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找准“贫困症结” 开出“致富良方”

南宁日报 2015-02-10 09:52 大字

市质监局慰问乔老村贫困户。 谢应辉摄乔老村的新变化。 谢应辉摄

本报记者 杨玲通讯员谢应辉

乔老河畔是吾家, 君若闲时来喝茶。

“天时”与“地利”的融合,造就了马山县古零镇乔老村“山水映农家”诗画美景。就是这些在外人看来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对于64岁的村民苏汉辉老人来说,他更关注的是刚刚换届的村委班子,能否想方设法让自家房前的路再修一下,让自己的收入再增加一些,好让小孙子能穿得暖一点,吃得好一些。

为了尽快让苏汉辉老人的期盼变成现实,2012年,南宁市质监局选派一名科级干部担任驻乔老村第一书记,开启了定点扶贫帮扶乔老村的路程。转眼间3年过去了,昔日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围绕生态农业和旅游发展走出产业之路,小都白屯也由昔日的贫困屯变成了今日的示范村。

1

准确“把脉” 开启“乔老模式”

“一年有一个基础,一年上一个台阶”,这是2012年南宁市质监局对定点帮扶乔老村所制定的目标。要完成这个目标,必须找准贫困之“脉”。

乔老村群山怀抱,村中有河。长久以来,种养和劳务输出是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但对于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村民来说,靠种地其收入可想而知。南宁市质监局派驻该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谭统宏,在充分听取质监局领导的意见建议后,结合实际提出了打造“乔老河一河两岸生态休闲现代观光农业、农家乐旅游”为一体的扶贫开发思路,按照“生态家园,和谐乔老”的建设理念,引导村民迈开了脱贫的步伐。

要打造生态旅游,首先要解决环境卫生问题。为此,南宁市质监局从有限的经费中拿出1万元资金,给乔老村15个自然屯建设了29个垃圾池,使村民养成了生活垃圾统一放置的好习惯。

自从垃圾池建立起来后,在市质监局先后派驻该村的两任第一书记谭统宏和陈波的引导下,以及村委主任潘宏贤的示范带领下,乔老村“两委”发动村内每户居民每月主动交费3元,作为垃圾清理经费。2013年以来,乔老村15个自然屯的667户村民全部交纳垃圾清理费用,困扰该村3200多人口的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因此迎刃而解。村里的专职环卫工熊文启每天从上午6时至下午1时,走遍全村29个垃圾池,将池内的1—2吨垃圾用三轮车清运到村垃圾收集中心,古零镇政府组织的垃圾清运工再将垃圾送到马山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由此形成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清除模式。因该模式源于乔老村,故被称为“乔老模式”。随后,“乔老模式”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活动中,被广西各地迅速推广。

“局长2012年和我结对子,他说我如果有困难可以找他,我就把局长的手机号码写在家里的墙壁上。”见到村民苏汉辉时,他正赶上幼儿园的孙子回家吃午饭。一进家门,他就指着墙壁上的号码高兴地告诉记者。

苏汉辉老人口中的“局长”,就是南宁市质监局局长李善钦。在乔老村组织开展“结一联五”“一帮一”活动,质监局的局长、党组书记分别与村党总支部、乔老党支部、5户基层群众建立直接联系关系;党员、干部69人分别与一户贫困户结对联系,实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指导。

29个垃圾池美丽了生活环境,1套办公桌椅拉近了“两委”班子与广大村民的距离,1间档案室完善了村级档案管理,1座产品质量安全咨询服务站直接使村民从中受益,一次“忆党恩”座谈、一场“我们永远跟党走”文艺联欢温暖凝聚了村心民情,一间“儿童家园”更是广受幼儿园小朋友欢迎。修建乔老路口至那龙屯、乔老至六灯屯的水泥路,维修小都白环屯道路至公条屯、巴林屯道路,修建小都白屯拦河坝附属码头、修复拦河坝……细数乔老村的变化,苏汉辉老人喜上眉梢。在他的笑容里,我们看到了打造“一河两岸生态休闲现代观光农业旅游”正在蓄势待发。

2

多方“化缘” 走出产业开发之路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话一点也不假。对于乔老村的帮扶,南宁市质监局深知“舞台”搭建好了,光自己“唱戏”还远远不够。为此,该局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乔老村的扶贫开发。2013年以来,先后引入广西广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康佳龙农牧有限公司、广西瓶装水协会、马山县金伦天然山泉水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或组织支持乔老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教学扶持,改善民生。

