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读城

南宁晚报 2017-04-04 00:00 大字

每一座都市都在繁华下留存了一丝丝一缕缕历史的痕迹。一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记忆,也许并不为大众所知或留意,但总会被一些人或镜头有意或无意地留存。

在某座美丽都市中,你也许是主人,也许是过客,但都那么近地接触她。你可曾用心去触摸她的神经脉络,聆听她的历史呼唤,感受她的有力呼吸,阅读她的无穷魅力?其实,读城,乐在其中。

本版征集城市旧事、优美游记原创稿件,要求内容健康、文字精练、风格独特精致。 欢迎踊跃来稿。

征 稿

投稿须知:

1.字数在1200字以内,作者文责自负,勿一稿多投。

2.信件投稿请自留底稿,20日内未刊用可自行处理。

3.本版拥有对来稿进行修改的权利。

4.来稿请附作者真实姓名、电话及详细通信地址。

投稿方式:

1.信件投稿:南宁市青秀区云景路28号南宁日报社《南宁晚报》5楼文体部。 邮编:530029

2.Email:nnwbfk@163.com,标题请注明“读城投稿”。

邕城笔记

有井双孖

1984年的那一天,其实是很普通的日子。但因为一件事,使当时的南宁市有了不一般的意味。那一天,市政府要在沙井街附近开修人民路。而双孖井刚好位于要建的人民路上,需要毁井填路,遭到了居民们的阻拦。据《南宁市志》记载:1984年人民路修路时,附近很多市民反对,有人甚至抱井阻挡。尽管如此,路还是要修的,因此,施工方采取折中办法,没有直接推掉填平双孖井,而是将井口打掉,再挖下去几米,接了一条排水管通到朝阳溪,然后用水泥板将古井封了,铺平路面,双孖井就此从地面消失了。29年后的2013年4月1日上午,正在人民路上施工的人防地下工程工地上,突然传来挖掘机铁齿挖到硬物的“咔咔”声,施工人员习惯性地往工地上看,只见一堆黄土中间,出现了一口井的形状。这口井露出了1米多高的井座,井口最大直径约2米,井壁里层用青砖垒砌,外壁包了铁皮,从被挖掘机钩破的地方可以看到,中间是类似混凝土的东西。是双孖井!有周边老居民很兴奋地叫了起来。

双孖,是南宁方言,意思是双生子。双孖井古称双井,因井有两口连环而得名。南宁市民一直把西到民族商场,北到友爱桥,南至沙井码头这一路段称为“双孖井”。

相传,双孖井无论雨季旱季,井水都水量丰富、水质清洌、水体清澈、水味甘甜,饮之沁人肺腑、消暑解渴,使人无不以能饮之为快为幸,是当时友爱路、人民路一带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上个世纪60年代,南宁自来水供应不是很普遍和正常,豆腐厂有时候缺水,就让人从双孖井挑水送去,一担水5分钱,而那时候大米的价格也就是0.28元一公斤。

双孖井井口最大直径约2米,井深约10米。据说此井是宋代狄青将军驻防在望仙坡时挖掘的;也有说法认为,双孖井是民国初年才挖的。自修建人民路将此井填埋后,市政府于双孖井旧址附近修建雕塑以示纪念。2004年双孖井被列入南宁市文物保护点,但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没有实体。

据当地老居民称,原来邕城有4个城门,每个城门都有一口井和3棵树。双孖井旁边原来有3棵龙树,树荫下的井终年不涸,水清且亮又甜,井水经常溢出路面。双孖井曾修过3次,1957年第一次修缮,用石头砌成井边两条围栏,成对称的90度角;第二次是在1958年2月,将井边道路铺上水泥;第三次是砌高井边的平台栏杆,有10公分高。在双孖井周边,当时住的都是劳动人民,拉板车的、做小贩的、做脚夫的、做泥水工的……他们在井边打水、洗衣、洗菜、纳凉、聊天、嬉戏,形成了一道朴素而别样的风景。

双孖井早已退出人们生活的日常舞台,成为了南宁的一页历史,但它曾经养育和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南宁人,曾经见证过南宁的发展和变化,它使这座城市不仅增加了历史的厚重,也增加了文化的深长。

井为何物?平地凿凹,地下涌泉者也。唐人孔颖达在为《易经·井》作疏时这样称井:“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对井的阐释是:“井,池穴出水也。《说文》曰:清也。故《易》曰:井洌寒泉,食。甃之以石,则洁而不泥。汲之以器,则养而不穷。井之功大矣。”打井汲泉,是中华民族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考古发掘表明,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华先民已能打出六七米深、直径为两米左右的生活水井。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发现了十余口龙山时期的黄土水井,这些水井大多是土井,但也有少数是比较先进的木结构的水井,如河南汤阴白营遗址的水井就是一口木结构水井。

就水井的发明者而言,就有黄帝、炎帝、伯益等充满了神话色彩的传说。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说:“……《世本》又云:黄帝正名百物,始穿井。《周书》亦曰:黄帝作井。”《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荆州记》云:“神农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九井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漻水》也道:“水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径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堙塞,遗迹仿佛存焉。”黄帝和炎帝都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上述传说,透露出井的发明始于炎黄时代。又传唐尧之时,华夏先民已普遍“凿井而饮”。东汉王充《论衡·感虚篇》引述尧帝时的“击壤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可见,王充认为在尧时已有水井存在了。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华夏先民终于在不懈的探索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平地凿凹打井以开发地下水资源,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了水井,人们定居的地方不再局限在江河旁边的台地,可以在远离江河的地方定居生活,能够更有效地躲避洪水的侵害,有了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井水较河流之水更为清洁,对人类的健康长寿大有好处。现代科学证明,井泉之水出于地下,在长期的蕴藏和地下流动之中,往往能溶入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因此,一些水质上佳的水井具有防病疗伤的作用也就不足为怪了。中国人历来视铺路架桥为行善积德的事,对于挖井同样持这种态度,一句“吃水不忘掘井人”就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同时,对井的态度,也往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井水大多是干净透明、清甜甘洌、汩汩而流、取之不竭的。这是良好水生态的慷慨所赐。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态系统尤其是水生态系统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出现了水源枯竭、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等问题,不仅很多水井水体混浊变味甚至干涸,而且在很多地方发生了断水、河道断流、湿地萎缩消亡、地下水超采、绿洲退化等现象。因此,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维护河流、湖泊、水井等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逐步实现水功能区的保护目标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功德无量、利在千秋的大事。所以,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立足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水生态系统的水量和水质,长期保持全国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遏止局部水生态系统失衡趋势,促进其良性循环。就不仅是政府行政的自觉目标,也是集体行为的自律目标,更是每一个个人行动的自发目标。

检视邕城发展历程,人们会发现,像双孖井这样根植于市民心中的清甜水质和干净丰富的水生态并不多。

我们何时可以像当年那样,掬起井水或者江水、河水,就能放心地喝呢?

黄 鹏

新闻推荐

南宁将启用“互联网+移动办税”客户端 纳税人可通过APP预约办税

本报讯(记者张丽颜通讯员李婧)全国第26个税收宣传月昨日启动,南宁市地税局将启用“互联网+移动办税”客户端,届时纳税人可通过APP实现预约办税、网上办税、移动支付等功能,真正便利纳税人。今年的税收...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