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共建生态乡村 同创宜居南宁

南宁日报 2017-03-10 08:20 大字
江南区“清洁家园”在行动。 (尹庆南 摄)青秀区南阳镇花雨湖生态旅游区风景优美。 (卢伊琳 摄)上林县三里镇文化广场环境优美。 (梁玉燕 摄)宾阳县古辣镇刘村村委林荫道。何任朗摄西乡塘区乡镇片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内部设施。 何任朗摄邕宁区蒲庙镇良勇村那贵坡风貌。 (张艺军 摄)武鸣区宁武镇城管队员驾驶巡逻摩托车上街巡逻。 (黄敬隆 摄)兴宁区三塘镇围村那井坡绿化一角。 (蒙虹伶 摄)旖旎的田园风光。 (赵志岸 摄)马山县永州镇州圩田园风光。何任朗 摄

本报记者 何任朗

2015年以来,南宁市紧紧围绕“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总体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以“钉钉子”精神,多措并举、精心组织,扎实推动生态乡村活动有效开展。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模范带头、群众积极参与,不断巩固清洁乡村活动成果,全面完成生态乡村活动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市启动宜居乡村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美丽南宁”营造了“天蓝、树绿、水清、地净、民富、人和”的生态宜居环境。

重建设 生态治理有新进展

位于隆安县定典屯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采用“IFT污水处理系统+人工湿地”工艺,实现村庄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西乡塘区乡镇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项目,采用BOT形式,由公司出资,项目试运行以来,垃圾的无害化分解程度及资源化程度均达95%以上,有效缓解了该城区乡镇片区的垃圾处理问题。

在乡村建设重点项目投入方面,南宁市采取“市级补助、县区配套”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市本级投入“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重点项目建设资金14742万元,县区按大于1∶1比例配套投入,有效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生活污水处理方面,2015年,在102个村屯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06套。目前,项目全部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根据广西“十二五”城镇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南宁市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13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项目,总设计处理规模约6万立方米/日。2016年,全市继续新建102个农村生活污水整治项目,目前进展顺利。

垃圾处理方面,2015年至2016年底,新增农村垃圾就近就地收集处理设施1.2万多处;2015年启动建设市级乡镇片区(或边远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目前9个已建成并试运行,4个正在完善改进技术设施;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新建12个乡镇片区(含边远山区)垃圾处理设施,建成后日处理量将达365吨以上。

重整治 生态环境有新改善

在推进乡村建设工作过程中,上林县大胆创新,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机制,将全县环卫作业委托专业保洁公司实施运营,实现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高新区安宁街道在各村配置3吨密闭式垃圾箱53个、垃圾桶4170个、电动垃圾清运三轮车80辆、钩臂式垃圾清运车3辆,确保辖区垃圾日产日清。

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南宁市持续开展铁路沿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组织开展铁路沿线季度专项督查7次,发现和整改问题75处,打造了首府南宁整洁靓丽的铁路风景线。同时,南宁市重视抓好清洁乡村活动成效巩固提升工作,持续推进“三清洁”专项活动,集中开展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务实管用的清洁乡村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四清理四整治”集中攻坚行动,每两个月在全市开展一次统一行动日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2016年底,“清洁田园”专项活动累计清拣田园面积803万多亩,回收农药瓶619万多个,清拣秧盘、薄膜等废弃物5143吨,培训农业清洁生产技术250.709万人次,清洁技术推广面积2456万多亩。“清洁家园”专项活动累计开展集中清理整治行动11万多次,清运处理农村垃圾362万多吨,新增垃圾中转站62座、垃圾清运车3887辆,配备垃圾收集箱(桶)51万多个。“清洁水源”专项活动累计清理、取缔影响水源地各类污染源、排污口651个,清理小溪(河)流、沟渠、池塘14.7万处,水体垃圾及畜禽尸体7.3万吨,建设水源地隔离防护、人饮安全设施712项。

另外,全市96.73%的自然村屯配备了保洁员,村屯保洁员达1.2万人。农村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重实施 生态家园有新面貌

在生态家园建设中,南宁经开区积极引进公司,在金凯街道华联村及周边地块进行重新规划、开发,空巢老宅变废为宝,开发建设低密度生态旅游项目。

为了有效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南宁市注重规划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结合民俗风情,突出地方特色,把改造风貌、塑造特色、传承文化和留住乡愁作为建设生态家园的主导模式,让生态永驻家园,让农民留得住,让城里人愿意来。

南宁市先后组织编制完成《南宁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6—2020年)》,今后五年将根据《规划》要求,分阶段组织实施。同时制定《南宁市2016—2020年村屯规划编制工作方案》,2016年底完成500个村屯规划编制任务。

