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十二五”广西农业农村再上新台阶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

贵港日报 2015-12-04 04:31 大字

11月22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良镇龙山村,一名农民在田间收割晚稻。(谭凯兴/摄)■朱晓玲  沈泉池

小汽车50多辆、电脑200多台、路灯60多盏、全村人均收入2万元、95%的农户住楼房……近年来,广西桂平市中沙镇上国村1800多名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上国村,处处可见宽阔的村道、精致的楼房。由村里经济能人兴建的幼儿园,因为教育管理和设施一流,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每年大年初二晚上,咱们村更是热闹非凡。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春晚\’,能吸引到数千名附近村屯的村民前来观看。”上国村党支部书记莫开华说。

“十二五”期间,党和政府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持续发力,广西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农民增收稳定提速。

“米袋子”丰

“菜篮子”满

粮食问题关乎国运民生,“稳粮增收”一贯都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二五”期间,广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一方面千方百计确保粮食总量稳定在1500万吨以上,一方面调优农业结构,做大做强糖料蔗、水果、秋冬蔬菜这三个规模大致都是1500万亩的产业。

进入11月,广西宜州市四处稻谷飘香,各乡镇陆续展开稻谷收割工作。田间地头,一扎扎金黄的水稻卷进收割机流水线,脱粒、扬场、稻谷入袋一气呵成。

在狠抓粮食生产的过程中,宜州市通过推广良种良法来提高粮食产量。粮食产量提高了,粮农也跟着收益。“三年前,在农业部门的推荐下,我种了3亩水稻新品种‘野香优2号’。今年,粮食长势良好,亩产量比往年多了不少。”宜州市庆远镇洛岩村李主屯的粮农梁宪贵喜滋滋地说。

因为粮农的积极响应,李主屯半数以上的水田都种上了新品种水稻,近几年来该屯的粮食产量也都排在宜州市前列。11月10日,宜州市农业部门专门组织各乡镇农技推广站负责人、种子经销商、种粮大户代表等30多人到李主屯实地参观粮食新品种种植示范区,学习良种良法。

据统计,从2011年至2014年,广西粮食播种面积已连续4年稳定在4600万亩以上。粮食单产更是逐年提升,自2012年以来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2014年单产333.5公斤/亩,比2010年增加25.9公斤/亩,增长8.4%。同时,广西的蔬菜生产快速赶超,产量增长速度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

在今年2月召开的广西农村工作会议上,广西14个市递交了《2015年粮食安全责任书》。据广西农业厅预计,今年广西将很有把握实现全区粮食总产1500万吨以上的目标,预计为1515—1520万吨。

生态能生财

农村创收有奔头

“良好的生态,是广西的金字招牌,也是加快发展的看家本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今年7月底举行的全区生态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

同样是在全区生态经济工作会议上,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对包括生态种养发展工程、生态旅游发展工程在内的《广西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十大重点工程进行了部署。

2014年11月以来,“美丽广西”乡村建设进入新阶段,广西各地全面开展生态乡村建设活动。随着生态乡村的深入开展,广西各地以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等为重点,推进农业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各具特色的地方发展模式不断涌现。

“我小时候,这里山上树木被砍光了,要水没水要粮没粮。现在种竹子种果树,还发展起旅游来,完全是两个样……”土生土长的弄拉人苏柳艳谈起村庄发生的巨变时十分感慨。

弄拉是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的一个自然屯,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高寒石山区,是石漠化治理的一个示范点。20世纪60年代,弄拉人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开始封山育林、保护植被。经过不懈努力,弄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山顶林、山腰竹、山脚果药、地上粮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

200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弄拉经济能人李荣光带头组建了广西第一个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旅游。村民们以山林入股,逐年领取合作社分发的补贴与分红。近年来,随着建设的完善,景区已经开始盈利,村民的分红也水涨船高,从一年三五千涨到了一万多。

苏柳艳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来笑得合不拢嘴:“我是2011年回到村里的,以前在外打工一个月也就2000元左右的工资。现在在景区干活,不仅能照顾家里,而且工钱按1天100块算,再加上分红。这好日子以前都不敢想啊!”弄拉景区将在5年内全部建成,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保持在20万人次以上,年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到时,苏柳艳等村民的收入还将番上一番。

产业扶贫挖穷根

农村经济“活”起来

今年年初,一股***的春风,吹进了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云良村弄良庄。

不仅上林县委书记韦志鹏专程赶到该庄,鼓励致富能手发挥能人作用,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一起致富,上林县委、县政府还对全庄27户农户予以强有力的扶贫扶持,给每户建立一个标准羊圈及5只母黑山羊作为羊种。

如今的弄良庄,27间蓝色铁皮屋顶、砖木结构的“羊房”已全部搭建完成,并且已成功引入黑山羊进行养殖。村民们给“羊房”起了个有意义的名字——“扶贫羊圈”。每个“扶贫羊圈”的门前还挂上了一张***档案卡作为门牌。

“一只黑山羊年产羊羔最少4只,羊羔一年长成80斤肉羊,按现在市场价20元/斤折算,一只肉羊产值1600元,扣除成本500元,每只羊的利润达1100元。一只母羊产4只羊羔长成肉羊后净利润达4400元。每户养殖5只母羊,家庭年纯收入达22000元。”弄良庄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蓝玉韦为乡亲们算了一笔账。

2011年,广西启动了“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在全区范围内建设10片以上特色优质高效、连片在1000亩以上的种植示范基地或特色高效的养殖示范基地,每片示范基地辐射覆盖贫困农户1000户以上;扶持培植100家以上年销售额在一亿元以上、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扶贫龙头企业;通过示范基地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1000个以上贫困村成为产业化扶贫示范村,到“十二五”期末,力争示范村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以上。

土地有“身份”

农民有“权”有“利”

“放心了!这下放心了,有了这个红本本,再过一百年我都不担心喽!”今年7月17日,来宾市象州县百丈乡百丈村101岁老人潘美莲领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后说道。该证也是广西土地确权整乡颁证的第一本土地证。

当天,百丈乡举行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整乡颁证仪式,共向辖7个村民委、48个自然村的村民颁发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5547户群众喜领2.56万亩土地的“身份证”。

象州一直有“桂中粮仓”的美誉。这些年,百丈乡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当地有机稻的生产集约化和品牌化。但是,不少村民担心因为土地流转后地界不清,会受到损失。如今,土地有了“身份证”,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

“十二五”期间,通过确权颁证,广西释放出了农村土地的巨大潜力。农民承包经营权可以规范顺畅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有了基础,抵押、担保以及产权交易有了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涌现,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难题。

土地互换流转的“龙州模式”、连片流转开发的“富川模式”、集体股份合作的“横县朝南村模式”等多种适合广西实际、又代表先进经营组织理念的土地流转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以糖料蔗、蚕桑、秋冬蔬菜、亚热带水果、食用菌、茶叶等为代表的极具广西特色的支柱性农业产业。

据统计,目前广西连片承租农户承包地50亩以上的企业或大户达1.5万多家,总承租面积334万亩,占全区流转面积的四成以上。(据人民网南宁11月27日电)

新闻推荐

弟弟4岁被拐父亲苦寻无果郁郁而终三姐妹欲寻回失踪26年的弟弟

?三姐龚庆芳近照龚庆芳的大姐(右一)、二姐(右三)和两位姐夫在宜州市石别镇土桥村,有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6口之家,龚孟超、黄丽珍夫妇先后生下3女1男4个孩子。然而不幸的是,26年前,夫妻俩在福建打工时,家中...

马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马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