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反弹琵琶”建文化“文明之风”遍桂中 ——来宾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观察

广西日报 2013-08-07 18:19 大字

本报记者 陈 坤 

本报通讯员 韦鹤群 陆 亮 黄志武 文/图

抓公共文化服务,边远贫困地区基础差、难度大,但群众更需要。可以“反弹琵琶”,从边远贫困地区抓起。对边远地区的文化建设应加大投入,加强资源整合,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使这些地区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实现跨越发展,达到适合需要的较好水平。

文化建设如何“反弹琵琶”?来宾市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无疑是一个生动体现:如今,来宾市724个行政村村村都有高标准的灯光篮球场、文艺舞台、图书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全市组建了1297支农民篮球队、1012支农民文艺队,一年推出1万多场比赛和文艺演出,各类“草根文艺”节目不计其数,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来宾市200多万农民曾经的梦想成为现实。

该市虽然经济总量在全区排名靠后,却成为我区惟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创建城市,“来宾模式”正在西部地区推广。

1资源整合 小城市吹响“文化集结号”

“一年里各种文艺表演几十场,每个月图书室借阅量平均达500人次,平时村民们到村里的文化中心下棋玩耍跳舞。”武宣县禄新乡长岭村党支书黄恩蒙告诉记者,在2009年以前,村里惟一的文体设施就是一张破旧的乒乓球台。

4年前,文化投入不足、文化设施贫乏与群众的需求矛盾突出,这在来宾市有着共性:当时,在农村文化方面的投入不到文化投入的10%。全市724个行政村只有42个文艺舞台、134个篮球场,文化综合楼为零。当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来宾市不少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与此相矛盾的是:来宾市的群众历来有喜爱文艺活动和体育运动的传统,每在农闲时,“男的打球女的跳舞”常常是有文体场所的村屯的一道亮丽风景。但由于活动场所的缺乏,生产之余文化生活相当匮乏,赌博、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

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2008年11月,来宾市这个西部后发展地区的小城市吹响“文化集结号”——开始实施“求乐、求知、求技”的“三求”文化惠农工程。该工程规划用3年时间在全市724个行政行高标准建设“八个一”工程,即每个行政村建设一栋200平方米的文化综合楼、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篮球场、一个公厕、一个垃圾池和一个小广场,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

该市文化新闻出版局领导介绍,截至2011年,这一文化惠民工程已经在全市724个行政村全部实现。该市文化惠农工程也得到国家和自治区的肯定:中央文明办正将来宾市的经验和做法向全国推广,国家文化部上报国务院,拟在全国推广来宾市的经验,自治区连续多年把此项工作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广西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在全区推广实施。当年5月,文化部、财政部正式把来宾市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由此,一场声势浩大的旨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向纵深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成果全民共享的创建工作在全市拉开序幕。

经济发达地区要建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且不容易,后发展地区更加难。工程开始之日起,该市就面临着资金难题。

“从实践来看,整合各方资源是解决资金难题的‘法宝\’!”该市领导介绍,来宾市借助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力量,把投入到农村的各项涉及农村公共服务的分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确保有限的资金能用到实处。同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综合利用各地原有的闲置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选材,凸显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统筹推进设施建设。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培训作为建设主体的农民工,确保建设符合标准、保证质量。

诸多措施彻底改变过去各职能部门主导建设存在的各自为战、建设分散、功能单一以及标准、规格不一的现象,使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科教、党员教育方面的资金,朝一个方向投入,形成一个合力,共同建设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据统计,创建以来,来宾市全市累计共投入各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建设约30亿元。

2 长效机制 舞台“不落幕” 球赛“不散场”

每到傍晚时分,不论是县城、乡镇的广场还是农村的篮球场、戏台上,都能看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欢快的音乐中,一个个身影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许多人发现,象州全县上下都兴起时尚的广场舞!

是什么让象州群众变得“潮”起来?该县文体局局长罗钰说:“这全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的功劳。”

“以前我们也想跳舞,但没场地。后来村里建好篮球场和舞台,我们就自己买了音响,每天晚上都有一两百人来跳广场舞。”大乐镇农民覃月英告诉记者,只要有场地,大家就能搞活动。

夜幕刚刚降临,一群群中老年村民放下农具,女的换上多彩的演出服装排练节目,男的则三三两两来到灯光篮球场打球……这些“泥腿子”文艺队、篮球队激活乡村的文化体育氛围……这是记者近日走进北更乡看到的一幕。

“唱唱跳跳、打打篮球,大伙的话也多了起来。”该乡下交波屯蓝月怡高兴地说。

类似的场景,不仅仅是在象州和忻城,在来宾市六县(市、区)每天都在上演。一些村民如此总结来宾农村的文艺表演和体育赛事:“永不落幕的舞台,永不散场的球赛”。

来自该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的统计显示:全市724个行政村已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综合楼807栋、农家书屋770个、文艺舞台883个、灯光篮球场1072个、乡村少年宫837所,组建农民文艺队1012支、农民篮球队1297支。自2009年初至今,各类民间文艺表演超过两万场,各类民间体育赛事超过两万场。

乡村文化体育繁荣,除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外,亦得益于该市的长效管理机制。该市文化新闻出版局领导介绍,通过狠抓免费开放活动、文化大展演活动、读书活动、培训活动、品牌文化活动、学习宣传活动、文化结亲活动等,并使之形成常态化,取得显著效果。免费开放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已形成“市级天天演、县级周周演、乡镇月月演、村级季季演”展演体系的文艺大展演活动。自开展以来,共开展演出活动500多场,演出节目3000多个,受益群众超过120万人次。此外,面向基层、面向农村、资源下移的“文化结亲”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去年,全市各单位共开展送戏下乡3000多场次,受益群众达200多万人次,送书下乡达20多万册,送电影下乡5800多场,举行篮球比赛1900多场次,观众人数达18万多人次。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先行,城区文化设施亦随之跟进。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截至去年12月,来宾市级设施网络从无到有,已经建成大剧院、博物馆、体育馆及创业和规划馆,6个县级“两馆”全部达到部颁三级馆标准,全市70个乡镇(街道)共设置有综合文化站67个,设置率为96%。

3 文化向下 “春风化雨”孕育“文明新风”

年初,忻城县和马山县交界的5个村屯通过“篮球外交”顺利地解决多年的林地纠纷。

兴宾区凤凰镇长福村自从建起球场和舞台,农民们纷纷从牌场转战到球场和舞台。特别是每晚7时以后,全村男女老少100多人就集中到文艺舞台上。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纠纷也随之减少。

“哨子一吹,打架不去;锣鼓一响,麻将收场。”忻城县思练镇石龙村,以前由于缺乏公共娱乐设施,农闲时经常出现青年赌博、斗殴现象。随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成使用,该村风气日善,昔日的治安混乱村变成“文明示范村”。

忽如一夜春风来,文明之花村村开。近3年来,全市集体上访的批次和人次分别下降24.84%和43.38%,农村治安案件下降67%,农村三大纠纷案件下降37%。

在来宾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放大。

随着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涌现出一些先进典型。例如,武宣县桐岭镇大祥村大祥农民文艺队是远近闻名的文艺队,年均到周边村镇演出60场以上,节目皆为自编自演,并规定有赌博、打架等行为的村民不许做文艺队员。他们还成立大祥文艺队党支部,几年来在文艺队里发展党员13名。

该市市委组织部领导表示,在全面完善全市设施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逐步成为党委、政府与基层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量的阵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基层政权。

新闻推荐

马山县倾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升级版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地处广西大石山区的马山县...

马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