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江边垂钓成市民休闲方式朱新韬摄每天为生计而穿梭于
邕江边垂钓成市民休闲方式。朱新韬摄
每天为生计而穿梭于邕江两岸的南宁市民们,也许没有注意到,自2013年初秋至今,一度沉寂的邕江两岸悄然吸引了众多垂钓发烧友回归,重拾垂钓之乐——这便是南宁市委、市政府用了大约两年时间,投入2亿多元,为打造“中国水城”而开展的“绿满邕江”第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后,带给全体首府市民的民生之乐。
1月6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江边,采访了多位垂钓发烧友,聆听他们讲述邕江母亲河上的垂钓之乐。
曾经壮观的垂钓盛景
漫步走在邕江南北两岸,只见江面水波粼粼,江上和风习习。江岸之处,只见一个个垂钓者“全副武装”,一字排开,专心致志地挥竿。细数了一下,大约3.5公里长的江岸边便坐着200多垂钓者,如此规模可谓密集。
如此和谐景象也曾经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邕江。然而,在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的进程中,此景此趣一度从邕江边消失。
上世纪80年代初,吹拂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市民们生活愈来愈丰富,精神也逐渐焕发。和过去不一样的是,钓鱼同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等不再被视为不适宜、没有进取心的消遣娱乐。垂钓爱好者纷纷聚集邕江岸边,挥竿垂钓。1983年初夏,南宁钓鱼爱好者协会成立。虽然只是一群有共同爱好的市民自发组成的普通民间社团,却迅速聚集了将近2000多位成员,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老钓骨”的垂钓者蒙恭元挥杆30多年,他告诉记者,今之眼前所见到的垂钓规模,远远不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当时的南宁市体育局和钓鱼协会,几乎每年都在邕江、南湖、天雹水库、良凤江、大王滩水库、屯六水库等地举办钓鱼大赛,参与者动辄上千人,那才真叫壮观——胜出者得意洋洋,比如今中了彩票还要牛。而据《南宁晚报》2001年4月的一篇报道,当时的首府钓鱼爱好者协会共有2.4万成员,在全国的首府城市同类民间社团中,排名第九,规模不小。
“老钓骨”重返邕江
然而,随着南宁城市扩张和工业的发展,一度热热闹闹的邕江垂钓盛景却一度消停。工业与生活污水的污染导致内河里的鱼类渐渐没了踪影。另一位有20多年钓鱼生涯的“老钓骨”韦若峰先生回忆,自2009年以后,从三江口到三岸大桥一带,原本每天在邕江两岸“找乐”的200个多垂钓人群,也慢慢地“星散”了。邕江水依旧滚滚而流,而江岸两边的垂钓者却寥寥无几,十分冷清。
那时,韦先生习惯在白沙大桥南岸垂钓。然而他发现“收获”越来越少。为了过过钓瘾,他只好向更偏远的地方转移。垂钓的地点越改越远,最后,他干脆到今青秀山青环路一带江边下钓。直至如今,随着南宁市委、市政府启动“绿满邕江”工程的推进,邕江的生态环境逐渐好转,挪远了的垂钓者又渐渐转了回来。
在距韦先生20多米处下竿的钟士东先生是一位中学老师。在谈到南宁市委、市政府启动“绿满邕江”工程带给他的感受时,他给记者讲了一段掌故。1972年,在英国的泰晤士河入海口,人们发现,已经绝迹了153年的海豚又出现了,被视为是英国政府长达120多年的生态环保措施取得的成效——此前由于工业污水的大量排放,泰晤士河臭气熏天,岸边的英国议会常年不敢开窗户。当时英国有一句玩笑话:“不慎掉进泰晤士河的人,还没来得及淹死,就已经被毒死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钟先生说邕江水质好与不好,鱼是最先知;他有相当一段时间不在邕江垂钓了,钓也没有“收获”,因为那时的邕江,两岸垃圾堆积,水面布满诸多水上酒家餐馆,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便排入水中,除了一些“菜鸟”外,“老钓骨”们想过一过手瘾,只好往远郊的青狮潭、安宁等水库跑,甚至跑到上林县的三里洋渡、横县的云表镇、校椅镇。为了这点小爱好如此奔波,想想也真是辛苦。现在好了,邕江整治了,水上餐馆搬走了,生活污水大幅减少,江中的鱼儿回来了,“老钓骨”们也再度回到邕江边,重拾垂钓之乐。
垂钓背后的亲水情结
能够重新在邕江两岸找回久违的“垂钓之乐”,对于垂钓发烧友而言是一种享受。特别对于出生邕江上的“疍家”儿女而言,邕江垂钓更是一种亲水情结。
经钟士东的牵线,记者采访了人称“麻杆”的麦秉伦。麦秉伦原本就是邕江上的水上人家子弟,年轻时曾供职于南宁航运公司,专跑广州水上客运航线的“飞跃”客轮,后又考上了厦门集美航海学院,专攻国内水上航运发展史。
陈群舟是船家子弟,其祖辈曾是亭子摆渡船的艄公之一。 陈群舟说,南方俗语,水上人家通称“疍家”;“疍”者,小舟也;他们大多以摆渡、捞沙、垂钓、插网、笼捕、拾螺、短途运输、鱼苗捕捞为业,亦有于江边摆设饮食为生者;水上人家生活看似浪漫,其实不然,不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古今“欺山莫欺水”之共识,就连整天的“头上太阳晒,脚下水汽蒸”,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正由于母亲河是生命之源泉,且又谋生不易,因此“疍家”群体对母亲河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崇拜,并因此衍生出众多的民间习俗和文化,传承至今。
钟士东老师告诉记者,南宁水上人家和众多“老钓骨”对垂钓之乐的依恋,归根结底源自中华文化传承,尤其是老子和庄子的“道家之学”。“江湖”一词,原指“大自然”,即是源自庄子。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本意是指人在大自然中,不可放肆,不能任性而为,要尊重大自然;要像江河湖海的水一样,即“上善若水”;发展到后来,就成为“天人合一”并“知行合一”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而“渔樵耕读”,“渔”是排第一位的,是中国士大夫最为向往的精神境界。
斜阳西下时,记者向麦秉伦、钟士东先生告辞。麦先生渔竿一挥,面对邕江,荡气回肠地吟唱道:“一叶轻舟去,人隔万重山……”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蓝洲)上林县的马年春节让人体验到别样的新鲜与惬意。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七,县城周边及全县各乡镇公路沿线的田野里,或是大家族聚会,或是朋友喜相逢,无论老人小孩,人人都成了别样的“建筑工...
上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上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