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向技术要更大效益 南宁市产业扶贫一线报道(一)

南宁日报 2018-02-06 06:25 大字

本报记者 杨 静

种桑养蚕是邕宁区那楼镇的传统优势产业。围绕桑蚕业,那楼镇各村屯成立了不少专业合作社,其中,中山村的南宁市齐兴桑蚕专业合作社名声在外,合作社给那楼镇80%的养蚕户供应小蚕,同时辐射周边乡镇、县区。

“技术推广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这是南宁市齐兴桑蚕专业合作社践行的理念。正是秉持这样的理念,合作社成为桑蚕产业发展的有力推手。

小蚕织就脱贫致富路

正值寒冬,还没到养蚕的季节,南宁市齐兴桑蚕专业合作社的小蚕共育基地显得很安静,12间小蚕共育示范室也关上了门,静候新的一年养蚕季的到来。

合作社创建于2013年,先后投资160多万元建设了小蚕共育基地,基地占地6亩,桑园80多亩。“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小蚕在1—3龄期体质比较虚弱又易引起蚕病的暴发,小蚕共育就解决了这些不足。小蚕养到3龄期再分发到蚕农手中,确保了大蚕安全,实现蚕茧优质高产。”合作社的技术员淡有兴向记者解释了小蚕共育基地的作用。

记者看到,在靠墙的地方,放着新购进的一批竹匾,这是蚕宝宝的“床”。“去年蚕茧价格比较好,每公斤均价60元,所以今年蚕农应该会增加。去年合作社共育蚕种3.2万张,今年预计将突破4万张,我们得提早做好准备。”淡有兴告诉记者。

在不少地方,蚕宝宝的“床”已从竹匾换成了塑料制品,但基地试用过后,还是坚持用传统的竹匾,淡有兴认为竹匾通气性更好,这其实也是一种“技术”。“种桑养蚕,技术就是生命线,不讲技术绝对不行。”淡有兴说,比如小蚕共育中,湿度、温度、光度、消毒都非常讲究,否则养蚕成功率就会下降。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广西“十佳小蚕共育室”,每年向那楼镇80%的养蚕户供应小蚕,还辐射周边邕宁区的4个乡镇,以及马山、上林、隆安、龙州等县,常年合作的农户有1200多户。

合作社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特别是合作社创建了阳光助残示范基地后,那楼镇及周边乡镇100多名残疾人通过种桑养蚕增加收入。中山村村民赖运升身有残疾,2015年以前还是贫困户,在合作社的帮助指导下,近几年他种桑养蚕,日子越过越好,仅去年他就收入5万元。前不久,赖运升家的二层新楼房刚刚建好,就等着搬进去过春节了。“种桑养蚕是个好路子,去年我种了8亩桑园,今年我打算把一些丢荒地都利用起来,扩大规模种16亩,增加收入。” 赖运升信心满满。

向技术要更大效益

“以你们的经验来看,乡村产业能否发展起来,发展得好不好,关键在哪?”记者问。

“关键还是在技术。”淡有兴毫不犹豫地回答。他告诉记者,有很多农民胸怀大志,也舍得投资,却因为技术跟不上,导致多年发展都不成功。比如种桑养蚕,合理化投资与科学管理,资金回笼大概就是一年半时间,是一个短平快的项目,(下转2版)

(上接1版)但仍有不少人卡在了技术上,几年都没有起色。

“技术推广是产业发展生命线”,成为合作社践行的理念。几年来,只要在合作社购买小蚕的农户,都会领到一张会员卡,会员卡上都有技术员的电话,遇到任何技术问题都可得到及时指导。“目前,我们已发放会员卡2000张。每当养蚕季节,我的咨询电话就没断过,每月电话费都有600多元。”淡有兴笑说。此外,每年都有几批次来自各地的农户到合作社参加短期培训,学习养蚕技术。

通过科学种桑养蚕技术实现增产增效,体会最深的是蚕农。“以前没有掌握好技术时,每亩桑园每年养蚕的收益平均是5000元,掌握技术后能提高到9000元以上。” 赖运升说。

为了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合作社今年又有新动作——建设蚕农实训基地,“手把手”将养蚕技术传授给蚕农。“通过让蚕农实地观摩操作,学会怎么省工省力,怎么增产增收,让蚕农少走弯路。我们还加大对贫困村特别是深度贫困村种桑养蚕的帮扶力度,通过免费实训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淡有兴说。

记者在正在建设中的蚕农实训基地看到,目前基地基本建设完成,正在安装设备,今年三四月份,第一批蚕宝宝就可以顺利入住,届时将迎来一批“新学员”。而已经脱贫并成长为种桑养蚕技术能手的赖运升也将升任基地“师傅”,将技术传授给更多的蚕农。

新闻推荐

市乡村办动员农村返乡人员积极参与家乡建设 返乡代表结合乡村实际提出意见建议

本报讯(记者韦薇)近日,南宁市乡村办分别在隆安县、西乡塘区召开2018年春节期间返乡人员助力服务“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座谈会,动员广大农村返乡人员积极参与家乡建设,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

隆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