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一座城市的温情名片
(受访者供图)陈词(三排右二)与学生们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吴加强(右)指导游客制陶。王静获得五星志愿者称号。
核心提示
雷锋就在我们身边,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如今他们有了一个新名字:志愿者。
从大型会展上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到献血车里常年涌动的一股股热血;从街头路口普通的文明交通志愿者到庞大的志愿者团队……在南宁市的各个角落,一直活跃着无数志愿者的美丽身影,其中不乏“五星志愿者”身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我们的城市打造成一座文明之城。
志愿服务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 杨盛
【点赞人物】广西南宁爱心公益团副团长 宁世坚
【点赞事迹】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帮扶8个家庭贫困的孩子上学读书,资助了十几名孤儿,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达3500小时,被评为2016年南宁市五星志愿者。
新学期开始了,小梁走进图书馆,贪婪地吮吸着知识带来的营养。她告诉记者,要是没有“爱心爸爸”,自己就不可能到学校里念书。
小梁是来自马山的一名孤儿,父母离世后跟姑姑一起生活,姑姑的收入也不高。宁世坚在当地调研时了解到小梁的情况,主动对小梁伸出援助之手,从她初一开始邮寄生活费,一直资助到她考上广西银行学校,凭自己勤工俭学能自立。对于这位“爱心爸爸”的帮助,小梁心中充满感激,她说,今后自己有能力了也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回想起在马山上学的日子,小潘感慨地说道:“好在有‘爱心爸爸\’。”小潘父母早已离世,与爷爷奶奶生活,家庭十分贫困。与她有相似遭遇的还有十几名孤儿,他们都经历了生活的苦难,但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改变他们生活的“爱心爸爸”。
南宁志愿者宁世坚就是这十几名孤儿的“爸爸”。宁世坚从每个月的工资里留出一部分给他们做生活费,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小潘读二年级时,宁世坚得知了他的身世,继而无私资助了她8年。小潘的家在马山县里当乡一座山上,从县城到家里得绕十几座连绵不断的山。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人世,年幼的她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住在土坯房里。2007年在一次去马山调研的过程中,宁世坚从他人口中得知了小潘的身世,很同情小女孩的遭遇,开始资助她生活费。每个学期,他都按时给小潘寄钱,让她安心学习。而每次段考期考,小潘都主动地将自己的学习成绩向“爸爸”汇报,成绩提高了,就会得到表扬,成绩下降了,“爸爸”就会关心地询问她的情况。
十余名贫困孤儿得到了“爱心爸爸”的资助,部分人还凭自己的努力考上高校,能够自食其力,这让宁世坚很欣慰。
宁世坚表示,每次听到所帮助的孩子学习进步的消息,或者是他们能自食其力了,都很欣慰,自己做的只是想尽自己的一点能力帮助他们,希望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能正常完成学业,让今后的人生不留下遗憾。
2015年,他开车到广西各地,寻找到了15名需要帮助的贫困孤儿,经过他和朋友的牵线,介绍这些孩子的情况后,8名孩子已经落实得到其他爱心人士“一对一”的帮助,他将继续争取让其他7名孤儿也得到帮助,顺利完成学业。
“让关爱成为一种习惯”,是宁世坚心中铭记的信念,尽管现在他帮助的十几名孤儿都已陆续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但他仍然坚持关爱着更多的孤儿。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余,宁世坚经常开车去到更远的贫困山村,寻找需要帮助的贫困孩子。
一技在身 一心救人
本报记者 蓝彬彬
【点赞人物】南宁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副队长兼地震及潜水指挥官赵国粮
【点赞事迹】作为南宁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创始人,2010年赵国粮参与红十字会救援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时长累计3204小时,成为南宁市五星志愿者。
赵国粮40岁,是一名商人,光看他的职业你根本无法将其与从事地震救援、户外洞穴救援等工作的救援志愿者联系起来。
“志愿者不分年龄,不分职业。”赵国粮说,“我不仅无偿奉献,还倒贴钱。”
2011年9月30日,南宁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获得北京蓝天总部批准建队。该救援队是一支全国性的民间志愿者服务队伍,救援队工作范围包括防灾减灾教育、户外赛事应急救援保障、地震救援、山野救援、洞穴救援、高空救援、水域救援等。赵国粮是创始人之一。救援队成立之初只有十几个人,几乎没有什么公共救援设备。如今,有了红十字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救援队的装备得到升级,队员也增至200多名。
赵国粮告诉记者,他的特长在地震救援和水域救援方面,队伍里有7名志愿者获得潜水证,他就是其中一个。
