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年民俗“渡河公”寓意吉祥 上林三里镇壮族风俗成当地百姓创收新产业

南宁晚报 2014-01-26 03:27 大字

传说中的先人就是怀抱南瓜沿着这条河漂流下来(小图为“渡河公”)

■本报记者刘晓婧文/图

“‘渡河公\’已经成为妈妈这辈子要做的事业了!”覃美华的儿子对母亲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上林“渡河公”已经被列入南宁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而覃美华作为“渡河公”的传承人,不仅在上林三里镇建立了“渡河公”传承基地,也用自己的热情和心血为“渡河公”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生命力。

百年民俗“渡河公”成吉祥物

“渡河公”是流传在上林三里镇一带的壮族风俗,每年的端午节,在这里居住的家家户户都会齐聚汇水河边,庆祝“渡河公”节,这一风俗从明朝形成延续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相传远古的时候,九重天上的银河突然缺堤,天河之水淹没大地,只有一对金童玉女幸运地抱住一个大南瓜在湍急的水面上漂流数日,历尽千辛万苦,于农历五月初五漂到了三里的船山顶上,最终得以幸存下来,并结为夫妻,繁衍了后代,被当地人奉为始祖。后来,为了纪念先祖、保佑平安,人们根据这个美丽传说,制作了“渡河公”香囊,佩戴在大人和小孩身上,以免除灾难、开运避邪。

如今,每年五月初五的“渡河公”节已经成为上林人民欢度的节日,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来到汇水河畔,举行盛大的活动。“每年的这个时候,学校都会放假,河两岸甚至山上都站满了人。”覃美华介绍说,他们以山歌传情,以“渡河公”会友,或是送孩子、或是送恋人,并将“渡河公”和粽子放进小船,点上红烛,沿河漂流,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富足安康。

中药养生保健获众人欢迎

在覃美华的家中,记者见到了“渡河公”的真颜。一个身着明朝装束的可爱娃娃,怀抱着金色的大南瓜,“冲天炮”小辫子加上笑眯眯的眼睛更显得憨态可掬,而散发出的淡淡清香也让人神清气爽。里边填充了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将做好的“渡河公”用红色或黄色丝线悬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垂至肚脐部位,还有驱邪、压惊、镇痛的作用。此外,取“香艾”和“相爱”这一谐音,还有不少人将“渡河公”送给恋人。

覃美华介绍说,现在渡河公的形象更加多样化了,从以前的无脸到现在的笑脸,从无辫到现在各式各样精巧的发型,而且从一人抱南瓜发展到双人、四人甚至多人抱南瓜等,分别有幸福安康、相亲相爱、四季如意、和谐美满等含义。“传说中,我们的祖先靠着怀抱南瓜才生存下来,逐渐繁衍生息;如今,怀抱着南瓜也代表了怀抱着幸福、财富和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覃美华说,由于金黄色南瓜在中国也是吉祥的象征,加上渡河公这一喜庆的形象和自身的养生保健作用,因此受到了不少人的欢迎。

据了解,去年5月19日,“渡河公”中药养生香囊还获得“上林县十大养生产品”荣誉称号,去年8月又获得“圣种南山杯”第三届南宁礼物征集大赛铜奖。

流水线作业成绿色创收新产业

覃美华在上林三里镇创建的渡河公传承基地里,不管是80岁的老人,还是8岁的小学生,大家经常聚在这里一起探讨、设计、缝制“渡河公”。

由于“渡河公”里边填装的中药也必须选自七八月份上好的药材,晒干以后留到来年五月份才能用,加上制作属于纯手工,因此每天只能做出三五个,效率极低。后来,覃美华创建传承基地后,不仅将“渡河公”的样子设计得更加美观,也规范了制作方法,将这一传统工艺流水化作业。有人负责上山采药,有人负责制作南瓜等小部件,还有人负责拼装。在覃美华的组织分工下,一些不方便外出打工的人和下岗的年轻人就纷纷行动起来,除了正常的工作,闲暇时每月也会多上近千元的收入。

如今,在覃美华的影响下,家人也纷纷爱上了“渡河公”,不仅设计出一系列的连环画、动画片,还设计做出了剪纸作品。“渡河公”不仅成为了吉祥、平安的象征,传递情谊的文化使者,更成为增加当地居民创收的产业。

新闻推荐

上林姑娘石芳丽和韩健老人的故事引发社会热议—— “做错事不要紧,重要的是勇于承担责任” ■本报记者 蒋爱云

■本报记者蒋爱云近日,媒体报道了上林姑娘石芳丽在北京撞倒韩健老人后主动担责,老人理解同情姑娘的境遇,不仅不索赔反而叫家人为其找工作的故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反响。不少网友纷纷为有担当的石芳...

上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上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