2015年,南宁市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1300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高于国务院和全国爱卫会提出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85%”的目标,2016年建设任务1500座,将于2017年3月底前完成市本级考核验收工作;积极推进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工作,引导农村群众广泛采用推荐户型,加快形成极具壮乡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2015年完成农村住宅推荐户型建设任务数6577户。

重经营 生态种养有新变化

生态有成效,致富有门路。宾阳县思陇镇中六村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动群众种植名贵中药材铁皮石斛,当年种植户年均增收约10000元,并辐射带动周边镇、村大力种植铁皮石斛。马山县金钗镇巴更屯采取生猪养殖—水粪进沼气池—沼气煮饭—沼液滴灌—沼渣施肥的绿色生态循环处理模式,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4300元提高至2015年的6800元。

在推进生态乡村活动的同时,南宁市大力发展现代特色种养业,推广立体养殖、循环利用等生态种养技术,采取“互联网+农业”“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生态种养业。2015年组织实施市财政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项目29个,总投资1.75亿元;实施节能示范项目9个,总投资1687万元,全市524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开展养殖污染减排设施改造,完成“十二五”畜禽养殖污染减排任务。

同时,南宁市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激发群众创业热情。2015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28家、家庭农场431家。创建全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14.85万亩,示范基地18个;建设蔬菜基地15个,特色水果、名优中药材、茉莉花茶等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4个,“双高”糖料蔗基地112个;建设特色水产养殖基地10个、打造食草动物标准化养殖基地10个;创建市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26个。

横县中华茉莉花产业园、隆安县金穗香蕉产业园等5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被自治区评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授牌数量占全区六分之一,居全区第一。武鸣、横县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6年,启动创建市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12个,有5个示范区入选第三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其中,宾阳古辣香米产业(核心)示范区和武鸣区伊岭溪谷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入选广西五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邕宁区香流溪热带水果产业(核心)示范区、青秀区花雨湖生态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邕宁区一遍天原种猪产业(核心)示范区入选广西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重融合 生态旅游有新活力

生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兴宁区重点推进中国—东盟现代都市农业旅游科技园、南宁市碧湾园林等农旅融合项目,积极建设乡村旅游集聚区和乡村旅游带。武鸣区则重点打造以环大明山生态圈两江镇为代表的山水旅游,挖掘以双桥镇大伍屯72道门为代表的浓缩壮民族特色的文化游新景区,依托传统文化,带动地方经济深入发展。

在推进生态乡村建设的同时,南宁市积极推动农村产业与旅游融合,促进农旅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使生态旅游成为推动全市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提档升级的突破口。

2016年以来,南宁市相继组织编制了《南宁市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项目建设,开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村、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和A级旅游公厕等创建评定活动,培育各具特色的农业旅游品牌。通过积极推进以农家乐、观光农业园区、主题公园、农耕文化、民族风情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了马山县环弄拉生态旅游综合示范区、西乡塘区“美丽南方”等生态旅游品牌。

西乡塘“美丽南方”被农业部、国家旅游总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经开区台湾花卉产业园等4家单位被列入2016年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这些园区和村庄已经成为南宁市旅游休闲的热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光体验。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48家,星级乡村旅游区35家,星级农家乐达90家。

重打造 生态示范有新拓展

示范带动新发展。青秀区南阳镇古岳坡以“综合示范村+花雨湖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文创艺术村”三核联动同步开展生态示范建设。江南区积极创新生态乡村“自选动作”,投入6000万元打造了133个生态文明村,新(改)建了文化室、凉亭、休闲广场、文化大舞台等一批基础设施,让乡村建设惠及更多群众。

南宁市按照“抓点、带线、促面”的要求,注重打造生态示范项目。2016年,全市投入9453.75万元,启动市级生态综合示范区(带)建设,通过连点成线、连片成带、合片成区,打造12个“环境美、村庄美、生态美、产业美、风情美、乡风美”的生态综合示范区(带);围绕“18个好”标准要求,2015年建设13个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

2016年南宁市继续推进6个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按照整村推进的办法,以“四化、两改”为目的,实施村屯建筑和环境的乡土化改造,打造13个市级乡土特色示范村屯;在2015年成功打造37个市级示范性村史室和20个市级民俗民居示范村屯基础上,2016年南宁市新建市级示范性村史室16个、市级民俗民居示范村屯12个,续建完善市级民俗民居示范村屯15个,充分展现首府南宁乡村历史文脉、民风民俗和民族特色。2016年,南宁市兴宁区围村荣获农业部授予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特色民居村”荣誉称号。

重引导 生态文明有新提升

邕宁区以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区)为契机,打造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二月二”壮族抢花炮等节庆文化,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推进乡风文明发展。