2014年7月19日超强台风“威马逊”肆虐广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赵国粮主动奔赴救援一线,将个人安危置身事外,带领队员们积极开展救援,评估灾情和发放救灾物资,累计330名群众受益。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发生6.5级地震,赵国粮和队员们呼吁社会大众捐物捐资,并奔赴现场组织救灾物资管理分发工作,合计发放物资价值2500万元,搭建临时避难所82间,解决了320名群众的临时安置问题。赵国粮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救援经验,21次协助南宁市公安消防部门执行落水车辆及遇难者潜水打捞任务,打捞车辆两台,救援遇难者22人。
翻阅蓝天救援队的执行任务表,上面一一记录着赵国粮的大爱印记。
为了时刻保持良好的体能,除蓝天救援队定期专业训练外,赵国粮还坚持每天慢跑一个小时。“我的身体状态不亚于30岁小伙子。”赵国粮笑着说。
数据显示,灾难中成功脱险的人95%都是在自救互救中生还的。为此,赵国粮在参加突发的救援之余,还积极推动救援知识的普及推广。他从2011年开始为多所学校、政府单位培训减防灾及逃生技巧(组织演练),合计2000余人受益。2014—2015年,赵国粮为南宁市新招聘公务员传授急救技术,两年有3000余名公务员受益。
“能够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去帮助别人,我很有成就感。”赵国粮坦言,成为一名合格的户外救援人员并不简单。蓝天救援队是政府救援队伍的补充力量,和公安消防等部门互通有无。救援队的队员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具备野外生存经验、医疗救护、通讯技术、地质、动物、植物等各方面专业技能的人士。因此,他认为,从事志愿服务,不仅要有爱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还要讲究理性,提供有效志愿服务,志愿者应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帮助他人是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
本报记者 吴青华
【点赞人物】广西爱心蚂蚁公益协会创始人陈词
【点赞事迹】在广西旱区的灾区,他给山里送水;在贫困山区,有他支教的背影。个人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过10000小时,被评为2016年南宁市五星志愿者。
陈词表示,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和城里不太一样,在品格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往往出现空缺。为此,山里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在生存上就处于劣势。陈词在广西农村长大,小时候就想用功读书,希望考上大学,毕业后能找到安稳的工作,他特别理解山区孩子的境况,希望通过志愿服务帮助到更多孩子走出山区。
从2008年开始在广西山区支教至今,陈词从未离开过公益道路,做志愿服务已经9年。当人们问起是什么原因支撑着他长时间做公益的时候,他说:“看到那些山区孩子的笑脸,能从中感受到他们的变化、成长,这就是原因。”
陈词在做支教援助的时候,除了将物质援助源源不断地送到贫困学生手里,还希望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精神层面的关怀,他和他的团队开展“小蜜蜂”计划,带山区的孩子走出山区走进城市“游学”。
去年8月6日,陈词和他的团队组织第27期小蜜蜂游学计划,来自河池市保安乡上镇小学、马山县龙琴小学和桂林市临桂县南边山乡塘头小学3所学校的学生当天去了广西科技馆体验高科技产品,孩子们学会了利用APP自行查阅信息。陈词说,他希望孩子们日后成为造福社会的人才。
近几年,陈词带领爱心蚂蚁志愿者们在教育助学和救灾工作中,积极募集救灾衣物、食品、药品等物资价值近六百万元。而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本人正带领爱心蚂蚁志愿者们在广西河池,给近百名家庭贫困的中学生发放助学款,走访一些家庭贫困的孩子;回访在河池都安持续资助和帮助了6年的孩子,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动向,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让他们安心就读。
陈词认为:“做志愿服务是我们扩展人生体验、提高道德和成就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志愿服务在社会有一种正能量的影响,通过帮助他人进而影响更多的人去关注弱势群体,营造出社会欣欣向荣、和谐共处的氛围。”
四年坚持 风雨无阻
本报记者 莫岚远文/图
【点赞人物】广西民族博物馆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吴加强
【点赞事迹】2012年3月加入广西民族博物馆志愿服务队,从此开始她每周两日的“博物馆之旅”,4年时间里从无间断、风雨无阻,博物馆成为了她的第二个家,2016年评为南宁市五星志愿者。截至2016年12月31日,吴加强志愿服务时长达3460小时。
今年的春节假期对于吴加强而言,和平常的周末没两样。作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7天假期里就有4天时间是去广西民族博物馆,她像往常一样,搭乘公交,和其他年纪相仿的志愿者一起,到馆内进行志愿服务。
回忆起做志愿者的经历,吴加强用“累并快乐”来形容。2012年,她在广西老年大学读书,偶然间得知广西民族博物馆正在招募志愿者,一直对博物馆、图书馆抱有浓厚兴趣的她当下便决定报名。在通过面试后,她成为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
上岗第一天,吴加强和其他志愿者被分去整理库房,干了一个早上的活,吴加强发现自己又累又饿,“因为每一件展品都需要细心整理,要花很多的心思”。到17时工作结束后,她已经累得不行,并有了放弃的念头。回到家后,吴加强回想了这一天的经历,却又觉得很有趣,便决定坚持下去。这一坚持就是4年,吴加强已经成为一名老资历的志愿者,她每周固定到博物馆志愿服务两次。
