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网改造提档 村民幸福升级

南宁日报 2016-03-25 08:51 大字

农网改造提档后,村民家中家电样样齐全,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离第四届南宁马山·古寨瑶乡金银花节开幕还有不到20天,马山县古寨瑶族乡本立村古朗屯的村民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一则筹备节日,二则为一年一度花期抢摘做准备。

从古寨瑶族乡出发,顺着蜿蜒的山路行驶半小时即可到达古朗屯,这个只有41户人家的屯子,从村口就开始彰显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道路两侧一块块平整的农田里,一株株金银花长得正旺,枝桠上冒出的花骨朵如繁星点点,预示着盛大的花期即将到来。行至花田尽头视野豁然开朗,一栋栋规划统一、黄墙蓝瓦的两层“洋楼”在满目苍翠中若隐若现;一杆杆直直矗立的太阳能路灯以及路边凉棚下的直饮水点显示着这个村子的现代化元素。

“这几年还可以吧?”当记者问起村子情况时,村民们相视一笑,虽神情腼腆,但普通话颇为流利,一看便知见过“世面”。“你问我们屯长,他是我们村的致富带头人,最清楚情况了。”大家三言两语将“发言权”交给了屯长潘福胜。潘福胜是古朗屯金银花合作社的社长,自家种植了50亩的金银花,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年纯收入两三万还是有保证的”。“电是我们赚钱的‘功臣\’,要不是农网改造我们也不可能发家致富。”潘福胜说。

2005年以前,古朗屯只有一台容量为20千伏安的变压器,这个变压器勉强够全村人照明。“晚上灯泡都是忽明忽暗,我们一到晚上就担心停电,更别说用电磁炉、电饭锅了,简直想都不敢想。”村民蓝金棉说。

2005年以后,虽然线路得到了改造,但在用电上村民仍觉得“展不开拳脚”,一超负荷就跳闸的状态时刻困扰着村民。“用电高峰期大家都不敢开家电,我们把玉米加工成玉米粉,要么就得背到镇子上去加工,要么就得用自家的小型电动机。”村民韦荣珍说。

用村民的话来说,这5年,虽提心吊胆,但也还过得去。到2010年,随着村民拔“穷根”步伐的加快,“什么时候电能够用”成为人人都想得知的答案。潘福胜介绍,上世纪80年代,古朗屯就零零散散种了约700亩的金银花,经过近30年的发展,金银花的加工技术变得成熟,销路也越来越广,成为村民发财致富的主要途径。由于花期只有20天左右,需要昼夜抢工采摘,因此晚间照明用电必不可少。由花变茶,烘干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烘干机、鼓风机等机器配合持续作业。“只要电一停,放进去的花就坏了。”这损失有多大?“就算是生花也得损失五六百块,要是以成品的价格算,那损失就翻倍了!”潘福胜说。因此村民们总是提着一颗心,生怕一年的心血白白浪费在烘干停电的那一刻。

2015年,农网改造的春风吹进了古郎屯。“我们总共投入了45万元,花了40天帮他们扩容增压。”广西电网马山供电公司古零供电所主任班秀山介绍。如今,古朗屯的变化还真不小,村里已经换成一台容量为200千伏安的变压器,整齐的缆线统一从各家屋檐下绕进绕出,线路也从小线径变成了大线径,使得电阻更小电压更高。家家户户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电磁炉、取暖器等家电更是样样齐全。金银花加工作业变得更为容易。“不要说现在的产业,再有别的产业进来,这个电也是够用的。”班秀山说。

这些年,古朗屯村民的生活也如这不断升级改造的农网一样芝麻开花节节高。不仅家家户户都种起了金银花,种植面积扩大到1500亩,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也从2010年的2000元迅速提高至6000元。根据南宁市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2015年南宁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408元,显然,古朗屯的脱贫之路任重道远,但村民们信心十足。“这个目标两年内就能完成!”潘福胜说:“一旦我们的生态旅游开始上了轨道,这个目标很容易实现。”

记者留意到,潘福胜家的“洋楼”旁,有一排木头房子正在施工中,这些房子今后将装修成宾馆供前来观光旅游的客人留宿。顺着房子向高处望去,向四面八方延伸的线缆交叉围合,将不同的景致定格。3月午后的阳光如碎金般撒下来,让人倍感舒适,正如古郎屯村民的幸福一样,细腻且强烈。

本报记者王煜霞文/图

新闻推荐

电视问政曝光问题之后马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安排

“电视问政曝光问题之后,马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安排‘两重两问\’办迅速展开调查,核实各项目进度。下一步我们将加强项目实施的过程监管和项目合同管理,尤其是对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增强...

马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马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