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勤于思变,采用省力化养蚕模式种桑养蚕 昔日贫困户变成致富带头人

南宁晚报 2018-02-10 08:55 大字

范恒介正在为第二养蚕厂房做基建准备本报记者 段柳健 摄

隆安县古潭乡育英村的范恒介,曾经的贫困户,因“勤于思变”,如今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能人。2月7日,站在村口远处一块已经平整出地基的林地里的范恒介开心地对记者说:“这里要修建一个全新现代化养蚕大棚,将作为我的第二个养蚕厂房投入使用。”

学习种桑养蚕技术致富

与一些致富能手不一样,范恒介创业之初,既没有外出打工赚的第一桶金,也没有殷实的家底,且他们家还是村里“因学致贫”的贫困户。俗话说,人穷志不穷。2013年在帮扶干部的影响下,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学有一技之长”。

同年,范恒介用家里的2亩地种桑树,并到平果县学习种桑养蚕技术。“当时,2亩桑园可以养蚕7张。”范恒介说,尽管只是一次试养,但他和爱人格外认真对待,还得到了当地农业局技术人员的帮助。经过精心饲养,那年产茧560斤,收入1万多元。尝到种桑养蚕的甜头后,即使在2015年蚕茧价格只有每公斤30~32元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走种桑养蚕之路。

范恒介利用自己的26亩土地和承包村民的10亩低产丢荒地扩大种植面积达38亩,建造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简易大棚,采用“规模种植+简易大棚+枝条育”的省力化养蚕模式,走上了种桑养蚕脱贫致富的道路。令人惊喜的是,2017年获得大丰收,实现养蚕年产值129600元,年均纯收入93440元,人均收入18688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了古潭乡养蚕脱贫致富的能手,也成了隆安县十里八乡争相效仿的种桑养蚕致富带头人。

毫无保留传授经验技术

范恒介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不忘乡邻,主动邀请贫困户到他的桑园、蚕房参观学习,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他们,甚至在自己桑叶有结余时,还无偿提供给乡亲们。古潭社区的一个贫困户,看到范恒介养蚕既能发家致富,又可以在家带孩子,也动了种桑养蚕的念头。繁忙时节自觉到范恒介家一边帮忙一边学习。通过学习及范恒介的指导,2015年投产种植了4.5亩的桑地,2016年收入已达3万元。 除了近邻,远在屏山乡、都结乡的许多新养蚕户也有到范恒介那里参观学习过。

现在,在范恒介的示范带动下,育英村已有十几户种桑养蚕,每户都有10亩以上的桑园,人均养蚕纯收入达7000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扩大产业让更多人致富

2018年初,还未正式进入养蚕季节,范恒介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他采购各种建筑材料,将要新建一个300平方米的养蚕大棚和扩种30亩桑园。他说,为提升蚕茧产量和质量,他要在新建的养蚕棚里设计自动化轨道,给大棚配套更多省力设施,不仅可以节省更多空间养蚕,还可以更高效率地喂养蚕宝,生产出更多优质的蚕茧,不断扩大自己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发家致富。

新闻推荐

向技术要更大效益 南宁市产业扶贫一线报道(一)

本报记者杨静种桑养蚕是邕宁区那楼镇的传统优势产业。围绕桑蚕业,那楼镇各村屯成立了不少专业合作社,其中,中山村的南宁市齐兴桑蚕专业合作社名声在外,合作社给那楼镇80%的养蚕户供应小蚕,同时辐射周...

隆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