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南宁日报 2016-05-24 08:43 大字

孩子们在学习制作壮族绣球。南宁市召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动员大会。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举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揭牌仪式。南宁市华西路小学举行“民族团结·中国梦·壮乡情”——南宁中小学生书法绘画大赛颁奖仪式。干部群众共跳竹竿舞。壮族盘歌对唱。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创业街商户。

这里,有奔腾的邕江、柔美的青秀山、雄险幽深的大明山;这里,生活着壮、瑶、苗等49个少数民族431万人,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用心浇灌着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近年来,南宁市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紧扣“三大跨越”目标,扎实推进“八进”工作,实现了“创建机制长效化、创建活动特色化、创建宣传多样化、创建成效明显化”,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南宁经验”,全市呈现出政治持续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安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灿烂的“梦想规划”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好创建工作,首先要打好基础,美好的蓝图则需要良好的机制来运行。通过积极探索,南宁市不断丰富创建载体,创新创建做法,全力以赴推进示范市创建工作,描绘了一张灿烂的“梦想规划”图卷。

创建初期,南宁市明确责任分工,出台《关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意见》,建立健全“三制度一保障”工作机制,坚持党委领导责任制和“一把手”负责制,制定市、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听取创建工作汇报制度、分管领导定期研究督导检查制度,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民宗部门综合协调、其他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三制度一保障”工作机制。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定期组织成员单位或有关部门研究示范市创建重大工作。二是建立督查机制。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以及创建办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到县区、乡镇等基层单位进行督促指导。三是建立汇报通报和约谈制度。要求各成员单位和各创建示范点每季度汇报创建工作情况,对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向全市通报,要求定期整改,并适时进行约谈。四是加强创建活动人、财、物等各项保障。在保障机制上,不断加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活动专项经费预算,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财力保障,把创建工作责任落实到机关、企业、社区等基层单位、基层组织,真正激发各族群众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在资金保障方面,先后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等6项民族专项资金,2013年以来共计投入民族专项资金3100万元,为示范市创建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通过观摩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创建工作以来,南宁市先后召开3次市级大型会议、9次联席会议,及时研究、动员、部署各个阶段创建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在4个县区开展“互观互检”活动,8个县区进行“互查互评”,并先后召开了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家庭、商业街区、宗教场所8个专题现场推进会,互相检查、互相学习、共同促进。

“八进”活动有声有色

南宁市始终坚持结合市情,因地制宜,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以贴近实效、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创建要求,策划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

在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六进”基础上,南宁市创新提出创建活动进家庭和进商业街区扩展为“八进”,大力推进理念、手段、载体、方式的创新,以贴近实效、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建内容,打造各具特色的“八进”示范点,以点带面,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示范引领作用。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南宁市命名了147个市直机关单位民族团结示范岗,授予117个科室民族团结科室流动红旗;开展了三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比五争”评比命名活动,市、县、乡镇三级共评比命名民族团结进步“五比五争”模范达16285个,做到多层次和广覆盖。上林县镇圩瑶族乡、马山县古寨瑶族乡依托2014年举办的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全市上下落实资金1亿多元,切切实实打造了一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开展扶贫开发、捐资助学、建桥修路等社会公益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以南宁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沛鸿民族中学、新兴民族学校、明秀路小学、秀田小学为代表的一批示范学校,积极开展民族课本教材编制、民族声乐教学、知识竞赛、书画创作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教育学生爱学校、爱民族、爱祖国,让民族团结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安琪之家”王芳、李绿江夫妇为代表的模范家庭,建立了广西第一家为脑瘫儿童提供社会服务非营利机构,12年来为数千名少数民族脑瘫儿童提供公共服务,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以一个家庭影响带动一大批家庭;市伊斯兰教协会强调传教活动与民族团结宣传的统一,建设具有伊斯兰风格民族团结展示厅,通过阿訇在礼拜时间宣传民族团结知识,积极协调民族关系;整合社区资源,为各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在劳动就业、职业培训、子女入学、法律维权等方面的服务,为少数民族排忧解难,保证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以江南水街民族特色街区为代表的商业街区依托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将民族特色元素融入整个街区建筑风格中,经常性举办民族传统节庆、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情演出等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文明经营户评比,营造了民族团结浓厚氛围。

