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好政策 生活好转了

广西日报 2019-06-26 07:36 大字

本报记者赵超通讯员覃捷

天刚亮,家住南宁市邕宁区那了村的贫困户罗选翠就在自家的火龙果地里忙活起来,除草、定枝、培土……忙完之后,她又背起十几斤重的喷罐,到不远处的甘蔗地里除草,此时烈日当头,汗水已湿透衣衫。靠着脱贫攻坚好政策和辛勤劳作,罗选翠撑起了自己贫困的家。

现年40岁出头的罗选翠,2000年从贵州嫁到那了村,婚后生了两个儿子。几年前,丈夫患上精神疾病。为了给丈夫治病和供两个孩子读书,罗选翠一人挑起全家重担。

以前,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种植十几亩水稻和甘蔗,劳动量大,收入不太稳定。2015年底,她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后,得到了帮助,不仅一家4口办理了低保,村委干部还定期到家中了解她丈夫的病情及家庭情况。在城区卫健局、医保局与残联的帮助下,她丈夫住院期间95%以上的治疗费用得到报销;受益于教育扶持政策,罗选翠的两个儿子也不再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

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今年年初,罗选翠种了4亩火龙果,相关部门也积极帮助她申请补贴。那了村党支书潘腾明说,罗选翠种上火龙果之后,村委邀请农技员定期对她进行指导,帮助她解决种植技术上的难题。

有了产业支持,今年罗选翠成为那了村的预脱贫户。生活在一点点好转,她常常对儿子们说:“多亏了国家的扶贫政策好,将来你们一定要为社会多作贡献。”

新闻推荐

拆除违法停车场

拆除违法建设停车场,保护基本农田用地。(王春生摄)本报讯(记者阮晓莹通讯员王春生黄琳璐)6月25日,江南区组织城区“卫片”办...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