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在隆安县娅怀洞遗址取得重要发现 人类头骨化石 揭开史前广西人面纱
这具人类头骨化石是华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惟一的、具有确切地层层位和可靠测年的完整头骨化石。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供图
今报记者龚文颖
你知道一万多年前,广西人的祖先是如何在洞穴中生活的吗?他们吃什么、用什么、长什么模样?这些疑问,有可能从一个人类头骨、半粒稻种化石中获得答案。2015-2017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对隆安娅怀洞遗址开展了连续发掘,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
一万年前的“客厅”
娅怀洞位于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的一座孤山上,离山脚有20多米高。“娅怀”在壮语中是人熊、猩猩、兽人之类的意思,大明山沿线还有不少关于“娅怀”的民间传说。
9月28日,记者一行再次来到娅怀洞时,这个100多平方米的大“客厅”被划出了4个区域进行发掘,发掘深度近8米,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陶片、骨器、蚌器等文化遗物,以及两处史前人类用火遗迹。
出土的一万多件文化遗物中,石制品就有石锤、石核、石片、石铲、石锛、穿孔石器,以及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切割器等。这么多的家当,是史前人类花了几万年攒出来的。据分析,娅怀洞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大致可以分为4期,由早到晚分别为:第一期距今约三四万年,第二期约2.5万年,第三期约1.6万年,第四期约四五千年。
神秘头骨揭开“老祖宗”面纱
2016年的一天,谢光茂和其他考古人员像往常一样,对娅怀洞遗址进行发掘。
发掘到第8层时,一小块头骨渐渐露出土层,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虽然早已预测到娅怀洞可能有人类骸骨遗存,谢光茂仍然抑制不住兴奋和期待。
在长时间、小心翼翼的清理后,一具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重现天日。
这是一具完整的老年人头骨,连牙齿都完好地留在原处。考古专家们激动,不仅是因为它的完整,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华南地区的“惟一”。
更新纪晚期的人类头骨在我国甚少发现,而且大多缺乏确切年代。经测定,娅怀洞出土的这具头骨化石,距今1.6万多年,与著名的山顶洞人的年代大致相同,是华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具有确切地层层位”“具有可靠测年”的完整头骨化石。
“十分震撼,难能可贵。”9月2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一连用了两个词形容这个发现。他说,在南方的酸性土壤条件下,一具1.6万年前的人类头骨能完整地保存至今,真是非常幸运。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具头骨已成功提取出DNA,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寻找最早的野生稻
“植硅体”,即植物硅酸体,指某些植物从水中吸取可溶性二氧化硅后,沉淀形成的一种二氧化硅颗粒,相当于植物身体里的“结石”。
这几粒“疑似水稻植硅体”,在娅怀洞中安然沉睡了两万多年,留存至今。
“这半粒稻种、一点植硅体,关系到农业起源的时间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说,人类在一万多年前学会了驯化、栽培水稻,在此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利用野生稻。如果娅怀洞遗址发现的稻种和植硅体能确定是野生稻,这将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野生稻。
完善右江流域“史前版图”
右江流域内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尤其以百色旧石器闻名中外。但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至1万年)除了早期文化特征明显、年代比较清楚外,中晚期文化一直模糊不清,存在缺环。
而娅怀洞遗址出土的大量文化遗存,具有确切层位,年代距今5万至1万年,填补了这一缺环,进一步完善了广西史前文化序列。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也连称“难得”,他说,娅怀洞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显示了很好的前景,这个洞穴幸运地保留至今,下一步应该做好研究和保护。
站在娅怀洞口,山风拂面。也许,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曾享受过这凉爽的清风。寻根,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本能和梦想,亘古不变。娅怀洞的发掘,也许能为人们的寻梦日记写下翔实一笔。
新闻推荐
投资创业新热土腾跃南宁再驰航 ——南宁市成为备受企业家青睐的投资洼地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揭牌运营后,一批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领军企业签约入驻。广西南宁科天水性科技产业园项目已开工建设。图为南宁科天水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效果图。“南宁蓝”享誉全国,城市...
隆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