南宁市将生态乡村活动与生态文明创建同步推进,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活美起来。开展“星级文明户”“乡村最美人物”“最美庭院”“美丽大嫂”“美丽南宁”以及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据统计,2015年至2016年底,全市共评出各级各类“星级文明户”33181户,其中市级“十星级文明户”986户。

同时,各级共青团积极引导青年团员成立“美丽南宁”志愿服务队,并通过开展“生态乡村·青年先行”“生态乡村·志愿环保”“生态乡村·绿色骑行”、喜看家乡新变化等系列主题活动,使生态乡村活动深入人心。

持续开展《广西乡村清洁条例》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引导群众用《条例》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102个乡镇文化站,所有场馆均实现免费开放;开展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2500多场次、送百戏下乡演出200场次,扶持百支村屯社区文艺队演出2915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6821场次,受众累计达700万人次。

重长效 日常监管有新气象

在横县百合镇,通过月月一巡查、月月一部署、月月一督查,在镇级建立引导监督机制、在村级建立工作落实机制、在村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三级联动”长效管理机制有力地推进乡村建设的常态管理,有效地推进乡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良庆区成立了环境卫生保洁巡查工作队,试行保洁巡查考核小组工作制度,考核村屯保洁员保洁工作,并与绩效挂钩,提高保洁员的工作积极性,走出乡村建设常态管理的新路子。

在落实乡村常态管理工作中,南宁市积极探索,创新建立了乡镇(街道)环境卫生保洁巡查整治队,有效落实了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加强日常巡查整治和对农村保洁队伍的管理培训。南宁市先后印发《南宁市2016—2018年深入推进“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方案、工作责任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创建绿色村屯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健全项目开发利用和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乡村建设重点项目设施建成后运行维护监管和“绿色村屯”创建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管理。

在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上,通过委托专业公司或招投标竞争方式产生责任主体进行运营管理。连续两年组织开展“美丽南宁”现场建设活动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问题,确保项目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同时,进一步修改完善考评办法和细则,充分发挥专项考评对工作推进的“指挥棒”作用。据统计,2015年至2016年底,全市共组织开展了5次专项考评,评比奖励季度专项考评第一、第二名先进县区(开发区)共25个、“十佳乡镇”共50个,“十佳农贸市场”一批共10个,分数85分以下或排名靠后的乡镇要在全市会议上作检讨表态发言。

重整改 督查问责有新保障

广西—东盟经开区在开展乡村建设监管工作中,创新工作手段,创建“美丽微信”群,通过随手拍、随时传的方式自查自纠,使微信群员人人都成为工作问题的发现者、整改过程的监督者和活动推进的指导者。

在推进乡村建设工作中,南宁市以督查问责为手段,推进乡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建立督查整改和三级预警机制,增强落实任务的紧迫感。市乡村办和“两重两问”办定期不定期深入县区、乡镇、村屯开展督查检查工作,对检查发现的个别乡镇、村屯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有所反弹,少部分基层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及时通过《舆情摘报》或市属媒体进行曝光,下发整改通知书或启动预警机制,要求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完毕,情况严重的对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进行约谈。

同时,南宁市还以电视问政为契机,推动生态乡村建设和干部作风的转变。配合市纪委监察局举办2015年第七期和2016年第六期《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直播节目,聚焦生态乡村活动,直面问题,现场接受市民代表的犀利质询,起到了“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的作用。

据统计,2015年至2016年底,市乡村办共开展36次明察暗访,下发整改通知书(督办函)109份,启动II—Ⅲ级预警25次,市“两重两问”办对问题严重、不按要求落实整改的县区(开发区)启动问责,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进行约谈或组织处理,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建设的纵深发展。

民生大数据

1. 经费保障

生态乡村活动期间,南宁市共筹措和整合财政资金61.87亿元投入“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其中:“三化”专项活动项目建设全市财政投入资金272913.89万元,比“三清洁”专项活动增加31117.39万元,同比增长12.87%;乡村建设重点项目市本级投入资金14742万元,群众受益面不断扩大,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 环境整治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南宁市累计开展集中清理整治行动11万多次,清运处理农村垃圾362万多吨,清洁水源14.7万处,清拣田园803万多亩;全市96.73%的自然村屯配备了保洁员,乡村保洁员达1.2万多人。

3. 绿化美化

2015年至2016年底,全市共完成建设908个自治区级绿化示范村屯,占计划任务的100%;完成10378个一般村屯绿化,占计划任务的100.1%;重点建设了50个市级优秀示范村屯和70个市级精品示范村屯;共种植苗木185万株,累计完成绿化面积16352.5亩。

4. 饮水安全

2015年,南宁市累计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557个,解决了33.05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6年,建设34个“饮水净化”示范项目;9个水质检测中心已安装购置设备,沟渠清淤联通工程完成清淤2631.26公里,渠道硬化441.42公里,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449处,完成量均达到100.00%。

