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网友认为,朋友圈的出现,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在认可朋友圈的优点之时,我们也应当屏蔽其不利于自身的缺点和局限,才能
资料图
近日,《年轻人》杂志通过对2050名读者朋友圈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80%以上的人已经被朋友圈困扰,他们的朋友圈已变味成新闻圈、养生圈、代购圈、自拍圈。朋友圈里的人,虽大都认识,但感觉不再是所熟悉的那些人,而是政治家、哲学家、养生专家、生意人以及美图代言人,朋友圈已经越来越缺少朋友的感觉。
“你觉得,朋友圈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记者也就此走访了部分市民,上一篇,数位受访者多角度阐述了朋友圈的积极意义,但也有人持反对观点。
——谣言滋生
不知从何时起,微信朋友圈变成了谣言滋生地,无奈之下,每个月,微信团队都会总结上月份在朋友圈内流传最广的10条谣言,然后逐一击破,但各种谣言还是如夏季细菌般爆发式增长:“大蒜可以鉴别地沟油;喝富氧水能补氧;马桶水箱里放洁厕块会致癌……”、“家长们注意了,在XXX地又发生抢小孩事件!请大家一定要看好自己的宝宝!”、“好神奇!一次性筷子能变笋干!”、“我们吃了这么多年的小龙虾原来是虫!大家都来看不转不是中国人”……
“这种假消息真是可恶!”说起去年的一次经历,章女士现在还觉得心有余悸。章女士说,去年有一回,她儿子有点发热,便连夜带着到附近医院。医生诊断为感冒发热,建议打针、服药。经过治疗,两天后孩子病情明显好转。但是想不到第三天章女士在亲戚转发的朋友圈里看到一条消息,顿时不淡定了。
章女士回忆称,这条消息的内容是“紧急通知:请大家注意,中心医院王晓燕主任真心呼吁,工作以来已经遇见5例这样的病人,因发烧,小宝贝服用布洛芬混悬液(美林)发生瑞氏综合征,4个抢救无效死亡!昨夜又一个小天使离开,希望告诉有宝宝的朋友们,小孩发热不要用‘布洛芬混悬液\’。看到的都转发吧!”消息还配了一张图,指出“就是那种瓶装”。“配图中的药,就是医生开的退热药。我赶紧抱着儿子带着药瓶去医院问情况。医生解释半天,我才相信朋友圈的消息是假的。”对此,章女士觉得十分气恼,“你不知道我们当时有多着急,因为车开得太快,赶去医院的路上还差点出了事故。”
对于微信用户来说,因为微信是一款主打熟人社交的产品,微信友人之间大多相互信任,因此,在朋友圈内传播的谣言更容易被相信,进而被广泛转发。不少受访者在谈到微信朋友圈谣言时认为,一旦有涉及公共卫生、自然灾害、暴恐等敏感问题的信息,大家就会寻找信息中契合自己心理期望的内容并予以相信、传播,但很多人在跟风转发、传播过程中,却不清楚这些虚构的信息对社会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和影响力。
——防不胜防的“杀熟经济”
“微信朋友圈原本是朋友之间交流近况和情感的地方,现在却变成商家赚钱的平台。”市民邓先生表示,朋友圈本是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只有亲友之间才能够互相看到对方的信息,而不少人却在这个以信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平台上频繁发布商业广告,这不仅仅是在“杀熟”,更是在“透支友情”。
随着微信的普及,广大受众群体吸引了大批的企业商家,甚至传统媒体、自媒体以及众多寻找机会的个体,这些群体纷纷试水微信,鱼龙混杂之中,难免给假冒伪劣产品和坑蒙拐骗之徒以可乘之机。而且微信没有实行实名制,很难查到用户真实信息,一旦遇上骗子,消费者权益很难得到保障。由于没有单独的监管法律,基本上也只能以协商调解为主。正是因为存在监管空白,消费者很难寻求到法律支援。
