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孩子们围在老师身边从互联网了解外面的世界月日马山县

南宁日报 2015-12-25 09:05 大字

孩子们围在老师身边,从互联网了解外面的世界。

12月23日,马山县古寨中心小学六年级的潘泽锴和同学们开心地来到音乐室,拿起一把吉他认真地弹唱他喜爱的歌曲。曾经只有城里的孩子才拥有的音乐器材、实验器材、体育器材,而今,马山县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们也能“亲密接触”。

按照“撤小、合近、扩强、带弱”的工作思路,目前,马山县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高中3所,初级中学17所,村小学104所,教学点99个。

“近几年来,全县城乡中小学校园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在教育战线上奋战了多年的教师蓝庆武看到今天马山教育的变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宽敞、洁净、明亮的教室,宽阔、平坦的运动场,整洁卫生的校园环境不再是城里学校的专利,在马山县的村校里,这样的场景正一幕幕呈现,这是该县多年来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出的丰硕成果。

变化在乡村学校悄然发生

民兴小学,一个昔日教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经过改造后,变成了整洁、美观、生机勃勃的美丽校园。

如今,走进民兴小学,崭新的教学楼巍然屹立。幽雅的环境,绿树掩映下的校园内,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室……一应俱全。“经过改造后,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教学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民兴小学校长蓝克勋高兴地说。

天空飘起的毛毛细雨,丝毫阻挡不了蓝克勋激动的心情,他带着记者穿梭在每个教室之间,细细数着一点一滴的变化。曾经的民兴小学,连个像样的大门都没有,蓝克勋告诉记者,昔日学校的器材匮乏,仅有的器材只能杂乱无章的堆在一间杂物房里,没人管理。学生们不仅器材少,教室也很破烂,最糟糕的是课桌椅也不符合规格,高低无序。“自从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来,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得到极大改善,不但配齐了各种功能室,而且功能室的仪器设备配备得更新、更齐、更先进,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夯牢了基础”。

对于村里的孩子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学校有了计算机室,正在上计算机课的四年级学生袁雪芳告诉记者,电脑对于自己是一件很陌生的东西,平时只从电视上看到过,虽然老师办公室有,但自己从来没有碰过。“强烈的好奇心触发了孩子们渴望接受新事物的心理,他们希望能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内容,架起沟通外面世界的桥梁”,老师韦月青告诉记者,这些孩子们生长在农村,但对知识的渴望不亚于城里的孩子,如今这些电脑给他们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

在学校的图书室内,3600册图书让这里成为学生们畅游知识的海洋,“这本书真好看”、“让我看看这本”……学生们拿着课外读物,爱不释手。在这个小而简陋的图书室里,充满了浓浓的“悦”读气氛。

投入3.83亿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教室里,摆放整齐的桌凳、洁白透亮的墙壁,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走进古寨中心小学,很难让人把这所学校与农村学校联系起来。

“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办学质量,近年来我们投入大量资金,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马山县均衡办工作人员潘凤凰说。

据统计,2012年以来,该县共计投入2.75亿元,实施校舍建设项目389个,新建、改扩建、重建校舍389栋,总建筑面积18.25万平方米;投入1.01亿元,添置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器材、图书及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装备和课桌椅更新,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投入资金732.98万元,开展学校校舍墙面“黑改白”、门窗修缮、体育场地修缮等工作,校园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眼前的这栋教学楼是钢筋水泥结构的,比以前预制板结构的要安全很多”,古寨中心小学校长潘立美拿着手中的照片告诉记者,预制板结构的房屋比较简陋,2011年,利用“全面改薄”资金,古寨中心小学将教学楼推倒重建,改为建筑安全系数较高的钢筋水泥结构。

和古寨中心小学一样,马山许多学校因为一项工程而发生了变化。

潘立美所说的“改薄”工程,就是在2014年,为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启动的重大教育工程项目。

校园变美了,宿舍变干净了,这让更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学校。潘立美说,学校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的改变,让老师教学劲头更足,孩子们学习劲头也更足。

教育公平让孩子享受同等教育

场地破旧、硬件设施不齐全……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是马山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点,这也是南宁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

如果把一个学校看成是一个人的话,那么学校的基础设施就是人的骨架、脉络和器官,决定着学校的“人气”。一所有着斑驳教室、破旧宿舍的学校,是无法承担起义务教育之重的。2012年以来,南宁市加大教育投入、创新办学机制,有效推进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优质教育惠及普通百姓。

面对“择校热”“大班额”等热点问题,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有计划、分阶段逐步改善全市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中小学校建设与布局规划调整相结合、与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相结合,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的实力不仅体现在办学条件上,更体现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上。”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为帮助薄弱学校发展,市教育局在强校弱校捆绑发展的同时,注重放大名校效应,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从而达到‘增量重组\’的效果。”

2012年,南宁市率先在广西试行城乡初中学校共同体建设,积极探索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新路子,以“抱团”模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2012年至2014年,南宁市区建立6个城乡初中共同体,涉及25所直属学校、77所城区初中学校。一是每3—5所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结对形成“小联盟”;二是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与各城区、开发区农村初中学校的“大联盟”。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字里行间的调整,却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变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这就需要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加大对贫困薄弱地区的教育投入,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教育的福利,沐浴在公平教育的阳光下。

本报记者杨盛 文/图

新闻推荐

数字化信息采集系统助力建档立卡

本报讯(记者杨盛通讯员苏继松)近日记者了解到,马山县借助电脑软件开发公司的力量,联合组织研发精准识别贫困户数字化信息采集系统,构建县乡村三级精准识别移动互联平台,加快推进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提...

马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