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压花技艺,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听科普讲座…… 本学期生态文明科普展圆满结束
?同学们认真观察压花作品
近日,南宁植物园(青秀山)生态文明科普展第十站走进天桃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翠竹校区,作为生态文明科普展最后一站,本次活动的成功开展,意味着本学期南宁植物园(青秀山)2021—2022年秋季学期生态文明科普展圆满结束。据了解,本次南宁植物园(青秀山)生态文明科普展陆续走进了南宁市桂雅路小学、南宁市逸夫小学等10所学校,为上千名学生带来了一场与众不同的生态文明科普展,搭建了探索自然的桥梁。
激起同学浓厚学习兴趣
南宁植物园(青秀山)生态文明科普展第十站走进天桃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翠竹校区,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压花艺术”的课程,通过压花的起源、压花的制作过程以及压花艺术呈现的最终效果,为天桃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翠竹校区的同学们介绍了压花的意义。
讲座中,同学们坐得笔直,对压花课程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在讲座过程中,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发言,极大的热情感染了青秀山科普讲师杨蕾老师。她不仅给同学们赠送了亲手制作的压花手作,还答应下一次生态文明科普展给大家展示更多关于压花的东西。
六年级的李翊朗同学说:“听了这次的主题讲座,让我对压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下次我一定要去到青秀山学习压花课程。”
形式多样满足各类需求
本次生态文明科普展由科普小站和科普讲座两大内容构成,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科普小站内容丰富多样,显微镜下的世界让同学们了解花粉粒等微小物质的特点;昆虫的种类常常引起众多同学的关注,大家在昆虫小站前排起长队等着观察和提问;闻香识植物小站多是通过极具气味代表的植物,让同学们通过植物的不同气味特点“观察”不同植物间的区别……
科普小站以趣味、独特吸引了众多同学的关注,而科普讲座更是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根据受众群体年龄段的不同,青秀山的科普讲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多种主题,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极具针对性,同学们在讲座中纷纷投入其中,不仅在讲座中踊跃提问和发言,讲座结束后还会拉着科普讲师了解与自己兴趣相关的话题。青秀山科普讲师杨蕾说:“今年的生态文明科普展让我了解到其实现在的同学们对大自然的求知欲是非常大的,他们都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满足自己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未来,我们也将更加努力为南宁各中小学的同学们带去一场又一场的生态文明科普展,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的同时,让大家能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从而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韦君兰)
小记佳作
从大熊猫吃竹子说起
■那考河小学邓钰琼
前段时间,我们学校在阶梯教室举行一场关于“植物界的十万个为什么”的学习讲座。讲座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动植物的知识,比如说大熊猫:大熊猫的祖先叫始熊猫,在800万年前,熊猫可不是吃竹子的,而是吃肉的,但因为在后来的冰河时期,四处下雪,把大地都冰封了起来,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动物大量灭绝,熊猫没有肉可以吃了。当时的竹子含有高浓度的淀粉,而且分布广泛,所以熊猫才迫不得已改吃竹子。
说起竹子,大家的印象一定是又细又高的吧?可竹子以前是又短又小的呢,叫“禾草”。竹子不是树,它长得并不高,也没有年轮,所以它是草。
可是现在我们南宁植物园有一种又高又大的竹子,叫“巨龙竹”,它可是全世界最大的竹子,分为直竿龙竹和歪脚龙竹,它们最高长45米,最粗可达36厘米,最高可以长到15到17层楼高,竿高20~30米,枝上长有郁郁葱葱的叶子,顶端微微下垂,身躯伟岸,高大挺拔,抬头看不见竹梢,有一种像天梯一样高耸入云的感觉。
这堂课让我收获很大,我希望我们的家园永远是绿水青山,人类和动物都能和谐共存,“冰河世纪”永远不会再来,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好好地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不要让熊猫再无竹子吃,不要让动物灭绝。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做好垃圾分类,我相信,我们的家园将越来越好。
科普展上的“新玩意”
■那考河小学李培然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一个南宁市植物园的生态科普展。说实话,科普展上摆放的芍药等花都是我们没有见过的。
其中,我最喜欢用显微镜观察一些细小的生物。光学显微镜的最大分辨率是02um,而细菌的大小一般为几微米,所以为可用光学显微镜双察组菌的形态、大小,但是具体的细微结构是分辦不清的,可用1分辨率更高的电子显微镜来观察,所以更能看清细菌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
还有一个闻花香的活动。比如丁香花的味道是苦的,闻起来有很强烈的味道;像薄荷,闻起来很清新,像是来自爱琴海那一缕克莱茵蓝的凉风,不着痕迹地吹走盛厦的躁热。
这次科普展我收获了许多知识。知识好似地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水就越清。
新闻推荐
年轻人爱买小包装零食,专业人士建议注意饮食均衡 高油高盐高能量 别把零食当主食
市民在超市挑选小包装零食■本报记者苏昭宇文/图近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在南宁市不论是大型超市、商场还是街边小...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