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如何看待“被催族”?

百色早报 2013-02-28 05:21 大字

 

不让“被催族”变成“悲催族”

□凌其友(平果)

幸福“催”不出来

□燕 子(西林)

“年龄不小了,该结婚了。”每次回家总要经历一轮教育,而我也只能“嗯、啊、哦”进行一翻深刻检讨。其实成为“被催族”,也不是我所想的。学生时代不给谈恋爱,一毕业就想我立刻带一个准媳妇回去,这也太神速了吧。

但是,还是很理解父母的心情,虽然我属于“80后”的尾巴,可是跟我一起读书的大多数都已经成家啦,所以每次回去,只能说多一些宽慰的话,像“我还年轻啊!刚二十出头,结婚的事也不是很急嘛”等等。有一回家人刻意叫我回南宁,就是为了安排我相亲。那女孩是90年的,才刚22岁,就那样的恨嫁,后面说到一块,原来也是一个“被催族”。唉,“被催族”的生活总是相亲重复着相亲,这种生活什么时候是尽头啊?

没结婚的被催着相亲结婚,结了婚的又被催着生孩子,父母的频繁催促,让不少年轻人成为“被催族”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虽然长辈的“催”是出于关心,体现中国式亲情特色,但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这种关心成了一种普遍的心理焦虑。

要知道,如今的年轻人可能不愿意重复父母的生活方式、不愿意依照父母的期望规划自己的人生、不喜欢自己的生活被父母安排和干预。而在社会节奏加快的今天,父母担心孩子落后于别人,在婚恋、生育问题上不断催促孩子,往往会采取控制、指导的方式而产生矛盾和隔阂。作为父母,应该理解子女的难处,理解并尊重子女的追求和选择。作为子女,应该正确对待“被催”,多和父母沟通,说明自己的情况,让老人理解、放心。唯有如此,“被催族”才不会变成“悲催族”。

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大,经济收入水平低,“剩男”、“剩女”多已经成了社会上一个普遍现象。我邻居一对夫妻,小孩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深圳某电子公司打工,月薪3000元左右,一晃眼几年过去了,由当初那个22岁的小伙子变成快30岁的人了,每年春节父母都希望他带个女朋友回家过节,可是每年孩子回来还是外孙打灯笼——照舅(旧),做父母的非常着急,对孩子说你也老大不小了,还不找个人结婚成家呀?孩子听多了心情烦躁,说你们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我要在外面再打拼几年,等积攒有钱买房买车了再回来小县城居住,到时再考虑个人的终身大事。做父母的听了这话后也无可奈何。的确,年轻人在外面工作和生活已经感到各种压力很大,回家后本想清静一段时间,做父母的如果唠叨太多,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我们应当用理解、关心的态度去看待“被催族”,只能旁敲侧击,不能操之过急。

不能操之过急

我是“被催族”

□陶金排(右江区)

□梁 德(西林)

我觉得子女近年来屡屡被父母催婚、催生子是因为和父母思想上有代沟,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的压力造成的。

有个被催婚朋友就是如此: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23、24岁,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力求进步一心为了工作打拼,加上经济也不宽裕,没房没车也基本找不到合适的人结婚,一晃眼就将近而立之年,如今逢年过节回家就免不了被父母以及亲戚轮番轰炸;我身边一个被催生的朋友更是和我大倒苦水:因为自身条件不好,结婚时背负不少外债导致婚后生活一直比较拮据,交完房贷后家庭费用更是所剩无几,小两口想等过几年经济缓解一些后再要孩子,奈何老人不理解,隔三差五就或明或暗地提醒他们,弄得他们苦不堪言……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觉得父母无论是催婚、催生都自有他们的道理,但希望父母同时也要看到我们这一代子女所背负的生活、工作、经济压力不可和以往同日而语;作为子女的想要改变被催的状况就应该多和父母进行沟通,说明自己的现状,最好能定个目标,让老人吃颗“定心丸”。

父母当看到儿女成人多年且未成家,心中自然会着急,怕孩子年纪大了更难找对象,于是会时不时催促孩子趁早成家。可是父母“催”出来的婚姻,并不一定会幸福。

黄叔家的小女儿大学毕业后就去大城市闯荡,五年后孤身一人回来。母亲见此情景就天天在她耳边唠叨,催她早点嫁人。听多了这个小姑娘非常反感。于是她就赌气,在网上找了一个刚认识的网友,约对方见面,并叫他到家和父母见面。父母亲见到女儿的“男友”高大秀气,觉得挺般配,就催他们去领结婚证。从认识到结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后来黄叔夫妇打电话问女儿生活如何,远方的女儿说我一点都不幸福,男方家里很穷,这个男人没有正式工作,又有许多坏毛病。黄叔夫妇对女儿的婚事后悔莫及。

