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人与扬美(之二) ◎木 容
《(光绪)新宁州志》中关于扬美的记载。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其生日当天带领农民、矿工发动金田起义,朝野震动。南宁府周围的贫苦民众受到农民起义革命热潮的鼓舞,也仿照反清复明的天地会结社形式进行拜台活动。其以“杀官保民、劫富济贫”为号召,动员群众入堂,一方面在政治上对抗腐朽没落的清政府,一方面劫取官粮、瓜分地主财产,谋求生路。部分在此之前就已举起反清义旗的会党武装,也借机壮大队伍、扩大地盘,颜品瑶部就是其中一股义军劲旅。
颜品瑶,南宁府宣化县三官乡(今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人氏,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起义,全盛时期聚众逾万人,主要活动于邕、钦、灵交界。曾任清广西巡抚邹鸣鹤幕僚的半窝居士撰《粤寇起事纪实》称颜品瑶为“剧盗”之一,与陈阿贵、陶昌培等互通声气,又各自拉起队伍,“或邀数百人,或邀千余人,各树旗号,恃众横行”。
咸丰元年(1851年)正月,颜品瑶率众攻陷南宁府下辖的隆安县(今南宁市隆安县),又转而攻打新宁州(今崇左市扶绥县),不遂,乃沿左江返兵,驻于宣化县扬美圩(今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六七月间,颜品瑶一边在杨美圩操练部众,一边与其弟颜品喜商议,伺机欲攻南宁府城。
清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劳崇光受命督办左江军务,命左江镇总兵德亮以及已归降的原广东水寇张国梁(原名张嘉祥,江湖外号“大头羊”)领兵攻打扬美圩,被全副武装的起义军打得落荒而逃。清诰授奉政大夫、新宁州学学正加五级、纪录五次张灿奎纂修《(光绪)新宁州志》“卷四·杂氛志·流贼·国朝”记载:“咸丰元年秋六月,股匪雷致贤聚党数千,由隆安窜踞龙头圩之对河等处。是年,两江总督李星沅、大学士赛上(尚)阿,相继奉旨为经略大臣,调布政使劳崇光分剿左、右江,驻扎南宁。时股匪颜品瑶等坚踞宣化之扬美圩,势甚猖獗。左江镇德亮与降人张国梁自太郡带来兵勇五六百,暂住州城。”
张国梁眼见来硬的不行,干脆玩起诡计。张国梁遣人拜会颜品瑶,亮出自己原本的会党身份,称兄道弟,好不亲热。颜品瑶对张国梁部放松了警惕,张国梁则秘密招降颜品瑶的亲信李二、张晚,许以重赏,命两个奸细刺杀颜品瑶,以首级领功。李二、张晚转身便对颜品瑶大摇三寸不烂之舌,声称扬美对河开有银矿,可事挖掘,以供军需。八月初三日晚上,颜品瑶与两个奸细乘舟渡河,被李二出其不意斩杀于舟中。张国梁趁机再次攻打扬美圩,颜品瑶的部下群龙无首,四下溃散。清新宁州训导苏宗经作有《南陵被寇》(南陵,即南宁的代称)一诗志其事,在诗后有注:“贼魁颜品瑶伙数千,住离城六十里之扬美墟。时德总兵与张嘉祥自太平府回,合兵壮五六百,住州城。嘉祥使人私招品瑶投诚,伪与和好,勾其党李二,骗品瑶夜过河,出其不意,杀于舟中。携头回城时,八月初三日也。”
此事被咸丰帝当做经典案例,用以教育正在设法“剿灭”洪秀泉(即洪秀全)、韦正(即韦昌辉)等“粤寇”的钦差大臣赛尚阿,让他充分调动奸细的力量,更卖力地去镇压太平天国大起义。《清实录·文宗显皇帝实录》“卷四十二·咸丰元年辛亥·闰八月”记载:“己酉。谕军机大臣等……用兵之道,在于善用间谍。即如颜品瑶一股,经壮目张鸿才投充匪伙,即能知贼举动,歼其渠魁。”
咸丰帝可是打错了如意算盘,革命的烈火哪有这么容易熄灭!颜品瑶的遗孀及颜品喜(颜三)等闻报,悲愤交加,马上召集被打散的部众数千人,过扬美圩,经左江,进据新宁州城外二里的长沙村。自八月初八至十一日,连连攻城,势如疾风骤雨。德亮、张国梁不敢出城应战,只能躲在城中,令城墙上的兵勇死守。知府邹峄杰、总兵惠庆等奉檄带兵壮七八千人来援,只敢远远扎营、按兵不动。颜品喜等直至八月十六日才撤军,而清军八月二十一日才敢发兵“追剿”。如此畏敌如虎,清政府之无能可见一斑。苏宗经只能在《南陵被寇》中哀叹:“数日官兵方尾贼,居民薪米园蔬空……可知劫数不能逃,祸不外来由自起。”
颜品瑶一代豪杰,可惜命丧奸细、叛徒之手,导致该部农民起义军大受挫折。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广西通志·政府志》“第一篇、晚清广西省政府及农民政权·第二章、施政纪略·第一节、镇压农民起义·分化瓦解义军”记载:“(清朝)广西当局对农民起义军除采取重兵征剿外,还采取招降纳叛的方法……宣化县农民义军颜品瑶率部进攻南宁,屯兵杨(扬)美圩,清军千总张国梁密结颜部李三,将颜品瑶刺杀,致颜军失败……招降纳叛,拉出打进,分化瓦解,为清廷镇压农民起义一重要政策措施。”不过,颜品瑶的属下大小头领,此后各回各乡继续革命,南宁府周围州县的农民起义,遂成燎原之势。 (待续)
新闻推荐
7月19日,隆安县召开全县农村妇女“两癌”筛查项目工作启动会,全面启动新一轮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以下简称“两癌”)筛查项目工作。会议总结了2016年全县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工作,对2017年全...
隆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