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听诊“城市血脉” 本报记者 王煜霞/文 潘 浩/图
【点赞人物】绿城水务管网管理处听漏班副班长 罗浩
【点赞事迹】如果把城市供水管网比作城市血脉,那么听漏工就是城市血脉的“听诊师”,他们能听出两三米深的地下极其细微的声音。罗浩从业14年,2000多个不眠夜,他都在沿着供水管道走向一路“听诊”,寻“病灶”、查漏点,力保“城市血脉”安全。仅2016年,他就协助带领修漏班查找确定漏点31个,全年节约管道漏损水量约500多万吨。
“特异功能”出自经验积累
尽管4月11日凌晨1点才结束工作,但上午9点罗浩就已经按时出现在位于淡村路中的供水管网抢修现场。管网开挖后,他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录管道埋深、管材、管径大小等信息。
都说听漏工有“特异功能”,用耳朵就能分辨出管网是否漏水。“没那么神,除了多做多干积累经验,没有别的捷径可以走。”罗浩说。相对于已经有30年经验的老师傅,罗浩虽经验不及他们,但在理论知识上却更胜一筹。
在罗浩看来,做好这份工作,得有强大的脑力。“在管网中,管网材质、埋深、回填的是土还是石渣等因素都会影响水流声。”于是每次出任务他都会仔细地做笔记,记录不同环境下漏点产生的声音能传多远,在地面上反馈回来的声音究竟有多大……久而久之,罗浩脑子里装了不少“料”,为提高查漏准确率奠定了基础——4月10日晚,罗浩在淡村路巡线时,经过近4个小时的走走停停,确定埋在这条路下的水管有漏点,而且漏水量比较大,“漏水较小时声音是尖锐细小的,而低频的、比较沉闷的声音肯定是漏水量比较大,需要紧急处理。”于是就有了第二天一早的管网抢修。
工种有挑战性也有成就感
由于城市环境嘈杂,更多的时候听漏工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工作,准确找出漏水的位置。诸多特殊性让这一工种名不见经传,市民甚至不知其名。
相对于办公室的工作,罗浩更愿意待在外面琢磨“特别”的水声。就拿五一路来说,从街头到街尾走一个来回大约耗时两个钟头,需要撬起四五十个井盖,每走一步便得用探头探一次、听一次。常人眼中枯燥、机械的动作,在罗浩的耳朵里却是另一番“景致”,“你能听到电流的声音,下水道落差的水声,汽车轰鸣的声音等,最主要的是你能从这些声音中辨识出你想要的声音。”
在听漏方面,罗浩算是有天赋的人。但即便如此,他做学徒的时间也有3年,工作难度让这个行当鲜少有人问津——“水务系统总共只有7个人,全南宁不超过20个。”但基于爱好就不一样了,“感兴趣的东西你就会主动去琢磨,做得越多积累得越多,也就做得越好、越久。”而且,听漏工能创造的价值也让他很有成就感“在水务系统工作,我们比常人更能意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去年我们总共节约管道漏损水量500多万吨,足够一个月用水量10多万吨的小县城用5年了!”
术业有专攻学习无止境
“想要成为行业翘楚,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只有不断地积累学习才能做得比现在更好。”在罗浩看来,任何一个同事身上都有他要学习的优点,任何一件事都有进步的空间。除了锻炼“耳力”外,他最爱研究的就是各种听漏设备。
为了节约生产成本,罗浩常常在工作之余自己动手加工一些小零部件,设备坏了能自己维修的便自己动手维修,力求不整体更换设备。他常给同事们灌输这种节能降耗意识,自己也身体力行。RD4000型测管仪的电池原来是聚合物锂电,容量低,不耐冲击,充电时间多过使用时间,他用18650锂电池改造之后克服以上问题,并已稳定使用了5年。“他很喜欢研究这些东西,我们都挺佩服他的。”罗浩的同事说,罗浩能将已折断的勘探棒恢复到新品功效,一条勘探棒就能节约7000元左右的成本。“他没什么架子,自己懂的东西能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遇到一些不懂的理论知识他也会问我们,我觉得这点最难能可贵。”同事莫泰朝说。
新闻推荐
(上接1版)加强中心城区各区域间的联系,促进南宁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西快速路东段主体成型根据城市东西向快速路工程的建设条件,建设方自2014年8月进场后,通过分段进场模式有条件地开展施工...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