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上林县白圩镇爱长村智城桥通车解决3000多人出行难问题 爱长村村民告别水路走公路

南宁晚报 2013-03-28 07:25 大字

智城桥建成通车,解决爱长村3000多人出行难的问题  

■本报记者蒋爱云

通讯员韦东路蓝海通文/图

从竹排时代到铁船时代,爱长人几代人出行的摆渡生活;从梦想搭桥到盼望建桥,爱长人数十年梦寐以求的共同盼望。最近,上林县白圩镇爱长村长衫庄前的清水河畔,人头攒动,异常热闹,几代人数十年盼望的智城桥终于竣工通车了,爱长人彻底告别了出行靠摆渡的历史。

近日,记者来到了爱长村智城桥。看到智城桥桥上车辆、行人来来往往,桥下的清水河畔,停泊着一艘爱长村群众曾经用来摆渡过河的铁船,清水河河水潺潺,似乎在讲述着竹排、铁船与智城桥的故事。

外出要伐竹排或摆渡

爱长村原属覃排乡(现已合并到白圩镇,改为覃排社区)一个行政村,有3000多 人口,爱长村与覃排社区被清水河隔开,爱长人要赶覃排圩或到乡政府办事,就要从各自庄前的码头乘竹排或铁船摆渡过河,如骑车就必须绕过澄泰乡再经过白圩镇才能到达覃排乡政府,这样路程大约30多公里。

爱长村长衫庄经联社主任覃蓝长是在清水河畔长大的,乘竹排、铁船摆渡过河不知多少次了。上世纪80年代前,长衫人到覃排社区是乘竹排划桨过河。每条竹排长8米,宽1.5米,可乘坐10人左右,只能用上2至3年。竹排是按民户来轮流管理,一户负责一个圩日(三天逢一圩即3天)。

后来,长衫庄村民集资3万多元从南宁买回了一艘铁船,并在河岸两边钉起了两个树桩,管理人员拉着钢丝绳,船便缓缓向河对岸行驶,摆渡来回一趟需要10多分钟,每天往返几十趟。虽然乘铁船比乘竹排安全,但还是有人或摩托车经常跌到河里。

建房材料用竹排运回

说到摆渡的艰辛,覃蓝长又摇头叹息。长衫庄有12个幼儿到覃排社区幼儿园读书。每天孩子则由大人带到河边,然后摆渡把孩子送过河交给幼儿园老师。晚上放学后,家长又得按时来到河边,摆渡过河接孩子回家。原爱长村小学校长覃继宗说,2000年,他家建起的一幢两层楼房所用的材料全是用竹排摆渡运回来的。

清水河水面宽50多米,深5至6米。覃继宗告诉记者,爱长人曾想在河面上搭架一座浮桥,可清水河每年常发洪水,上游垃圾成堆往下冲,容易摧毁浮桥,搭桥的想法也就破灭了。爱长人也曾想自发筹资建桥,可爱长村地处偏僻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困难,想筹集上百万元的资金何等容易。数十年来,建一座桥是爱长村几代人数十年的共同盼望。

智城桥终建成通车

在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2011年4月,智城桥开始动工兴建。智城桥打下第一根桩时,清水河畔万人空巷,全场欢声雷动。

智城桥位于白圩镇爱长村,桥长80.55米,宽6.5米,总投资200多万元。桥南岸接爱长村凉水庄,北岸接爱长村长衫庄,智城桥的建成将大大改善清水河两岸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经过了近2年时间的建设,今年2月1日智城桥终于建成通车,爱长村几代人数十年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新闻推荐

丈夫瘫痪11年 妻子不离不弃

石小品在为丈夫洗脚按摩■本报记者蒋爱云文/图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致使丈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上林县塘红乡万福村的石小品不离不弃,11年来,用她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她悉心护理丈夫,抚养未成年...

上林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上林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