石漠化的核桃;在旅游景区附近,指导贫困户经营“农家乐”、种植花卉苗木;对有中药材种植基础的村屯,则扶持牛大力、葛根种植。“相关制度既放权,也严格管理把关。”该县扶贫办主任罗永海介绍,为使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上林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即扶贫产业通过审核后直补贫困户,从源头上堵死套用扶贫资金漏洞。

扶贫对象的民主参与,还让扶贫政策跟随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白圩镇高长村在一家农业企业的扶持下建设铁皮石斛种植大棚,带动百余户脱贫致富。项目却没得到扶贫资金支持,负责人覃勇忠和贫困户反映意见。如何让企业和贫困户得到双赢?经过调研,该县对扶贫政策作了调整:对类似高长村“公司+基地+农户”的优势项目,在项目建成验收后,将扶贫资金以各户入股形式投入企业,贫困户享受企业分红。这一方式有效避免了扶贫资金被挪用,也支持了项目持续发展。

不仅是产业扶贫群众说了算,基础设施扶贫项目也由群众说了算。上林将50万元以下涉及民生的道路、人饮、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扶贫资金直接拨付到各经联社账户,充分发挥村屯“一组两会”的作用,由党小组提议、户主会表决、理事会执行,技术部门指导。在群众积极参与、共同监督下,让每一分惠民资金都不折不扣用到项目建设中。系列***政策大大调动了扶贫对象的积极性,如云留庄获得30万元修路资金支持,村民努力节约成本、投工投劳,原计划修3.5米宽的路面,结果修了4.8米。

去年至今,该县共有2600万元扶贫资金、53个扶贫项目由村民参与实施,当年就有2.3161万人因此脱了贫。

新闻推荐

广西350万亩冬闲田地“不清闲”

本报南宁讯(记者/唐广生通讯员/谢倩云)油菜花、苕子花、茹菜花、土豆花、紫云英花、蚕豌豆花……阳春时节,漫步八桂田野,一幅幅“十里花海、醉美乡村”的迷人景象随处可见。双休日里,观花放蝶舞、尝农...

上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上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