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时尚相融合 老街巷变新网红

南宁晚报 2019-02-14 06:43 大字

春节期间,“三街两巷”成为游人逛古街赏民俗叙乡情的网红打卡地

本报见习记者 胡雁 摄“三街两巷”游人如织 本报记者 赖有光摄南宁市第七届新春文化庙会在南宁孔庙举行,游客纷至沓来

本报记者

赖有光摄在南宁孔庙,游客击鼓明志 本报记者 赖有光摄

穿梭于青砖青瓦清水墙的老街巷,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喜庆的大红灯笼与一间间别具特色的店铺相得益彰,仿若新旧时光交错重叠。大年初三,66岁的梁晓萍拿出手机拍了张自拍照发到家人微信群:“今天来‘三街两巷’玩,真的太美了!”

春节期间,以“三街两巷”为代表性的南宁市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南宁孔庙博物馆等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文化场馆受到市民和游客青睐。

“三街两巷”成春节“网红”

在梁晓萍的儿时记忆里,小伙伴们时常跑到民生码头数过往的船只。她最喜欢石巷口的生榨米粉,还有冰室里几分钱一根的红豆冰棍,更忘不了第一次走进银狮巷里的中华电影院,兴奋地感受电影里的神奇世界。

今年大年初三,梁晓萍和几位发小相约同游“三街两巷”。大家走走停停,聊聊当年趣事,寻找记忆中的街巷模样。老人们在这里回味童年时光,年轻人则更热衷于坐在古色古香的小楼里,喝上一杯温热的奶茶,或是走进充满文艺气息的漓江书院,体会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的现代生活方式。

23岁的李艳莲在南昌上大学,今年寒假回到南宁,她和家人们首选的春节游玩地点就是“三街两巷”。“说实话,我对‘三街两巷’并没有太多的情感,没想到现在竟然这么受欢迎。”李艳莲发到朋友圈的照片也引来众多好友的点赞。

更让李艳莲感到惊喜的是,在“三街两巷”里还能寻觅到不少年轻人喜欢的文创产品。比如,手机壳和笔袋配上了“依依妖妖”“搞掂没”“厉害得鬼稳”“来南铁撩螺喂”等南普用语,既好玩又有本土特色。

城市记忆融入时尚元素

对于“三街两巷”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宁并不感到意外。作为土生土长的南宁人,方宁认为,“三街两巷”不仅仅承载着南宁的历史文化,更代表着一种情怀。

“小时候我常到民生路吃卷筒粉,至今还记得卷筒粉的制作步骤,还有热气腾腾入口时的味道。”方宁说,“老南宁”对“三街两巷”有着很深的情怀,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人同样会被其中的新鲜元素所吸引。因为“三街两巷”不是单纯的修复及重建,还增加了博物馆、书院等文化空间,并融入历史事件和动人故事,丰富了“三街两巷”的内涵。

如今,焕然一新的“三街两巷”既保留了历史风情,又平衡着城市记忆和城市革新之间的关系。透过“三街两巷”的华丽变身,广西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民族民间文学副教授王红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政府主导发展旅游的理念产生了良好效应,以及人们越来越关注民俗文化。

王红分析说,“三街两巷”地处朝阳商圈,带动了人流量,加上人们都有着好奇心,想要看到古老传统文化的回归。同时,王红也希望在“三街两巷”里融进更多的南宁元素,如引入南宁传统饮食文化,丰富赏、玩、吃的游玩体验。

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受热捧

当人们在老城区里感受久违的年味时,南宁市一些文化场馆推出的春节文化活动同样人气爆棚。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了“壮丽八桂行·乐享中国梦”2019春节系列活动,南宁博物馆筹备了新春音乐会、“猪宝”迎春和创艺教室等活动。

其中人气最旺的,莫过于南宁孔庙博物馆举行的南宁市第七届新春文化庙会。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六,新春文化庙会天天有惊喜,不仅有启户纳福活动、开笔礼、苗族婚礼和科举考试体验等传统仪式,还有撞钟击鼓迎春祈福、福盆体验、汉服体验、琴棋书画体验、投壶等互动游园活动。

南宁孔庙管理所副所长陆彩红介绍说,南宁孔庙自2011年迁建落成以来,一直注重推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常年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礼仪文化活动。特别是去年8月,南宁市重点打造“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如中秋节拜月礼、立冬孝亲感恩礼、元宵节花灯会、春分成童礼、端午祭江礼等。

陆彩红表示,“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在继承传统节日优秀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元素,创新活动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让市民更多地接触、感受传统文化节日魅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闻推荐

餐饮店春节生意红火 家庭聚餐成消费主力

本报讯(记者廖欣)春节期间,南宁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热闹、喜庆的景象,坚持开业的饭店、小吃店人气特别旺。记者从自治区商务厅...

南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