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警惕失控的共享单车放大道德风险

来宾日报 2017-04-10 06:10 大字

4月7日,北京朝阳区一ofo共享单车维修点“车满为患”,长约百米的道路一旁堆满数千辆等待维修的故障共享单车,有些地方的车堆超过2米高。据维修点工作人员介绍,该处自2月初开始,每天都会接收成百上千辆故障单车,而这个维修点还只是北京数个类似站点的“冰山一角”。不得不说的是,这其中,人为损毁占据了很大的比重。(4月8日新华网)

单车一坏,就骂人心;共享一丢,就怪道德——这几乎是共享单车乱象中的一个铁律。

维修点“车满为患”,这当然不是共享单车在一个城市遭遇的“成长中的烦恼”。小黄车、小橙车、小蓝车的命运,大概就是这样的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在制度设计层面叫好叫座,决策资源和舆论导向都宠爱有加;另一方面,在运营管理层面有心无力,肆意损坏简直成了此起彼伏的破窗效应。老掉牙的故事就不赘述了,升级版的是:在广西南宁大沙田附近,4名小学生近日竟然直播“将ofo共享单车从桥上扔进江”。

铺天盖地的道德诘责,都是“恨铁不成钢”的调调。

共享单车在城市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可以看作公德的考卷。在抽象道德上抒情,指望公民道德自觉立地成佛的心,圣洁而可悯。不过,我们可能恰恰忘记了另一个维度的思考:人性之善恶,本来就是多元的。如果共享单车作为福利洼地,没有制度守护,没有罚单伺候,侥幸无极限、贪便宜不设防,恶例恶行在互联网病毒式传播后,它挑唆起的,除了自私与贪欲,更有破坏与损毁的病态快感。

说得再直白一些:如果共享单车不能很好的实现“自我管控”,它在检视城市文明素养的同时,对公德水平也许是另一种放任与伤害。

上私锁、划编号、拆车座……大家都来“薅羊毛”,共享单车就成了“私享单车”。良善的舆论用演绎法去归罪事件的肇因:车坏了,就是人心坏了,就是共享理念坏了,就是公共治理坏了。顺着这个逻辑,诉求点主要在两个层面:第一,提升市民道德素养,要爱护单车,要守约共享;第二,给予路权等公共资源,要惩戒恶行,要法治为先。平心而论,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也能釜底抽薪地解决问题。不过,我们恰恰忘记了两个基本前提。

一则,共享精神,或者是共享产业,即便是概率上说,也不能不考虑用户的自私性与破坏性。起码应该通过技术或管理手段,对可能的“恶”加以管控。GPS定位也好、SIM卡监督也罢,类似成本与环节是不可省略的工作。这就像商场的消防设施与安全通道一样,是配套的基本硬件。二则,在共享单车问题上,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然后才是用户与政府。面对庞大的单车投放量,企业又不是慈善机构,既然出来挣钱,就得承担义务。比如数据显示,深圳全市52万辆车,900万注册用户,平均18人一辆车。这样的体量,指望政府部门协调管理单车,在基层执法“临时工”经常撑场子的语境下,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企业先尽到管理的责任,然后才可以指责用户的素养。此外,不考虑城市交通布局等市情的盲目投放、免费大战,规则概念当真是厘清了吗?

遥远的道德素养,解决不了近切的共享单车问题。相反,如果企业继续在单车投放与运管中摊手耸肩,这块诡谲妖娆的面包,迟早要把素质摇摆的市民给“带坏”。这就像路边哄抢事件从不是“中国式问题”一样,此起彼伏的共享单车问题,真的只是中国人公德意识拖了后腿吗?理性而言,恐怕这种管控失当的单车,反倒拉低了城市道德的红线、放大了公德失控的风险。

在我们对公共道德怒其不争之后,也许是时候换个思路考量“共享单车遇难记”了!□邓海建

新闻推荐

煤气爆燃致一家三口受伤

煤气爆燃造成两间瓦房坍塌。南国早报记者邹财麟摄水火无情行事小心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蒋文跃)“你看这破坏力多大,挂在墙壁的空调被震出好几米远”。4月7日上午,在南宁市西乡塘区安吉街道办屯里村猛...

南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