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警方免费帮“伊尔”做DNA鉴定并输入数据库,并再次带“伊尔”进山调查 园艺场老住户说 像是工人“高佬”的儿子

南宁晚报 2014-07-13 20:32 大字

83岁的老队长(右)回忆往事 本报关于“伊尔”寻亲的报道当地老住户伍世长(中)说,“伊尔”像是曾在园艺场打工的“高佬”的儿子,这座红砖瓦房是“高佬”一家人当年居住的地方

■本报记者 潘国武实习生 黄秋萍 文∕图

“伊尔”在邕武路留肖坡附近鱼塘打工的两天时间里,老板说他干活有力勤快。不过,“伊尔”此前在邕武路中纤里的沥青加工厂,只做一个小时就被“赶走”。他为何被“赶走”?那座“伊尔”认为“童年曾待过的水泥砖房”,有没有人看过?记者昨日采访中了解到,警方将给“伊尔”做DNA数据入库登记。民警说,如果寻亲的人也做过DNA数据入库登记,通过比对就可以知道结果了。

警方表态 免费帮做DNA鉴定并入库登记

何日新居住在江南区苏圩镇。7月11日,他跑来南宁看望“伊尔”,因为年纪大加上来回跑,累得不轻。12日中午,他给记者打来电话说,自己睡过头买不到《南宁晚报》了,“不知DNA鉴定结果如何”。

得知DNA鉴定结果要两个星期后才得出结果,何日新“有些后悔”。他说,自己11日在兴宁公安分局腰塘派出所时,如果叫民警帮抽血验DNA,心中就不会过多存悬念。

而1999年的一个下午5时许,韦秀爱女士带着5岁儿子外出买菜时,儿子不慎丢失。寻找无果后,他们曾到公安机关做过DNA数据入库登记。“我身高1.65米,我老公蓝共福身高1.7米。”韦秀爱带着哭腔说,她是马山县人,儿子1994年出生,如果不出意外,他今年已经20岁了。如今,韦秀爱夫妇仍抱着找回儿子的希望,不肯注销儿子的户口。

来电中,很多寻亲读者表示,如果“伊尔”和木材老桥吴济宇的DNA结果配对不上,“我们就去验血”。

对此,腰塘派出所民警胡良栓说,上级领导已经同意免费给“伊尔”做DNA鉴定并将数据入库登记,“如果寻亲的人也做过DNA数据入库登记,通过比对就可以知道结果了”。

进村调查 老住户说像是“高佬”的儿子

7月10日,“伊尔”在北湖园艺场的村里看到水泥砖瓦房和学校时,认为“那是童年时曾经待过的地方”。11日,胡良栓曾跟“伊尔”去看过。因已经是傍晚7时许,天色已晚,胡良栓没能找周边居民作详细了解。

12日,胡良栓带着“伊尔”再次进山。过了邕武路中纤里的沥青加工厂往坡顶走一段路后,下坡折回头到第二个坳口。在村头,菜农伍世长正用三轮车拉东西往村里走。伍世长是广西鹿寨人,今年57岁,在园艺场待了20多年。

见到伍世长,“伊尔”躲在车里不敢出来。

原来,“伊尔”7月9日在邕武路中纤里沥青加工厂只做了一个小时的工,拿到100元工钱后被伍世长赶走。伍世长是沥青加工厂老板的亲戚,其叔父原是园艺场保卫主管。由于此前没有听说园艺场有小孩走失的报警,他便怀疑“伊尔”的身份。

回到家后,伍世长和妻子梁阿姨聊天,才发现“伊尔”像是“高佬”的儿子。“高佬”曾在园艺场帮人打工。伍世长的女儿读小学一年级时和“高佬”的儿子同班,在家里,女儿经常诉说“高佬”的儿子笨。

“高佬”是哪里人?真名叫什么?伍世长和梁阿姨都摇头说“不知道”。而伍世长的女儿小伍见到“伊尔”后说,“记不起小学三、四年级前的事了”。

印象深刻 “我的童年肯定是在这里待过”

“高佬”身高1.8米左右,是一个烟酒不分家的人,喜欢赊账。在伍世长的印象中,“高佬”有4个儿子,当时就居住在园艺场的红山坡脚下。

那是一座有20多平方米的红砖房,有5米多高,房里分有上下层,上层是睡房。屋外,是水泥砖和石棉瓦砌建起的小棚,那是煮饭和洗澡的地方。

“伊尔”在房里上下打量后,推开胡良栓和伍世长走出外面,双手捂脸,沉默良久,“这个地方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了……”

红山坡所在的位置,属于当年北湖园艺场三队的土地。

伍世长接连打了几通电话后说,上世纪90年代,园艺场三队老队长是马运陆,“也许他可能知道‘高佬\’的信息”。

我们爬过红山坡右转上另一道坡后,来到“伊尔”所说的水泥砖瓦房。水泥砖瓦房位于村道岔口,周边竹林茂密。穿过村道,往前行驶近10分钟就驶上园艺路。“伊尔”指着“南宁市园艺路学校”说,“总感觉我很熟悉这个学校”。

红山坡的水泥砖瓦房、沿路上的竹林、园艺路学校,将这三个地方贯穿成一条线路后,“伊尔”说,“感觉很真实,我的童年肯定就是在这里待过”。

老队长说 “高佬”当年带着孩子一起搬走

马运陆今年83岁,耳清目明。他拄着拐杖从楼上走下来,一见到“伊尔”就问,“你不就是‘高佬\’的儿子吗?”

对于当年的事情,老马娓娓道来。

原来,“高佬”是广西灵山县人,当时在三队养鸭,他的老婆是马山县人。据老马回忆,“高佬”的年龄应该和伍世长相仿,“人长得精瘦,能说会道”。

“高佬”和妻子离异后,“高佬”负责抚养两个大儿子。马运陆指着“伊尔”说,“当时最小的那个儿子就是你,经常跑到家里玩,糖果、水果什么的,你的衣服口袋装满后才走。”听说,“高佬”的老婆去了北海,以卖鱼为生。

在老马和伍世长的印象中,“高佬”是在二儿子读二年级的时候搬走的。

从园艺场出来,“伊尔”叹了一口气说,“如果‘高佬\’真的是我的爸爸,我理解他当时的苦衷,背井离乡也是生活所迫。爸爸妈妈给了我生命,那是我一辈子都值得感谢的事情”。

老住户口中的“高佬”,和“伊尔”长得很像的吴济宇,谁会是“伊尔”的父亲?胡良栓说,在还没调查清楚之前,都不好下结论。对此,本报将继续追踪报道,敬请关注。

[请大家帮帮忙]

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您有“伊尔”亲生父母的线索,请致电本报热0771—5530111,让我们一起来帮“伊尔”回家。

新闻推荐

“体育下乡”走进马山 奉献爱心捐钱捐物

太极绣球好看不易学本报记者林飞摄本报讯(记者林飞)“再来一局吧,还不过瘾。”南宁和马山的两支老年排球队在马山县体育馆进行完一场比赛后,双方都是意犹未尽,于是打起了加时赛。昨日,南宁市“迎世锦赛...

马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