现在每逢节假日,吴加强就到博物馆玩艺坊指导孩子们开展手工实践活动,无论是制陶的拉胚、造型、装饰、上釉,或是剪纸的裁剪、刻饰和刺绣的扎针、走线,吴加强都悉心指导,不厌其烦。最让吴加强感到开心的是,家长会向孩子称赞她和其他志愿者的服务行为,“我想给孩子们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知道志愿服务他人,无私奉献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当然,她的工作有时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有一次,在博物馆的玩艺坊进行活动协助,一位游客说话粗鲁,让她很不开心,可是她脸上仍旧带着笑容去应对。“我们不能因为对方的态度而让自己失了仪态,永远要把微笑留给游客。”
吴加强跟随研究部门、志愿者伙伴一起,扛着数十斤重的摄影器材,跋山涉水、走村串乡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融水、东兴、三江等地进行民族文化纪录片拍摄工作,记录了许多珍贵的视频资料。吴加强还积极参加博物馆档案文件整理、展览布置、各类社会教育和宣传活动。“值得”是吴加强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的词语,志愿者服务让吴加强的退休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也让她内心感受到了富足和光荣。4年来,吴加强志愿服务时长达3460小时,累计清洁整理文物1080件,协助拍摄文物照片820张,测量文物数据3020条,指导青少年手工作品1875件,参加社教宣传活动11场。
成为广西民族博物馆志愿者的4年时间里,吴加强在2012年获评广西民族博物馆优秀志愿者;2013—2015年连续每年被评为广西民族博物馆年度十佳志愿者;2013年评为广西民族博物馆年度志愿者之星;2013年获第五届“牵手历史——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提名奖;2015年12月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志愿者;2016年评为南宁市五星志愿者。
助人自助 快乐前行
本报记者 陈媚文/图
【点赞人物】南宁市乐益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广西公益人沙龙发起人之一 王静
【点赞事迹】大学毕业后就开始投身公益领域,15年来深入社区、学校、企业,曾负责实施过艾滋病防治、社区戒毒康复、社区综合事务、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推广、三留守、社区矫正等社会工作项目,关注弱势边缘群体的自我发展,坚持从事公益工作15年。为南宁市十多家社区禁毒防艾机构、公益机构提供义务指导和咨询服务,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达1662小时。
见到王静,是在南宁市乐益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办公室里,她一直在忙活着,手里的电话接完后又开始修改各种服务活动方案,台历上的日期圈注着各种要完成和要组织协调的事情。
“过完春节上班后就没有停过呢。”王静说,受贺州市公益伙伴的邀请,她应邀参加2月24日贺州市平桂区“阳光起航”社区矫正服务项目推进会,向40多名当地司法所工作人员及公益伙伴分享机构在2016年开展的社区矫正服务项目的经验。当天晚上又组织了一期贺州公益人沙龙。
该沙龙正是由王静自己于2016年4月义务发起的,因为初到贺州开展工作的时候,她感受到当地公益机构以及志愿者们的积极和热情,但大家都苦于没有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开展公益工作时有不少疑惑,于是她便发起了沙龙,至今已经举办5期。
“当天晚上恰逢降温,气温仅6℃,但大家为公益事业都热情高涨,当时心里暖极了。”王静告诉记者,这就是她生活和工作的一个部分,对她来说,忙一点不算什么,希望能以自己微小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关注公益,参与公益,坚持公益,助人自助,快乐前行!
类似这样在南宁开展义务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的公益活动,也常常少不了王静的参与。从2002年大学毕业后王静就开始投身到公益领域,2013年8月还在南宁市民政局注册了南宁市乐益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是一家定位为关爱社会边缘弱势人群的社工机构,希望可以“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机构可提供的服务包括有社区戒毒康复、艾滋病防治及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社区青少年、老年人社会工作; 社工经验交流及发展研究。
自2013年以来,王静还与南宁市其他3家公益组织一起发起并主办了广西公益人沙龙。沙龙为公益组织、志愿服务团队提供了定期相聚、交流分享的互动平台。截至2016年9月该沙龙已举办20期,累计约1248人次参加,得到了广西70多家公益组织的认可和支持,已成为目前广西公益圈重要的交流平台之一。在2016年年底,王静所带领的南宁市乐益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团队被南宁市民政局评为社会组织5A等级单位,“让青春不与毒共舞”南宁市青少年合成毒品预防项目也在全国第三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斩获了银奖。
如今,王静已经在志愿服务路上走过15个春秋,她说:“充实的生活是我的常态,从事公益不仅仅是我帮助了别人,我自己也成长了很多,我希望我的人生能一直活得有价值。”
新闻推荐
2月20日,马山县各中小学围绕各种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开学第一课活动,让同学们在轻松又有意义的氛围中开启了新学期的学习生活。马山县金伦中学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学生代表宣誓、道德讲...
马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