作为乔老村招商引资的典型,广西乔老爷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覃健回忆起当时考察乔老村的情景仍记忆犹新。覃健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投资在乔老村,就是被小都白屯群众的诚意所感动。质监局在乔老村所打下的群众基础,仅用一晚上的时间就完成补偿协商,他被村民迫切要改变的愿望所打动。如今,呈现在覃健面前的是皆大欢喜的结果。后来,该公司征用小都白屯全屯土地建设农业果蔬大棚130个,种植露天蔬菜80亩,种植木瓜、旱藕160亩。广西西能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额1.2亿元,在古零镇下辖的乔老村与另外一个村建设绿色农业旅游度假山庄, 2014年已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资金。该项目已被自治区立项,作为现代绿色农业旅游休闲度假示范点。

扶贫先扶智,帮人先帮技,引导村民“自力”发展,是南宁市质监局扶贫开发一直坚持的理念。村民曾文和记者算了一笔账,2013年上半年,他在质监局的帮助指导下种植了百香果,不到2年的时间,就把20多万元的成本收回来了。用他的话来说,“2015年就是纯赚的了,一年能卖三批,至少有10万元的收入”。

身有残疾的村民韦丽青利用自家住房靠近村内中心广场的优势,开了一间小卖部。“生意还不错,自己干点力所能及的活,能帮助家里减轻一点负担。丈夫外出务工,每天赚钱也不容易。”韦丽青开心地对记者说。

虽然,并非每个村民都能像曾文那样快速地走上致富道路,但不少村民也能像韦丽青那样自给自足。对此,南宁市质监局接替谭统宏担任该村第一书记的陈波告诉记者,引进企业对村中土地进行流转,一方面,村民每年可以获得固定的分红作为稳定收入来源,另一方面,村民劳动力从土地耕作中解放了出来,既可以到村里的企业工作,又可以做点小生意,或是外出另谋它途。总之,村民增加收入的渠道多了,选择的谋生的面也广了。

竹鼠养殖,金银花、百香果、大棚蔬菜、中药材种植,乡村旅游……乔老村围绕生态农业和旅游发展的一系列产业开发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据市质监局局长李善钦介绍,他们将从农业产业标准化种植、地域特色品牌创建、产品质量安全保证等方面着手,全力支持乔老村村民走向“自力”发展。

3

昔日贫困屯 变成今日示范村

这几天,小都白屯的村民卢爱龙心里一直很高兴,因为在刚过去不久的马山县第八届文化旅游美食节期间,她光卖烤红薯一项,就收入3000多元。受益于小都白屯的建设浪潮,卢爱龙还找到了一份为建筑队煮饭的活,每天报酬50元。

2015年1月7日,小都白屯迎来了“南宁市综合示范村”建设验收工作,历经半天的检查后,除一些细节部分需完善外,基本上通过了市级综合示范村验收,规划图中“山水映农家,诗画小都白”的场景变得名副其实。

很难想象,就在一年前,小都白全屯85%的房屋还是砖混结构,其中25户为一层住宅楼,35户为二层以上楼房,12户为瓦房住户。屯内建筑杂乱无章,部分房屋横跨路面上空,群众建筑挤占道路严重,屯内无法通行小型汽车,破旧猪圈牛栏鸡舍厨房达88间。

2013年10月,小都白屯被定为南宁市12个综合示范村之一进行重点打造;同年11月,示范村规划通过市级联审;12月,南宁市政府对小都白综合示范村规划进行了批复,一幅新农村建设画卷徐徐展开。

危房改造,民居迁建,猪圈牛栏鸡舍重建,道路、供水、电气、排水、排污进行系统改造……一年来,共整合投入资金3256.32万元,使得示范村面貌焕然一新。短短一年时间,综合示范村建设不仅展示了独特的水车文化和浓郁的壮乡风情,更让人看到了各级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有力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建设提供。

如今,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市级综合示范村正挺立在乔老河畔。正如村民们所期待的那样,具有了“都来·都有,都得·都旺”气度及“力小志大,百折不挠,后来居上”精神的小都白,将不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乔老村多项产业蓬勃发展相互催化,乘着“美丽南宁·生态乡村”的东风,扎实开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新闻推荐

书法家下乡挥春

本报讯(通讯员陆晓丽韦生权)“你们写好春联后我们收工回来自己拿就行了,这样多耽误功夫……”“我喜欢这幅”“帮我写这幅”“往年只能上街买春联,今年春联自己送上门来啦”……在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

马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马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