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关于发展广西喀斯特地貌区农业生产的几点思考

南宁日报 2016-02-23 08:56 大字

马山县弄拉屯,盘山公路干净整洁。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喀斯特地貌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报记者潘章勇摄

喀斯特地貌区是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的地区,在广西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60%,岩溶面积大于土地面积30%的岩溶县达45个,是中国喀斯特分布广、发育典型的地区之一。岩溶山区自然条件环境恶劣,石灰岩面积比例大、人口多、可耕地少、地表破碎、地表水缺乏、生态系统脆弱、抗干扰能力低、自然灾害频繁,面临的生态危机严重。近年来,随着对山地的大量开垦,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植被遭受更为严重的破坏,使本已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农民面临的困境难度大,贫困问题成为农民心头挥之不去的顽症。

●多种因素让喀斯特地貌区贫困成顽疾

农业生态环境恶劣。广西是全国岩溶分布面积最广和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石漠化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广西岩溶面积833.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6.5%。我区石漠化监测范围涉及10个地级市77个县(市、区),涉及国土面积1792.3万公顷。根据国家林业局的《中国石漠化状况公报》,截至2011年底,全区石漠化土地192.6万公顷,占岩溶面积的23.1%。其中51%是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石山高大(海拔1000米上下),山峰成丛,连绵不绝。石山之间是圆洼地,一个个深嵌在群峰之中。圆洼地有大有小,有的成蜂窝状分布,有的作串珠状排列。多数圆洼地有旱无涝,少数圆洼地又旱又涝。圆洼地是主要农耕区,土层浅薄,耕地分散,田块很小,一些地方石头缝里才有点土,往往是“碗一块,瓢一块”,悬挂在圆洼地的四壁。地面缺少河系,地下水埋藏很深,开采难度大,目前利用很少。这种恶劣的农业生态环境,导致喀斯特地貌区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农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大了此类地区扶贫和石漠化治理的难度,也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方略的实施。

人力资源配置状况不合理。广西石山地区不仅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且人力资源配置状况不合理,严重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及成效。据统计,广西石山地区约有一千多万人口,大部分为贫困人口,且呈增长趋势,农业负担加重,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贫困问题日趋严重。人口增长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减少,为了满足生活需求,农民只好向大自然盲目索取,毁林开荒、开垦土地、砍伐森林用以维持生活,这又加重了土地荒漠化的程度,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使本就不多的耕地资源雪上加霜,人地矛盾更为尖锐。而喀斯特地貌区还是教育最落后的地区,剩余劳动力多,人力综合素质低,思想观念滞后,很多走出石山地区读书的大学生毕业后根本不愿意回去,能引进的人才也相当少。这种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对喀斯特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严重的羁绊。

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弱,吸引力不强。广西城市集中程度、城镇化程度低,尽管近年来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但很多城市都是随着新成立的地级市而建立的,规模小,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弱,吸引力差。据统计,目前广西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西14个地级市均为中小城市,工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不发达,财政收入低。城市对农村经济影响力弱,郊县农村经济不够发达,地方工业和乡镇工业不发达,对县、乡经济的拉动作用就非常有限。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资源整合能力差。广西城镇化水平以及城市规模限制了城市对县乡的辐射和拉动作用,从而也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对于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严峻挑战。

经济基础差,发展缓慢。广西喀斯特地貌区远离东部沿海和主要经济中心,文化、交通、通讯等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极差,在无力或缺乏与外部环境有效沟通的情况下,经济发展速度极为缓慢。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效益差,资金的自身积累十分困难,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大多数县市都依靠国家财政补贴,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资金严重短缺。而薄弱的民间财力更是难以支撑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投入。而且,目前广西喀斯特地貌区产业结构层次低,农民增收途径少,农业商品化程度低,以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为主,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少。近年来,畜牧业发展虽然很快,但在大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农民增收的途径主要是农、林、牧、渔业和非农产业。同时,本地工业发展缺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难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广西工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入工业加工的部分所占比重很小,除了糖和烟之外,农产品的加工率只有15%,远低于30%的全国平均水平。

●多举措促喀斯特地貌区经济发展

提高喀斯特地貌区农民的思想观念,加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宣传。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提高喀斯特地貌区农民的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让他们深入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白只有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加宽裕和幸福。

