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投资千万元保护青山绿水带老乡致富 马山县古零镇经济能人李荣光说,这是他和家人表达对家乡之爱的一种方式

南宁晚报 2014-09-04 19:52 大字

李荣光向游客介绍弄拉自然保护区的规划

10万元、20万元、30万元、超过40万元,近几年来,广西马山县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的125名股东得到的分红每年加倍增长,这源于弄拉人百年来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得益于当地经济能人李荣光2007年与家人商量之后,决定先期投入1000万元启动资金,建立合作社发展旅游业,带动乡亲们致富。“1000万到城市就能买一两栋别墅,投到家乡至少能给乡亲们修条路拉上电用上自来水,还能保护老家的自然环境。”李荣光坦言,弄拉人都爱自己的家乡,这是他和家人表达对家乡的爱的一种方式。

看准商机在改革开放中掘下千万身家

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海拔高600多米,全屯23户125名居民散居在不同的10多个小山头上,总面积为2555亩,但却是“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李荣光五兄妹便生活在这样环境恶劣的岩溶山谷里。1979年,全屯人均粮食不足90公斤,人均收入为85元。改革开放后,担任村干的李荣光本有机会入编,做个公务员,但在那个人心思动的年代,他并不满足于现状。

“我说要下海,外公和一些老人都不同意。”李荣光说,在他一再坚持下,老人终于同意了。上世纪80年代末,当地政府正号召农民种植龙眼,发家致富,李荣光也下山承包了700多亩耕地种植龙眼、荔枝等经济作物。“除了种果树,我还培育了果苗,很多果农都到我这里购买果苗。”李荣光从这项事业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改革开放后,许多人都富裕了起来,要改善自己的住宿条件,我就开辟了石场和建材厂。”李荣光觉得,这两次他都看得很准,这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他已经积累了近千万的身家。

而今,李荣光的果场、滑石矿粉厂等当年让他发家的企业还在,这些企业每年都能给他带来300万元以上的收入。

致富不忘乡亲投千万元回乡发展旅游

时间回到2007年,此时李荣光正带领着当地数百村民在南宁市做建筑,在外漂泊多年,他和老乡们都有些疲倦。“我回去当然可以了,不过他们跟我干了这么多年,回去靠什么养家呀!”李荣光说,他开始回老家找一些项目,并多次到外地学习考察。

此时,广西正在全力发展旅游业,从中得到灵感的他觉得自己的家乡弄拉屯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完全可以再“靠山吃山”,在老家的生态环境上做文章,发展旅游业,既给合作多年的老伙计带来稳定的收入,还可以让老家未脱贫的乡亲发家致富。“我女儿告诉我,我们这点家产到城市也就只可以买一两栋别墅。”李荣光的家人都很支持他的想法,“即使发展不起来,也能把路修好,通水通电,对家乡未来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带着这样的信念,李荣光带着自己的1000多万元回到了家乡,准备投资发展旅游业。

可是,起初村民们并不理解和支持李荣光。“大家都有顾虑,怕失败了什么都没有了!”弄拉居民李梁富说,当时村民依靠砍伐竹子、采山药等,每年还可以有10多万元的收入,把地都集中起来成立合作社,收入都没有了。

后来,李荣光带着村里的骨干到外地考察,并首先拿出10多万元来给村民分红,大部分村民才开始支持他。

保护区基础逐步完善社员分红逐年增加

村民们同意之后,2007年,李荣光自筹资金开辟了一条长达4.5公里的盘山沙石路,并成立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25户125名居民以耕地46亩,山林4434亩入股,占60%的股份,投资商李荣光则占股40%,弄拉通过生态旅游保护环境,实现居民增收致富之路由此开启。

近7年过去,李荣光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把盘山沙石路硬化,并在弄拉自然保护区内建起了停车场、广场、普陀寺、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2014年8月21日上午10时,记者在弄拉自然保护区看到,有100多名工人正在景区内忙碌,“我们在古零街上给每户人家建了400平方米的别墅,已经有14户搬出去住了。”李荣光告诉记者,将来还要在景区内建游泳池等游乐设施,弄拉的居民都要搬到外边去住,土地才够用。

弄拉保护区绿色成片,绿树成荫,李荣光觉得“这是老祖宗留给后代的财富,弄拉人有义务把这笔财富传承下去”,而传承这笔财富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护生态发展旅游。

据了解,随着弄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从2010年开始,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已经获得了分红。“10万、20万、30万,今年看见的已经有40万了。”社员李梁富承包了弄拉的停车场,一年的费用为16万元,目前停车场已经给他带来了30多万元的收入。“每辆车停车收10元。”李梁富说,现在每天来弄拉旅游的车辆有100多辆,给他带来的收入有1000多元,他坚信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分红和经营相关生意带来的收入会越来越多。

新闻推荐

马山县古寨瑶乡成立30周年大变样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是30年前35倍

群山环抱的古寨瑶族乡本报记者梁枫摄村民表演民俗《跳堂舞》祈求幸福吉祥本报记者梁枫摄■本报记者黄呈开“30年前建乡时,我们的公路只有3条,长7公里,人均年收入只有131元。”马山县古寨瑶族乡乡长...

马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