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南宁率先建立中心 服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南宁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纪实

南宁晚报 2014-04-17 04:23 大字

■本报记者冼敏

以“五比五争”为载体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开展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工作,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13456”立体服务平台获高度肯定……近年来,南宁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亮点频现,2013年9月,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13个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试点城市之一。

深入创建活动 扶持重点地区

2011年3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督促指导和奖励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指标列入南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

2012年3月起,南宁市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比五争”活动在全市各县(区)、模范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学校、单位、家庭和个人中广泛深入开展,先后培育了28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点。南湖公园李明瑞、韦拔群烈士纪念馆,昆仑关战役旧址还被命名为全国、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

在创建活动中,南宁市还采取倾斜措施,大力扶持民族聚居区的发展。2009年至2011年,南宁市将民族乡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列入2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连续3年投入资金1亿多元,实施村屯道路、人饮工程、水利、文化、教育、卫生等项目300多个,解决了马山县古寨瑶族乡、里当瑶族乡和上林县镇圩瑶族乡基础设施薄弱、生存环境恶劣、持续发展能力差问题。民族乡帮扶力度之大全国少见,得到了国家民委的高度肯定。

建立服务平台 推动公共服务

南宁市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首批7个试点单位之一,还注重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城市归属感,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从2009年开始,南宁市构建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13456”立体服务平台。目前,全市39个街道(乡镇)均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中心,332个社区(村)均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站,并组建了1100人的协管员队伍,为流动人口实行一站式服务。

南宁市在全国还率先建立了一个市级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构建了市、区、社区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同时,建立了5支服务队伍,包括民族工作干部骨干服务队、社区民族之家服务队、少数民族联谊会会员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伍等。它们为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经商就业、住房租赁、子女入学、法律援助、困难补助、清真食品等服务内容,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和联谊行动,切切实实地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使他们迅速融入城市生活。

发展民族文化 助力经济发展

在创建活动中,南宁市紧紧围绕民族文化灵魂,全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保障民族地区基层文化设施有效运转。同时,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建立35个濒危项目传承培训基地,并做大做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品牌,塑造挖掘民歌、弘扬广西本土文化的民歌盛典。如,“一声所爱·大地飞歌”2013新民歌音乐季,大型壮族歌舞剧《百鸟衣》《妈勒访天边》《锦宴》《绣球飞》《梦幻刘三姐》等精品民族歌舞剧,以及隆安“那”文化、马山三声部、上林“渡河公”文化等优秀民族文化遗产节目。

最具特色的是,从2011年起举办的南宁市民族文化“三进”活动,即民族歌曲进酒店、民族风情进校园、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进机关,掀起了一阵阵民族文化普及的热潮。

此外,南宁市还用活用足民贸民品生产优惠政策,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壮大助力。2011年,南宁市率先在全国地级市设立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发展专项扶持资金300万元,2013年增加到500万元。“十二五”期间,南宁市共有48家企业通过国家民委、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的审核,增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总量居全国第二位,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区第一。

新闻推荐

党员企业家助学

昨日上午11时左右,10多名民营企业家冒雨带着50张办公用椅、学习体育用品一批,来到了马山县林圩镇大塘小学进行爱心助学活动。据悉,大塘小学地处马山县西部,学生均属农民工子女,该校教学设施比较落后,有...

马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马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