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朋友圈”成“生意圈” 稍不留神中圈套 工商部门提醒:微信朋友圈买卖行为属私下交易,买家权益没有保障

南宁晚报 2017-04-20 06:06 大字

本报讯(记者 周志英 通讯员 郭颖)本想通过微信朋友买个放心,商品到手却发现货不对板;想着通过微信代购少花钱,结果付钱之后却被直接拉黑……当微信朋友圈逐渐变成生意圈,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隐藏了重重隐患,稍不留神就中了圈套。

市民黄先生刷手机时,看到在微信朋友圈里有人称有新的苹果6S卖,正好他想换手机。经联系,他发现卖手机的人是妹妹的朋友,于是对其信任度立马提升。一番沟通后,双方商定以4600元成交。然而当黄先生通过支付宝将钱款支付后,对方却迟迟不予回应。黄先生屡次催问并产生怀疑后,竟被对方拉黑。所幸黄先生报警及时,并向警方提供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地址以及体貌特征等有效线索,案件很快告破。

无独有偶,南宁的陈女士也有相似的经历。今年3月,她通过微信朋友圈推荐,关注了一个昵称为“粤港数码”的商家,对方自称其销售卡西欧自拍神器,能够以最优惠的价格进货。双方谈好价格后,陈女士通过手机在网上转了6000元给对方,不久,商家告知她已经通过快递发货。3天后,陈女士查询快递单号,发现该快递并不是寄给她的,收件人另有其人。陈女士感觉不妙,立即通过微信与商家联系要求退款,可对方一直以各种借口拖延,不肯退款,她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当即报警。

对于微信朋友圈时有发生的诈骗案件,南宁市西乡塘区检察院案件主办人介绍,比较常见的是以代购名义骗钱,有的代购商卖的是假货,有的则根本没有货,骗到钱就立马消失。市民要学会甄别,不要轻信朋友圈广告。

南宁市工商部门相关人士也表示,微信并非专业网络交易平台,运营方对卖家的规范、监管并无齐全的措施。如果这些微信用户销号,一旦发生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纠纷、食品安全等问题,取证很难。目前,尚未有相关针对微商的法律法规出台,微信朋友圈买卖行为属于私下交易,买家权益很难受到法律保护。

■消费提醒

不要轻信微信朋友圈的宣传内容,由于缺乏第三方信用评价体系,卖家有可能存在伪造产品销量、评价、转账记录等问题。如遇到虚假广告宣传,请保留好相关截图,及时拨打12315或微信举报;如遇到非法集资、诈骗等犯罪行为,应及时拨打110报警。

新闻推荐

南宁各类市场主体 突破50万户大关

本报讯(记者高宇峰通讯员何正君)4月19日,记者从南宁市工商局获悉,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南宁市各类市场主体突破50万户大关。其中,第一季度,新设外资同比增长170.59%,属增长最大。据了解,今年第一季度,南宁市新...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