示范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家庭、进商业街区、进宗教场所,结合各部门职能,在资金、项目、教育等方面突出向自治县和民族乡倾斜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民族团结宣传常态化

始终坚持把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拓展载体,增强引导,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市、县、乡全面推进,延伸到每个角落。这是南宁市创建活动创新载体,增进宣传多样化的基本方式。

南宁市一改过去单一的“大水漫灌”宣传教育方式,找准对象,活用载体,转变为“精准滴灌”式宣传教育。以民族团结“五讲”为主线,通过“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为平台,将民族团结宣传扩展为贯穿全年、覆盖全面的常态化活动,每年接受教育群众达到100多万人次,让民族理论政策入脑入心。

注重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针对不同受众的热点,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喜闻乐见的核心,设立南宁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公众微信号;编印《民族知识手册》《民族知识画册》各5000册,制作宣传海报4万份,投放机关、社区、学校、宾馆酒店等单位。同时,携手区、市新闻媒体,先后出品南宁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纪实专题片《南宁:我爱我家》,民族团结微电影《家缘》,南宁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专题宣传片《绿城盛开团结花》,专访报道《民族团结谱新篇,和谐花开春满园》《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多方凝聚力量,奋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市》《基层有导向·创建有亮点》等17篇。

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南宁市小学生“民族团结·中国梦·壮乡情”书法绘画作品大赛、民族政策法制有奖知识竞赛活动、示范市宣传标语征集、“三月三”节庆活动、文艺活动等吸引群众参与的方式,在学校、社区、机关、企业等几十个基层单位打造实体化的宣传载体。

2015年,组织中国民族报、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南宁日报等20多家媒体,开展了2015年“民族团结南宁行”集中采访报道活动,展示了南宁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活动对各县区、各创建示范单位所带来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效。并在《中国民族》《中国民族报》《中国民族画报》开辟专栏、专版介绍南宁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先进做法,使“南宁经验”传播更广。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南宁是一座高度开放包容的边境首府城市,少数民族户籍人口超400万人,外来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达31.7万人,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比例达34.2%。南宁市通过服务先行、管理并进的方式来争取人心,将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处理好职能部门、广大市民和庞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之间的关系,是创建工作的一大重点。

依托南宁市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和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契机,南宁市构建了“13456”立体服务平台,通过全方位服务让外来少数民族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提升他们的城市归属感。自“13456”服务平台成立以来,覆盖全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网络体系累计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创业服务4.3万人次,解决住(租)房问题超5万人次,技能培训3.11万人次,提供法律咨询3000多人次,追讨工资500多万元,解决近5万名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成为南宁市协调民族关系、增进民族感情、化解民族矛盾的一个重要载体,得到国家民委、自治区民委的高度肯定和各族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赞誉。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切实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一是完善长效机制。将“不断完善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纳入《南宁市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二是着力消除户籍制度带来的权益壁垒,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便民利民措施,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技能培训、公共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保健、计划生育、法律援助、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方面享有市民待遇。三是推动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普及和依法维权意识的提升,开展丰富多样的常态化宣传教育和定期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普及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良好氛围。四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积极支持和引导人口较多的壮、瑶、侗、回等少数民族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做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清真饮食和殡葬服务管理工作。