没有经过真正了解对方人品及家境,就匆匆步入婚姻殿堂,这样的婚姻会给家庭留下许多后患,这样“催”出来的婚姻不会幸福。

被催者自身“压力山大”

□罗勇强(平果)

今日话题

还是顺其自然好

□黄国顺(田阳)

“年龄不小了,该结婚了”“都结婚几年了,该有孩子了吧”……这些话源源不断从父母、亲朋嘴里说出来,“80后”、“90后”当中不少人成了“被催族”。在社会节奏不断提速的“加急时代”,家庭也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父母“唯恐自家孩子落后于别人”的担忧情绪显露无遗,其以激励为初衷不停催促,让子女自尊心、自信心都受到挑战,逆反心理油然而生。对于“被催族”,你怎么看?

父母的担忧不无道理

□丁八顺(田阳)

子女年龄越来越大了,当父母的肯定很担心他们的终身大事,时时巴望着子女能够尽快结婚生子,完成人生应该完成的,哪个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这些方面落在人后,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父母、家人、亲朋也不能够太过急于求成,凡事都得有个过程,要一步一步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太急了往往会适得其反,父母整天在那里催个不停,唠叨不止,子女烦了就越催越不理不着急。现在这一代年轻人,大多都想在结婚生子之前干一番事业,先混出个人样来才考虑终身大事,所以当父母的适当提醒提醒也就行了,千万别太当一回事,千万别天天催时时催,更别埋怨、谩骂、挖苦交加。车到山前必有路,缘分来时挡不住,让其顺其自然吧,说不定更好的事情在后头,说不定父母的担心是多余的。

确实当今“被催族”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庞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我觉得“被催族”的出现,且不说是好是坏、该或不该,但父母的催促肯定是对的,也是有必要的,哪个当父母的见自己的儿女不紧不慢对待个人终身大事、不把婚姻当回事都会显得这样着急这样担忧。因此我认为“被催族”不应该消极对待父母、家人、亲朋的好意关心、提醒和催促,更不应该感到厌烦。结婚不是只结给父母看,生儿育女也不是只生给家人看,“被催族”应该好好反思自己之所以被催促被唠叨的原因,尽快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成家生子,该履行的义务都履行完,不让人生留下遗憾,不让家人时时为之牵挂。

是给子女敲响“警钟”

正如人们所言“忠言逆耳利于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父母的“忠言”是受用一生的。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的“催”,道出他们对自己成年的儿女“成家立业”的期盼。目前的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剩女”、“剩男”,或多或少也就是先立业,而后成家。所以出现或业立后成家难,或业未立家茫茫。“小家”有和谐,“大家”才更稳定。

笔者认为,父母的“催”,是给子女敲响“警钟”。他们的“催”,在一定层度上,让作为子女的有反思,才有行动;有压力,才有动力,也会有结果。父母的“催”对子女一生的成长有催化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利是大于弊的。

□黄锋克(西林)

天底下为人父母者无不关心自己孩子的生活。孩子的工作、婚姻大事更让父母牵肠挂肚。因此,家中有大龄子女,父母操心些、爱唠叨些也属正常,“被催族”应该理解,这正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仅是社会传统,更是长辈对晚辈的良好期盼。做父母的对自己儿女的婚姻年龄总有个界限,按照传统的说法,儿女到了婚嫁的年龄,就要及时找对象,假如迟迟不见动静,做父母的就会担心。见面反复催促,甚至擅自张罗介绍人选等,都是可以理解的。晚辈应该体会到其中的温暖和关怀,避免出现过多的抵触情绪。同时,作为子女要多与父母沟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让长辈了解自己的工作、婚姻及育儿计划,这样父母心里有数,便能放心,唠叨自然就会少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

□冯学望(靖西)

那些年,我们都在学雷锋

又快到3月5日,学习雷锋的日子。雷锋,已离开我们50多年了,但雷锋精神依然在发光,感染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想起那些学习雷锋的日子,我们依然心潮澎湃。对此,你是否有同感?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你有过助人为乐的经历吗?你有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吗?

下期话题

本版投稿邮箱:bsjrht@163.com

新闻推荐

新房漏水墙体开裂3年多才修好 业主获赔13.9万元

新房漏水,墙体开裂,经过开发商整改了3年多才算合格。虽然开发商认为,漏水开裂都是房屋瑕疵,不属于质量问题,他们不该为此买单。近日,南宁市两级法院一致认为,开发商所交房屋未达到通常的入住标准,算...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