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牛支书”带领村民奔致富路 隆安县南圩镇銮正村从贫困村变成育肥牛专业村

南宁晚报 2017-09-01 06:24 大字

覃小松在打理牛棚

■本报记者 蒋爱云 文/图

扎马尾,穿白衬衫、西裤,面带微笑,这个初见面时看似普通的农村妇女,就是带领隆安县南圩镇銮正村村民走上致富路的自治区劳动模范、銮正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覃小松。如今,銮正村已从贫困村变成名副其实的育肥牛专业村。全村518户就有338户育肥牛,全村每年出栏肥牛2200头。仅育肥牛一项,全村年均纯收入就达11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多元。

挖商机开辟致富门路

说起銮正村育肥牛,还得从2003年初说起。当时的銮正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少,村民的经济来源都是依靠种植黄豆、玉米、木薯等作物,收入微薄。怎样才能脱贫致富?有一天,覃小松到镇上购买耕牛,发现肥牛卖得很贵,瘦牛却很便宜,差价近千元。覃小松眼前一亮,当即花2000多元买回一头瘦牛,打算把瘦牛育肥后出售赚取差价。3个月后,覃小松利用杂草和农作物秸秆成功地将这头瘦牛育肥,以3000多元的价格卖出。

2003年底,覃小松又买回7头瘦牛做试验。经历了3个月的探索实践后成功育肥,售后纯收入达8000多元。相比种黄豆的微薄收入,育1头肥牛只需3个月左右即可获得800元至1000元的纯收入,这在贫穷的小山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跑项目带领群众致富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覃小松一边说一边带着记者来到村里的养殖基地。在养殖基地,村干部农世银正在牛棚喂牛。原本是在外地打工的他,就是在覃小松的带动下养起了牛。现在他养了20多头牛,长势很好,眼看马上就要出栏了。“一年保守估计也得进账十几万元呢!”农世银笑呵呵地说,现在在家就能挣钱,又能照顾老人小孩,这让他感到很满足。

早在2006年初,覃小松就开始发动全屯种草养牛。群众缺乏资金,她积极奔走,为村里争取了每年50多万元的小额贷款及25万元的扶贫互助金贷款,鼓励更多村民加入到育肥牛行列中。对于养殖规模较大的农户,她还积极联系县直有关单位给予扶持,并出面担保,帮助群众解决资金周转难问题。

近几年来,銮正村通过育肥牛每年出栏2200头,单项年纯收入达110多万元。

新闻推荐

历史文化名人与扬美(之六) ◎木 容

黄兴等开会时使用的桌凳今存扬美魁星楼。云亦云摄在民间传说中,孙中山在清末“曾到扬美演讲”,此必为误传。《漫游扬美》一书称,扬美的两位百岁老人回忆,“1907年深秋的一天上午,(扬美)来了一位头戴安南...

隆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隆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