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改造项目顺利开工,职工代表送来感谢信 六旬老人一封信写下19个“感谢”
韦文书老人的感谢信
“人人都说感谢我,而我说要感谢兴宁区政府,为大家落实这个惠民的工程。”1月15日,60多岁的韦文书怀揣着一封近2000字的感谢信来到南宁晚报,希望能通过媒体,表达煤矿职工对所有推动兴宁区棚户改造项目的兴宁区各部门表示感谢。
十几年遗留问题得解决
去年12月29日上午,兴宁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煤矿社区棚户区住房安置项目)在三塘镇下丹桥一带动工建设(本报2018年12月30日4版曾做报道)。对于里罗、平垌、四塘3个煤矿社区的职工来说,关乎他们生活的一件大事终于落地,不少职工欢天喜地地前往开工仪式现场,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煤矿职工对一套新房的期盼,要追溯到十几年前。2002年,里罗、平垌、四塘3个煤矿关停。比煤矿职工的去向问题更为紧迫的是,职工反映最强烈、最关心的住房困难问题。
原来,这3个煤矿职工居住的是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公租房,不少职工家庭一家四五口人就挤在20多平方米的平房内。随着孩子的长大,面临着婚姻大事,小平房更显拥挤。由于年代久远,配套设施差,这些公租房逐渐变成了危旧房。
到了2005年,韦文书等代表开始为职工的住房问题奔走,多次向各级政府反映职工住房困难问题。虽然相关部门早有规划要对煤矿职工进行异地安置,但由于存在资金不足等现实问题,安置房项目迟迟无法动工,逐渐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面对煤矿职工越来越迫切的改善住房需求,2018年10月,兴宁区各政府部门针对多年来煤矿社区棚户区住房安置项目存在的困难,做了总结和分析。想尽各种办法克服资金上的差距和困难,加快推进该安置房项目落实。一个多月后,韦文书就收到了相关安置项目即将开工建设的好消息。
为了煤矿职工们的嘱托
同年12月29日,兴宁区棚户改造项目正式动工。韦文书当天一来到开工仪式现场,职工们个个都拉住他一起合影,纪念这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为这件事跑了十几年,大家都感谢他。
此后,韦文书几乎天天能接到职工的感谢电话。“我不是什么领导干部,我只是想为大家做点事,也不求回报。”60多岁的韦文书老人说,在上世纪70—90年代,原南宁市矿务局下属的这几个煤矿是南宁重要产煤基地,年煤矿产量几百万吨,曾经为南宁市和区内外做出过重大贡献,这少不了在基层默默奉献了一辈子的老职工。这十几年来,他自掏腰包为了这件事情跑上跑下。“我其实也很累,但是看到辛苦了几十年的老煤矿职工,还住在破旧的老矿区,我也不说什么辛苦。”韦文书说,他把这件事情当作家里的事来办,不然觉得对不起那些煤矿老职工。“他们都已经八九十岁了,一辈子在基层辛苦工作,我想让他们晚年能享受到更幸福的生活,住得更舒适。”
19个“感谢”表达感激之情
老人告诉记者,虽然大家都在感谢他,而其实在他奔走的过程中,也跟很多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已经很熟悉,他们都很希望能帮煤矿职工们办成这件事情。“在这个时候我更想感谢他们,感谢负责落实这件事情的兴宁区政府。”
1月15日,韦文书老人来到本报,将一封感谢信交到值班热线。他说,这件关乎他们生活的大事得以解决,他和其他煤矿职工都想通过媒体,对这些年来帮助协调这件事的政府各级部门表示感谢。
记者打开这封信时看到,在这封近2000字的感谢信的最后一页,老人连用了19个“感谢”一一对相关部门以及负责人表达了谢意。这19个词虽然简单朴实,但沉甸甸地载满职工们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新闻推荐
读者来电1月14日下午6时许,市民雷先生骑车途经南宁市五象新区万达茂附近时,看到路边草地上有一只猴面鹰飞不动了。他将它救...
南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