5. 道路硬化

2015年,南宁市完成各类道路硬化建设共计755公里;2016年完成市本级非贫困村通屯道路建设工程项目195个共308.5公里,完成贫困村通屯道路硬化项目717个共880.895公里,完成水库移民道路硬化项目128个共191.7公里,完成屯内道路硬化项目114个共130公里,农村通行条件明显改善。

创新:

引领乡村建设新篇章

本报记者 何任朗

“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南宁市突出抓好“三化”项目推进,着力宣传贯彻《广西乡村清洁条例》,破解整治难题、夯实设施基础、打造示范引领、公平考评奖惩、统筹促进扶贫攻坚,推动生态乡村活动纵深开展,成效明显。

●宣传: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在推进生态乡村活动中,南宁市强化宣传引导,利用网络、微信平台、市属媒体等大力宣传“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方法步骤,不断提高宣传的水平和效果。

同时,将学习贯彻《广西乡村清洁条例》作为落实群众主体责任、推动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印发《南宁市宣传贯彻〈广西乡村清洁条例〉工作方案》。通过组织翻印《条例》、召开座谈会、制作录音宣传资料、开展巡回宣讲、微信传播及最强大脑赶考《条例》有奖答题活动等形式,构建市、县(区)、乡镇、村屯“四位一体”纵深推进的宣传贯彻网络体系,推动“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难点:对症下药 创新突破

针对乡村建设过程中发现的校园周边脏乱差、村屯周边卫生无人清理等问题,南宁市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率先在全区增设市、县、乡三级乡村办教育组,督促指导全市农村学校开展乡村建设活动,培养学生和家长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同时,成立乡镇环境卫生保洁巡查整治队,主要负责日常对环卫站和村屯保洁员及农户责任区保洁范围以外的区域和卫生死角进行巡查整治,推动巡查整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实现卫生保洁全覆盖、无盲角。

●提升:夯实基础 美化环境

为夯实广大乡村硬件设施基础,南宁市组织村屯开展“卫生改厕、农房改造、庭院改造”三改造和“硬化提升、净化提升、绿化提升、亮化提升、美化提升”五提升工作,推动硬化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净化由突击整治向长效保持转变,绿化由点缀植树向生态美化转变,美化由涂刷白墙向凸显乡村风情转变,亮化由暗到亮、由普通灯具到节能照明转变,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乡村建设“升级版”。

●典型:示范引领 比学赶超

为打造示范典型,带动更多村屯积极支持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南宁市全力建设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生态综合示范区(带)和农业核心示范区。借助示范村(区)优美景色、民俗壮乡风情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不仅促进群众致富增收,还让农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农村”。

目前,仅在已建成的市级综合示范村中,就引进企业89家,村民自办农家乐42家,吸引当地60%的村民就业。

●奖罚:严格考评 奖优罚劣

工作有没有做到位,项目建设质量达没达到要求,都要通过督查考评来反映。南宁市认真推行工作目标专项考评机制,市乡村办每月组织媒体记者轮流到各县区(开发区)的乡镇村屯暗访曝光1次,每半年开展明察暗访3次、开展工作目标专项考评1次,根据考评成绩对考评县区(开发区)、市直责任单位和乡镇进行奖励或处罚,查漏补缺、奖优罚劣。

同时,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多渠道吸纳项目投资资金,充分整合和利用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为“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提供资金保障。

●脱贫:统筹谋划 共同推进

南宁市把生态乡村活动和***工作紧密结合,做到同样重视、同等对待、同步推进。通过整合农林水等涉农和扶贫项目资源,持续向贫困县区、贫困村和贫困户倾斜,重点推进道路硬化、安全用水、“互联网+”扶贫、村庄环境和文化设施等项目建设。

同时,全市共选派3608名“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和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以“宣传发动、技术培训、调研指导、物资捐赠、劳动服务”为工作重点,向群众普及生态乡村活动的总体目标、步骤、内容和相关制度,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十个一”问题。

另外,还通过制定考勤制度、例会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材料汇报制度,认真抓好工作队员的日常管理,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督查通报等,切实发挥工作队员在基层乡村建设工作中的引领带头作用,为乡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想点子、找路子、“挖金子”,同时引导带动农民群众自主“造血”,确保生态乡村与脱贫攻坚工作两不误、双促进。

新闻推荐

名文章《隆安合作社调查》,本报于3月6日进行全文转载。文章转载后,在南宁市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普遍认为,文章通过剖析隆安合作社的范例,全面总结了全区农民专业合作

近日,《农民日报》刊发了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的署名文章《隆安合作社调查》,本报于3月6日进行全文转载。文章转载后,在南宁市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普遍认为,文章通过剖析隆安合作社的范例,全面总结了...

隆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隆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