“一刷朋友圈,100条信息里起码有40条是广告。”在田东工作的小潘无奈地告诉记者,“走在大街上有广告牌,看电视有插播广告,现在每天刷的朋友圈里,广告也是一个‘必选项\’。”虽然知晓做生意势必要做广告,这本无可厚非,但如今朋友圈里的广告已经让她忍无可忍,这不仅仅是因为数量众多,还因为同种商品的广告几乎是一模一样。“我的朋友圈里有不少人在卖化妆品,有的是同一个牌子的同种产品,不仅广告语是一样的,就连‘卖家秀\’也是同一个人的照片。更离谱的是,不同牌子的商品,除了展示图片外,其他的广告元素也是出奇的相似。”
“我才有100多个朋友,卖东西的就有28个,屏蔽吧,又怕他们生气,而且,还有人不时发‘复制这条信息就可以知道有谁屏蔽了你\’之类的私信,一天到晚被刷屏真的好累。”小潘觉得不胜其扰。
朋友圈是个“熟人圈”,熟人推荐的东西,一般人都会认为是“知根知底”,可信度高,这个小众、私密的圈子如果用于营销,达到的传播效果会比一般的广告更加具有说服力和针对性。目标受众明确,信息到达及时准确,具有低成本、高回报的优势,但是作为“被杀熟”的一方,滋味可就不好受了。
市民廖女士告诉记者,上个星期,她从朋友那儿购买了一瓶蜂蜜,按照朋友发的广告,是“新西兰直邮”。可拿到货,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五一\’时,我去南宁商场专柜对比过,这瓶蜂蜜的外包装和专柜正品有差别。”廖女士说,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她从专柜花360元购买了一瓶,结果发现在口感上相差也很大。发现自己被骗后,廖女士很生气,但是还是“忍”了。“卖家是我同事,如果我和她翻脸了,今后还怎么相处。”想到这一层,她只能选择忍一时之气。
廖女士并非个例,在朋友圈里购物,其实是“熟人经济”的一种典型表现。但是如今的朋友圈不乏假货、假大牌,一旦遭遇了不愉快购物,就像“羊遇上了狼”,如果忍气吞声,实在又非自己所愿。维权吧,可能朋友没得做了,而且还存在维权难题。
——不帮点赞拉票会被“扣帽子”
“请帮忙给1号宝宝投票……”、“我要集齐××个赞、请大家帮忙……”、“请大家帮忙转发……”翻开微信,不少人收到过这样的信息,甚至被多个类似的信息刷屏,有人调侃朋友圈继谣言圈、微商圈、集赞圈后,又变成了拉票圈。在朋友圈里,许多家长纷纷化身“拉票族”,向亲戚朋友疯狂拉票,这样不加节制的人情攻势,有时候也会给人造成负担。
“无论是小区业主群,还是兴趣爱好群,更别说是妈妈群里,拉票的消息无孔不入的感觉。”在南宁工作的市民张先生与妻子就深受其扰。“我在单位上班还好一点,我爱人是老师,几乎每天都有‘帮孩子投票\’这种信息。”张先生的小孩2岁了,为了和妈妈们交流育儿经,他爱人加了不少妈妈群,可是之后发现群友们育儿经交流的不多, 倒是各类投票时常有。有家长的女儿要参加“最萌宝宝”、有家长的儿子要成为“未来之星”,有亲戚的孩子要参加“朗诵比赛”……“有一回她一时比较忙,忘记帮忙了,后来还被扣上‘不热心\’的帽子……”张先生坦言,从没想过原本是朋友间沟通情谊的朋友圈也会让他们疲于应对。
如果说妈妈群里出现拉票还情有可原,让人忍无可忍的是业主群、兴趣小组群也都被这样的拉票信息“攻占”。“正经事讨论时一句话不说,冷不丁就把求赞、投票信息发在群里,好像很熟的样子。”市民王先生谈起“求赞党”不由得苦笑,尽管求赞、拉票信息他一般置之不理,但是朋友圈被刷屏也刷得很烦。
新闻推荐
骗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钓走一女子11.5万元 南宁反诈中心开出首张冻结单,成功冻结吉林省涉案账户资金97510元
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利用银行卡洗“黑钱”,杜女士按“公检法工作人员”的来电要求,将银行卡内的存款共计115246元汇到对方指定的账户。事后,杜女士才发现受骗。广西(南宁)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以下简称反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