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移民“移出”养殖业的新天地

南宁日报 2015-10-29 01:18 大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西云江水库开发建设,滕坚祥一家成了水库移民,从马路一边的那河坡搬到了马路另一边的永宁村。说起永宁村的水库移民,很多人都会竖起拇指点赞滕坚祥!

这8年来,滕坚祥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上了一条不断发展壮大的养殖之路。最重要的是,他致富不忘乡亲父老,下决心、有信心带领本村全体水库移民共同养殖致富,为“生态乡村”的建设加油助力。

不等不靠 自主创业养殖

近日,记者来到滕坚祥家,夫妇俩正在与滕德兵、滕济典等村里其他水库移民,共同商量如何建设黄牛养殖场。这几年通过养殖脱贫的滕坚祥,成为当地水库移民的榜样,大家纷纷向他学习养殖经。

回想起父辈自从1959年建设西云江水库移民后,来到永宁村那拉坡,一直靠种田为生,艰苦劳作了几十年也摆脱不了贫困的处境。生于1964年的滕坚祥,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却心怀大志,不等不靠,创新思路,独立自主,决心闯出一条养殖致富之路。

2002年初,滕坚祥便频繁外出南宁市周边,以及马山县、上林县等地,拜访各地养殖大户,苦学养猪养牛养鸡等技术,并开始尝试饲养。最初几年,滕坚祥夫妇俩从小范围养鸡、养猪做起,含辛茹苦,逐步摸索养殖技术、积累经验。

2005年,滕坚祥开始养猪。至2007年夏天,滕坚祥掌握了比较成熟的技术。他决定扩大养猪规模,并叫回在外打工的儿女,筹资建起15间猪栏,饲养10头母猪、约200头肉猪。之后3年,他的生猪存栏、出售数量每年都达到了约500头,收入颇丰。2011年,他建起了靓丽的两层半新楼房,被当地人称为“永宁村那拉坡第一楼”。

与时俱进 改变养殖品种

养猪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曾遭遇低谷。2012—2014年,由于受到全国经济萎缩的影响,生猪养殖业受到严重冲击,生猪销售价格很低,成为亏损养殖业。

滕坚祥面对这个现实,很快做出转变养殖方向的决定,开始饲养黄牛。2012年,他买回2头母牛试养,次年便产牛仔,逐步发展成牛群,最多时发展到14头。

每天早上,滕坚祥夫妇便到地里割好牧草,运到牛栏边的杂物房存放,每天喂牛两次。滕坚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次性养10头牛,按照肉牛两年至两年半可以出栏,母牛2年可配种、3年内可生牛犊,养10年牛,至少纯收入有好几十万,比出外打工强多了。

团结协作 带领村民致富

看准了养殖黄牛比养殖生猪好,滕坚祥决心扩大黄牛圈养规模。他还号召本村全体水库移民入股,充分利用空闲田地多可大量种草的优势,一起创建黄牛养殖场,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滕德兵早就打算跟着滕坚祥一起养牛了。他说,家里小孩太小,外出打工不方便。现在家里有五六亩旱地,以前种玉米、花生等庄稼难以维持生活,所以打算把旱地改成种牧草养牛。与滕德兵有同样想法的,还有20多户移民。

滕坚祥还是个热心肠的人,希望为家乡拓展多种养殖业。早几年前,他就介绍外地商友到本地投资。先后有四川省的郭老板投资养殖鸽子、浙江省的周老板投资养殖香豚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两位老板的养殖业均失败了,造成养殖厂房的闲置。于是,他与村里其他移民的兄弟姐妹们商议,决定租用闲置厂房作为养殖基地。

滕坚祥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坚信养殖业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多年来,他倍加珍惜当地政府组织的学习、培训机会,踊跃参加水库移民管理部门、五塘镇政府举办的各种学习培训,了解国家惠民政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学习先进养殖经验。

今年51岁的滕坚祥,已经是移民兄弟姐妹们的带头人、主心骨。今年以来,他多次奔走五塘镇政府、兴宁区水库移民局,为永宁村移民养殖场的成立、机构的落实、资金的筹集而忙碌。他还有个设想,养殖场发展起来后,再建设水库移民农家乐休闲基地,以养殖业带动农村休闲旅游业,提高当地移民的生活质量。

新闻推荐

记者黄骏通讯员卢明发记者昨日从市水利局获悉根

本报讯(记者黄骏通讯员卢明发)记者昨日从市水利局获悉,根据自治区近日对非汛期强降雨防御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南宁市防汛办组织各县区开展强降雨防御工作,全力避免人员伤亡,减少受灾损失。据市气象局11月...

马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