千方百计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长期以来,许多地区出现的旱涝灾害、土地沙化、病虫泛滥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恶果。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影响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建立起农业生态安全体系,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喀斯特地貌区农业生态环境处于劣势,很大程度上与其在水、土和植被上的脆弱性关系紧密,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障碍,因此环境整治和生态重建就成为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具体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分期分阶段实施综合整治工程,对重度石漠化土地采取有效的整治措施,对轻度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对已取得治理绩效的石漠化土地则采取既要充分利用也要严加保护的措施。对于石漠化区域的治理,要切实结合国家实施的“一退二还”政策,采取植树造林、种植草皮等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的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从根本上防止旱涝灾害的发生。

控制喀斯特地貌区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人口增长迅速、农民素质不高,是制约广西喀斯特地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人口数量的高速增加,必然耗费更大量的农业资源,最终导致农业资源匮乏。因此,必须加强人们的人口意识和人均观念,广泛深入地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提倡优生优育,使计划生育变成喀斯特地貌区人民的自觉行动,控制人口出生率,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从而对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要大力提高人口素质,这是缓解喀斯特地貌区人地矛盾、有效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必须加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重视可持续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配套推广,促使农民普遍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储备足够的人力资源。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实行科教兴农政策,推进农业科技革命,提高资源利用率。喀斯特地貌区不仅是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也是科技、教育、经济落后的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相当落后,绝大部分地区仍沿用原始的耕作方式,用传统的生产方法进行农业生产。而这种近乎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不能增加农业产值,反而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因而要改善石漠化灾区的生态环境,增加粮食产量,实现灾区人民生活的自给自足,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喀斯特地貌区的农业生产。发展科教兴农,推进农业科技革命,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不仅有利于增加粮食生产,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加大喀斯特地貌区生态整治与农业发展所需配套技术的开发研究与推广转化力度,建立具有喀斯特地貌区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开展优秀品种选育培植技术、造林技术、畜禽疫病防治技术、中药材的栽培与加工技术、绿色食品的贮运保鲜与加工技术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通过农业科技突破性成果的有效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力争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病虫害与疫病综合防治、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等对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快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积极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和农产品新品种,继续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开辟多种生产领域,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切实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为农民提供充足可靠的生活保障。因此,喀斯特地貌区必须开辟多种生产领域,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农业多环节、多层次、多渠道增收,进而实现生活水平质的飞跃。首先,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其次,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稳步发展畜禽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林产业,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加强经济林建设。再次,尤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一般来说,特色农产品的效益要高出普通农产品3—5倍,甚至更高。广西喀斯特地貌区气候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且少受甚至不受现代工业的污染,具有发展特色农产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提高本地区农民收入的有效选择。当前喀斯特地貌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的机遇,突出各自的区域特色,培植支柱产业,发展主导优势农产品。面向区内外市场,积极开发本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非耕地资源,努力建设一批优质、特色的粮食生产基地、畜禽水产基地、名贵中药材基地、果品基地、商品林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通过各种途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当地经济比较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地方财政收入也一直入不敷出。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相关受益区域资金上的共同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石漠化防治不仅关系到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对下游地区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从国家到省、市、县等各级都应高度重视,下游受益的地方政府在有财力的情况下也应该协助解决。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由国家向下游地区征收生态享受费用,并通过签订合同等方式,将资金部分返还给生态建设地区的居民,如果居民能完成合同,则继续返还剩余部分,否则追回。这样可以弥补因生态建设所丧失的机会成本,而且有条件的返还可以对当地居民进行约束,提高其保护生态的积极性。或者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治理工作,同时也要求广西设立相应的配套资金;或者喀斯特地貌区与沿海经济发达但资源不丰富的地区联合,获得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可以采取一定的回报方式,如减免税收、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的治理。加强各级政府的治理责任制,做到责任和资金双落实,促使各级政府重视和加强石漠化的治理,只有通过政策、生态、工程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理,才可能见成效。

(作者系广西师院政法学院教授、博士、副院长、研究生导师,南宁市签约理论专家)

新闻推荐

记者黄骏通讯员蔡佩江没有组织联合执法没有动用

本报讯(记者黄骏通讯员蔡佩江)没有组织联合执法,没有动用大型机械设备……日前,马山县永州镇积极主动作为,通过多次宣传教育,使该镇清波河沿线上和永州革命烈士陵园附近的农户对其违法建筑进行了自行拆...

马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