开展丰富多样的关爱和联谊活动,切实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一是建立“六必访”制度。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干部、工作队伍结对联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使走访慰问成为密切干群关系、增进民族感情的重要渠道。二是开展少数民族联谊活动。利用古尔邦节、“三月三”、达努节等民族传统节日,通过谈心交流、走访慰问,文艺演出、文化交流、百家宴等寓教于乐的形式,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感情沟通。三是全年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心连心”主题活动。以各种形式组织开展“南宁是我家,和谐你我他”“游南宁、见证城市发展”“感受瑶族乡生产生活”“美好城市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城市管理公众参与日活动”等民族团结“心连心”主题活动,通过体验、换位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感受城市发展变化、参与社会管理。2013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心连心”主题活动300余次,参与活动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逾10万人。

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二五”以来,全市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得到大幅度提高,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方便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十二五”期间,南宁市总共在民生改善方面投入资金1512.91亿元。完成自治区级为民办实事工程240各子项、市本级244个子项,完成投资305.5亿元,解决了一批群众呼声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民生问题。

南宁市坚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贫困村为主战场,通过积极开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等重点工作,突出产业扶贫,结合当地优势,找准选准产业,推进产业化扶贫发展,进一步构建起更为稳固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支撑体系,使贫困群众掌握增收技能,拓宽增收渠道,实现稳定收入;做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从根本上解决生活环境恶劣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2013—2015年共投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4亿元,建设(升级)屯级道路1103条1193.24公里,独立桥、涵洞33座等;建立产业化扶贫示范基地,实施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工程项目、“百村千户能人(大户)”示范带动工程,走“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路子,投入产业化扶贫资金超2.3亿元,重点扶持贫困村农民发展百香果、中药材、桑园、名优园林花卉等扶贫产业17余万亩,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同时,南宁市大力开展民族乡基础设施完善工程,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亿多元,实施村屯道路、人饮工程、水利灌溉等基础项目300多个,解决了马山县古寨瑶族乡、里当瑶族乡和上林县镇圩瑶族乡6.7万名瑶族、壮族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入学难等诸多问题,帮扶力度之大全国少见。

另外,南宁市率先在全区设立少数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扶持资金。2013—2015年投入专项资金1700万元,用于民族特需商品展示室建设扶持、民族成药产品宣传推介、边销茶宣传推广扶持、清真食品产业发展扶持、少数民族文体用品发展扶持、申报国家民品生产补助资金配套等方面。目前,民族医药、清真食品、民族针纺织等特色产业逐步兴起,直接安排少数民族就业人员2万人以上,民贸民品工作跃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

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南宁市通过开展民族文化“三进”活动、大力弘扬“壮族三月三”民族节庆文化、打造民族文化精品等方式,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使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从2014年起,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期间全区放假两天。南宁市以“三月三”节庆为契机,2014年、2015年组织开展一系列庆祝“壮族三月三”主题活动,吸引数十万各族群众参与,让市民在参与中产生对美好体验的喜爱和向往,传承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同时扩大了南宁的文化影响力,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不可替代的强劲动力。

民族文化扎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源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南宁市从挖掘民族文化、激活基层民族文化、发挥群众积极主动性的角度出发,主导开展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活动,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转变。每年全市各级共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10000多场,参与群众超过600万人次,形成了村村有阵地、乡乡有舞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的良好格局。

近年来,南宁市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髓,成功打造《百鸟衣》《骆越先歌》《妈勒访天边》等一批优秀民族文化精品,摘取国家级奖项134个,赴全国多省市以及海内外演出近百场,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居全区首位。

形成国家、自治区、南宁市和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其中壮族歌圩等4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壮族会鼓等46个项目进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壮族斗竹马等53个项目进入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百个项目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计47人,全市建立了35个濒危项目传承培训基地。同时,大力扶持“三月三”歌圩、马山会鼓、三声部民歌、师公戏、骆越龙母文化、五言壮欢山歌、壮族八音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着力维持、维护南宁市原生态民族文化土壤的生生不息,让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而世代相传。 (黄骏)

本版供图:南宁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本版统筹:杨孙山

新闻推荐

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年以来,马山县以“六个着力”为导向,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坚持“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工作方法,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力争2016年完成11个贫困...

马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