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建起了“扶贫车间”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8-31 02:58 大字

“有稳定工资,离家又近,比我原来在外面打工好!”村民韦厚新说这话时,正戴着斗笠、拿着铁锹在广西横县南乡镇大沙村的桑蚕产业园里干活。

韦厚新原本是村里的贫困户。她曾在广东东莞的一家电子厂打了十几年工,后来回到家乡种桑养蚕。2018年,她开始到村里桑蚕产业园的“扶贫车间”工作,也正是这一年,她脱了贫。如今,除了每个月2000元工资,她流转给产业园的2亩地每年每亩还有700元租金。吃在车间,住在家里,还可以照顾孩子,韦厚新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大沙村的这个产业园,采用“公司+村民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广西立盛茧丝绸有限公司,成立大沙村村民合作社,农户加入合作社。公司提供资金、种苗、技术、管理并进行保价收购销售;村民合作社将扶贫资金入股,年底获得股金分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方式增加收入。

截至目前,该产业园已养蚕6批,出售蚕茧5批,产茧9000公斤,纯收入10.4万元,预计全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2.8万元。带动周边3个村173户农户增收,其中有80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其实,在桑蚕产业园建成之前,大沙村就有不少村民开始种桑养蚕了。“这儿的山沟里水分充足,适宜种桑树。”大沙村第一书记刘富平对记者说。

因地制宜,立足当地特色产业,正是广西各地发展“扶贫车间”的一大特点。

广西马山县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的思路,扶持引导全县75个贫困村各建立1至3个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形成了多种产业扶贫模式。例如,古寨瑶族乡古朗屯是当地出了名的“石头缝里的贫困村屯”,发展金银花产业后,仅仅3年,该屯农民人均纯收入就翻了两番,成功“让石头戴上了金帽子”。

目前,马山县建设运行的“扶贫车间”有73家,累计带动就业3256人,其中贫困劳动力866人。在“扶贫车间”务工的,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则明确了区级“5+2”特色产业,包括糖料蔗、柑橘、优质稻、牛和桉树5个特色产业和茄果类、鸡2个自选产业,并对贫困户实施“以奖代补”政策。

确定了特色产业,愿意扎进基层的企业又从哪里来?来宾市对此有一套自己的做法。除了引进外地企业,来宾市还实施了“万才返乡,共建小康”计划,吸引了众多外出务工经商人才返乡创业。在来宾市兴宾区的一个农民工创业园,记者就看到已有14家企业入驻。

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兴宾区还开展了特色产业发展技能培训,通过“农民田间学”、集中办班培训、面对面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指导培训,举办水果蔬菜栽培、水产禽畜养殖、林下经济产业等培训班70期,培训贫困农民3000余人次。

目前,兴宾区立足特色产业,把产业链条延伸到乡村,在每个乡镇至少培育了一家“扶贫车间”,力争让贫困人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新闻推荐

员工突发疾病死亡引纠纷 酒店被判支付各项补偿

本报讯(记者郑芳通讯员朱小燕)横县某酒店的保安周某在工作时突发疾病死亡,之前周某未与该酒店签订劳动合同,酒店亦未为周某缴...

横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横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